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教育”是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它強調教師施教的民主化、師生交往的平等化、課堂教學的形象化。強調要讓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充滿希望的過程,使教師成為“最具魅力”的人,使學校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場所,從而完成教育目標。“吸引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青睞。筆者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要加強“吸引教育”的學習,更要善于應用“吸引教育”。作為影響“吸引教育”實施的關鍵因素的教師個體,要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最具魅力”的人,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在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過程中形成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吸引
“吸引教育”認為:教育應該是合作、配合的過程。教師應該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畫卷。因此,面對這樣一群富有活力的孩子,面對一雙雙充滿希望,充滿期待的眼睛,為了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以愛施教”,做到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捕捉每一個學生的閃光之處,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營造師生間彼此溝通,心心相印的氛圍,才能讓學生對自己產生熱愛之情。開學的第一堂語文課,我詳細地介紹了自已的興趣、愛好,并表示愿意成為他們知心的朋友。或許是年齡差距小,他們經常找我談困惑,談理想談人生。我積極地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為他們的成功喝彩。其實,這是一種感情投資,不知不覺中一種開放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形成。隨著這種關系的形成和日益鞏固,信任的目光便會充滿學生的雙眼,學生便會對忙碌的教師敞開心扉。作為教育者,教師就憑這種信任、這種依戀緊緊地把學生“吸引”在自己身邊。作為受教育的學生,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這種感情帶入其學習過程中,產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應,使學習成為自己愿意做且樂于做的事情。
二、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形成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吸引
有位學者說得好:“教師要面向學生釋放知識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寶藏。”作為語文教師,這方面的要求似乎更高。我們不僅得具備廣博的語言知識、深厚的文學修養,還應掌握一定相應學科的文化知識;在詩歌教學時能整段乃至全篇的背誦,文學典故隨手拈來、運用自如;在作文教學時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快速寫出下水作文;在談到時事政治時能慷慨激昂、妙語連珠、觀點鮮明……這些無疑都會對學生造成一種“吸引”。我清楚地記得在講授有關句子的語法成分時,我從他們知道的英語句式導入,當我用流暢的英文講完一句話時,他們投來敬佩的目光。已掌握的英語語法知識,使他們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知識”讓我的腰板挺得更直,它讓我的學生為之著迷!
三、在展示新型教師形象的過程中形成教師對學生的“氣質”吸引
教師氣質是教師人格和個性的外化,在教學中主要體現為聰慧、自信、機敏、幽默、雅致等。一個語文教師的優秀教學氣質來源于其心理品質及學識基礎:熱愛生活,有著真誠美好的情感,有著良好的審美修養,對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與體驗,總是能在生活中發現美,在教育實踐中創造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更是對形象好、氣質好的教師有著格外的一份“偏愛”。作為“美的使者”,語文教師應十分看重自己的儀表及服飾,至少要整潔、大方。當然,這種打扮要恰到好處,要能充分展示教師的審美修養,給學生以美的熏陶,讓學生感到無論是上語文課,還是看到語文老師的外貌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四、在創設教學活動情境的過程中形成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吸引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中適應教學需要而形成的一種職業語言。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語言特有的魅力,撥動學生的“情弦”。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本身就是語言的藝術。所以,語文教學語言要特別注意簡潔、流暢,并具有啟發性。另外,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1.以動情的語言創設濃厚的藝術氛圍。如在執教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采用配樂朗誦:“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教師充滿真情的朗誦震撼著學生的心靈。詩歌教學就在教師精心鋪就的濃濃的藝術氛圍中詩意地展開了。2.教師的幽默也是贏得學生喜愛、信賴和敬佩的重要條件。教師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3.教學批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教師如果厲聲厲語地指責、批評,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相反,教師若采用靈活含蓄的語言,則能使學生消除窘態、緩和氣氛、深化理智,從而達到教育目的。4.恰如其分地運用體態語,既是教學的要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需要。教師每一個期待的目光、會心的微笑、贊許的點頭,都會使學生感到一種愛的鼓舞、一種情感的交融,從而營造出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到親切,產生一種歸屬感,繼而迷戀課堂,迷戀教師。
“吸引教育”是一種借助心靈接觸,注重學生本位的教學理念,也正是這種理念讓教師憑借自身的綜合魅力,像一塊磁鐵,把學生緊緊地吸引在自己周圍。只要我們善于研究“吸引教育”,善于運用“吸引教育”,就一定能給學生無限“吸引”!
(陳俊偉,江蘇省通州市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