隨著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維不斷創新,迄今語文教學方法可謂門類齊全,應有盡有。面對眾多的、各具特色的教學方法,怎樣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怎樣選擇教學方法,受語文教育理念、課程綱要,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目標、學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眾多因素中,教育理念的影響制約著其他因素,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就顯得舉足輕重。
一、多元智能的表現形式
新課程標準強調突破學科本位和注重整合的思想,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也為我們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選擇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傳統的智力理論和皮亞杰的認知理論認為,智力是以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種智能。加德納反駁了上述觀點,并提出了與此相對的智能定義,他認為智能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某種產品所需的能力。它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它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互相獨立的方式存在,即便是同一種智能,其表現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它們是:
1.語言智能
主要指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在演說家、政治家、編輯和作家身上表現突出。
2.數理邏輯智能
主要指數字運算、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的能力。在工程師、數學家和科學家身上表現突出。
3.空間智能
主要指感受、辨別、記憶和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借此表達思想和感情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對顏色、線條、形狀、模型、空間以及這些元素之間關系的敏感性。它包括形象化的能力、用圖形表示視覺或空間觀念的能力等。在畫家、雕刻家和建筑師等身上有突出表現。
4.身體運動智能
主要指支配身體動作和熟練操作物體的能力。在演員、運動員、舞蹈家等身上表現突出。
5.音樂智能
主要指對節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賞、創作和表達的能力。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身上表現突出。
6.人際關系智能
主要指察言觀色并以他人的情緒、脾氣、心意、和期望做出恰當反應的能力。在教師、律師、談話節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身上有突出的表現。
7.自我認識智能
主要指認識、洞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表現為能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身的情緒、動機、欲望、個性、意志以及自律、自省和自尊的能力。在哲學家、小說家、詩人等身上有突出的表現。
二、不同智能觀下的合作教學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認識到智能的多樣性,把培養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智能或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狹隘的智能觀必然導致狹隘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應當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等的不同而靈活多樣,對所有學生采取同樣的教法是不合理的。每個學生都有其可取的方面,問題不再是一個學生有多聰明,而是怎樣聰明,在哪些方面聰明,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學生的特長,發現其閃光點,采取適合其特點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發揮。
基于上述理論和新教材的特點,本人認為在教學方法上應采用不同智能觀下的合作教學。
1.藝術朗誦法,創設美好的情境
文學語言,特別是詩詞曲散文,非常講究音樂的節奏美,體現在句子之間連接的韻律,也體現于整體結構中疏密張弛的安排。文學語言與音樂的這種同鳴共振現象,為把音樂引進文學課提供了基礎,再加上音樂本身具有陶冶性情,防邪正身,使人向善,移風易俗以及促進上下和敬,長幼和順,父子兄弟和親,增強群體的親和力與凝聚力的“教化”功能,在文學課中,教師可以特意讓音樂智能突出的學生為詩詞散文選配樂曲或親自演奏,再讓語言智能突出的學生朗誦,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而且還能營造出一種和諧美妙的藝術氛圍,增強藝術感染力。
2.詩畫互補法,開拓想象的天地
畫和詩在構造意境方面有相同之處,畫家又受傳統詩文化的熏陶,在文人畫興起之后,詩和畫的界限就打破了。詩畫相互影響交融,形成了詩畫一體的藝術傳統。讓繪畫進入語文教學,一方面可以給空間智能比較強的學生展示自我、促成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圖畫等形式來再現教材描寫的、表現的、含蓄的美,讓學生經歷作家創作時,或編寫者撰寫教材時進入的那個情境和思維的軌道。這樣,教材所表現的、所闡述的、所涉及的相關情境,就通過圖畫的色彩、線條、形象等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聯想和想象活動。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讓學生根據詩歌意境創造圖畫或提供圖畫讓學生創作詩歌、散文,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根據描寫技法繪制人物形象圖,或根據人物形象圖描寫人物肖像。這樣,學生就會情趣盎然,各自發揮自己的智能優勢,從而給學生開拓一番創造的天地。
3.藝術表演法,體會真實的情景
藝術表演法,是一種真切再現教學情境的方法,這種方法最適合戲劇教學,可給身體運動智能強的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智能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通過語言深切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實現心靈的交融,再配以背景音樂,這樣,可以發揮個體的智能優勢,使更多的學生參與教學。方式有分角色朗讀、直接表演、改編課本劇等。
三、相同智能觀下的因材施教
加德納認為,即使是同一種智能,其表現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基于學生語言智能的差異性,采取的教學方法也應不同。
1.集體討論法,促成思想的綜合
集體討論法,著眼于語言智能的口頭表達與人際關系智能,是在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的前提下的集體創造活動。它關注的是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因此,老師在組織討論時,要堅持觀點開放的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傾心交談,自由討論,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學習運用課文提供的材料證明自己的觀點;對不恰當的觀點不輕易否定,而是進一步啟發引導。這樣在集體討論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確認,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互相對峙,促成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和批判性思維。最后回顧討論的過程,總結各自的體驗,交流各自完善或改變思想的方式,從而提高思維技能。集體討論法,為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特別是為一些有思想、善表達的“后進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會,轉變了他們的學習觀念。但是,在一節課中,要讓每一個學生都來發表自己的見解,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關鍵是怎樣在這一教學活動中不斷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思維的境界中來。再說,有的學生善于口頭表達,有的學生則更喜歡用筆傾訴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是客觀存在。而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或是怕耽誤時間不愿這樣去做,于是,課堂討論以各種理由被割舍了,集體的智慧被抹殺了。
2.內化創新法,袒露心靈的軌跡
集體討論法,使學生的認知內容和情感活動,在集體創造中或者得到確認、反芻,或者得以豐富、擴展,或者產生前所未有的新知識,但這種思維過程是時斷時續,稍縱即逝,不夠完整的,為了使其連貫、流暢、完整和持久,更為了激發善于書面表達的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創設內化創新法——感悟式寫作,即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把學生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轉移到讀者自己身上,能夠超出文本,重構詞、句、章、篇的新意,或補充加深、引申發揮,或轉移重點、批評匡正,提出新見解,做出新答案。這時的讀者不單是作品的接受者、評論者,而且是作品的加工者、再造者。進而寫出感悟文章。
內化創新法不僅遵循“知行合一”的全閱讀規律,體現文章“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讀寫循環系統,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而且為寫作教學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解決了“無米之炊”的難題,豐富了作文題材;杜絕了無病呻吟的濫調,凈化了文章的主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及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對話中產生共鳴,獲得“靈感”,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實現具有個性特點的創造。學生也不再為作文所累,他們可以把“內化創新”當作一種享受。
3.交流示范法,迎接明天的太陽
本方法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結,其做法是:學生就自己的感悟文章在組內交流,然后選取富有代表性的在全班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印發、宣讀、評析等,目的在于總結經驗,給下一步的教學引路子、墊底子。這樣,有些學生就會在交流文章的激發下,重新寫出令自己更滿意的文章。
(趙跟喜,甘肅省蘭州師專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