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藝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大收煞》中說:“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留戀,若難遽別”,此語強調寫好文章結尾的重要性,特別是議論文結尾處,或以奇語佳句奪人心魄,或以深刻哲理發人深思,或以妙語警句啟人心扉,或以正言壯語激人奮發,才能是讓“人執卷留戀,若難遽別”的優秀之作。但學生寫作時,往往會深思熟慮地寫好文章開頭,結尾則匆匆收筆,給文章留下不少遺憾。那么如何寫好議論文的結尾呢?現舉數例,與同好共同探討。
一、照應法。結尾時用再現論點的方法,或照應開頭,或照應前文,或印證全文的中心論點,或照應分論點。作用是增強文章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如:
所以我特意將我的短篇小說結集起來,而且付印了,又因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為《吶喊》。《〈吶喊〉自序》
二、豹尾法。古人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即是說文章開頭要像鳳冠一樣美的多姿,內容要像豬肚一樣充實,結尾要像豹尾一樣有力,戛然而止,干凈利落。如:
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
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
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
我們可以不成熟,但我們自信,因為那是我們心靈深處永恒的選擇!《心靈的選擇》(2002年高考遼寧省優秀卷)
結尾處話語激昂慷慨,義正詞嚴,造成火山爆發的氣勢,讓人蕩氣回腸。
三、號召式。文章結尾時發出號召,或提出任務和希望,提出前進的方向,起到鼓舞半志,振奮人心的作用。如:
我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要有這個崇高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華貢獻給這個崇高的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崇高的理想》)
這是結尾提出了作者的希望。又如:
一切忠誠、坦白、積極、正直的共產黨員團結起來,反對一部分人的自由主義傾向、使他們轉變到正確的方面來。這是思想戰線上的任務之一。
這是作者結尾向大家提出了任務。
四、名言警句。引用古今詩文、名句、俗語、格言作結尾,一字千鈞,鏗鏘有聲,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如:
毛澤東同志說過,要用很大的力氣去學語言,要下苦功夫,要學人民的語言,學外國的語言,學古人的語言,從這些語言中吸取好的有用的東西。為了能把文章寫好,就應當這樣的努力。(《義理·考據和辭章》)
名人名言之所以備受青睞,是因為它們生動、深刻,最能警醒人,最能鞭策人,所以,靈活運用名人名言,可以事半功倍。
五、總結概括。運用精確犀利的語言,理直氣壯地直述觀點。(但不一定是全文的中心論點)這樣做到態度明朗,旗幟鮮明,切中肯綮,給人以泰山之石不可移的堅定信念。如: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使用,或存放,或毀嚴。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結尾五句,集中回答了五個方面的問題,在前文譜寫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點明文章主旨,觀點極其鮮明。
六、目的結尾。在結尾時交代文章的寫作目的,或申述緣由說明原因,使文章的內容更為立實與中心論點渾然一體。如: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住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七、修辭結尾。為了使語言生動形象,議論文的結尾也常常采用比喻、排比、設問、反問、對照、比較等修辭方法,有時還在同一段文字中采用多種不同的修辭方法。如:
然而這也許例是中國的“永久不變的人性”罷。(《文學和出評》)
這種反語結尾的使用具有極其辛辣的諷刺意味。又如:“若不信,盍試為之。”(《納諫與止謗》)
這個結尾使用了假設問,激發了讀者躍躍欲試的情緒。
八、卒章顯志。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在結尾時用一、二句或一段簡要的話點出論點,揭示出主旨;或者有的開頭有論點,中間有論證,在篇末點題,回扣題旨,有的又叫做“畫龍點睛”運用這種方法可蓄足文勢爆發觀點。但在語言上必須力求簡潔明快,避免啰嗦拖沓。
如《善于建設一個新界》一文,開頭就有中心論點,然而在篇末則以“……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點題,這就起到了回扣主旨,畫龍點睛,卒章顯志的作用。
南宋著名詩人姜夔說:“一篇全在結尾”。這話頗有道理。結尾處必須別出心裁,要言不煩,言簡意賅;要言盡而意無窮,要總結全文意思并跟開頭呼應,要推究得出結論的原因,要向人們提出規戒之意方可不落俗窠,成為“鳳頭”、“豹尾”的優秀之作。
(邵代全,山東省寧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