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標和正在實施的語文課程改革,給長期以來死氣沉沉的語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新鮮空氣和勃勃生機。廣大語文教師在努力探索、尋求一種能體現新理念、新思想的課堂教學模式,專家學者們也紛紛獻計獻策。這次課改的力度之大是近年來所未有的,它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民主和諧,靈動活潑,異彩紛呈。但是,我們在看到很多教師大膽創新、張揚個性、追求教學風格的同時,也應看到有的教師追求“虛偽的美麗”,使得語文課堂充滿了喧囂、浮躁和形式化的流程。
一、探究性學習只重形式化,學生課堂上的收獲在減少
當我們的課程專家提出要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以為學生一表演、一討論就是成為課堂的主體了,以致出現不管是否需要,是否恰當,都用表演、討論的做法。教室里歡聲笑語,學生坐不住板凳,自然難以靜下心來認真讀書、深入思考,語言的學習,文學的欣賞,人生的感悟也被這些過濫過浮的表演、討論擠占了。結果是有些地方的課程改革,學生從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反而不如以前。要正確處理好接受性學習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其實學生的緊張思考,有滋有味的朗讀,對語言的咀嚼品味,也是活動,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活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實效。語文教學如果過于追求探究性學習這一形式,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那就會走進死胡同。可以說問題發現得及時,提得中肯,應引起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二、重人文輕工具,語文的工具性在弱化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新課改關注的熱點。但是,語文教學常常受大形勢所左右,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語文教學往往偏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視對學習過程、方法的研究,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而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又出現了另一極端傾向:不夠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語文的工具性在弱化。
誠然,語文學科同其他人文學科一樣擔負著建構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學生通過語文課往往能受到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陶冶。但提高人文素養僅是語文教育的任務之一,不是全部;語文教學承擔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通過感受語言,發展讀寫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人文內涵的挖掘不能拋開文本,“為內容而內容”,“為情感而情感”,這樣就會悖離語文教學的根本。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人文精神在作品中是通過精湛的語言文字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因此,教學中要遵循這樣的規律:從思想內容的整體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品味,再通過語言文字的品味使學生實現思想情感的感悟、體驗和內化。人文性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必須依著工具性才有所附麗。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課程標準在這個問題也并沒有誤導,少提或不提“訓練”二字也并不意味著放棄基礎積累,而是認為語文的那些條條框框,純知識性的內容(如語法知識),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接觸大量語言材料,培養語感,增加積累。現在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現在的課堂,熱鬧的討論場面多了,瑯瑯的讀書聲稀了,扎實的基礎訓練少了。經過兩年多的課改,有些老師說,學生念錯字用錯字寫錯字以及寫病句的現象比過去多了,現在學生的基礎不如以前好了。難怪有人問:如果是這樣,課改還能叫成功嗎? 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強調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為語文教育的“兩張皮”,各走各的道。人文并不意味著淡化知識,語文的工具性不能丟。
三、過于強調活動和遷移,輕視文本,文本學習淡化
新課改強調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反對教師多講,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多讓學生活動。這些主張本身都是正確的,但不能成為忽視文本的理由。在一些教師的潛意識里,似乎認為衡量一堂課好壞,最重要的在于形式有無出彩之處,至于教學內容怎樣,已成為退居第二位的問題了。形式大于內容,熱鬧重于一切,很多教師存在著輕視甚至拋棄文本(課文)教學的傾向。當前不注重文本教學的突出表現主要有:一是只作文章技法點撥,不顧及內容或是浮光掠影地概述一點內容;二是大搞快速閱讀,長文短教,無暇把握整體;三是借助多媒體技術替代文本閱讀;四是不顧學生對課文還只是一知半解就急于遷移;五是匆忙以讀促寫。其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應以整體把握文本為前提。反對教師多講,并不是不要教師作正確引導,更不是要教師不講;多讓學生活動,比如討論、對話、研究、演戲等,不是要無視文本整體內容。一切應從文本的內容出發,而又歸結到對文本的更好理解、把握、感悟,并形成自己的某種能力和素質。否則,一切就沒有了意義。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導讀的過程,語文教學一定要導好文本學習。語文教科書中的選文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內涵,文質兼美,它們是學習語文、提高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憑借,我們一定要對文本給予足夠的重視。
四、教師沒有充分發揮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師主導性虛無化
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把學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種種的法則”;另一方面,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又必須靠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當好“導師”,隨時給學生以鼓勵、督促與指導。或者因襲多年習慣,或者自身素養和人生閱歷的欠缺,語文老師大多沒有扮演好這一角色:把握不了介入課堂討論的火候,不能根據課堂情況隨機應變;在學生思想卡殼時不會點撥,不會指點迷津;對學生的討論結果不能很好地予以點評和總結;在學生觀點產生分歧時不能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只會和學生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不能幫助學生提煉和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太棒了”“說得太好了”等等溢美之辭充斥課堂,不能合理中肯地評價學生;沒能體現師生互動,沒能在師生互動中體現情感的交流與理智的調節。教師在新課改中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么,怎么去做。在突出學生主體的同時,教師千萬不能失去自我,忘了引導,忘了自己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使自己形同虛設。
以上列舉分析了近幾年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幾種不良現象,這些不良現象反映了部分教師錯誤的價值取向。這種新“四化”既削弱了語文學科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作用,又流失了語文教學本應該具有的豐厚的人文精神。長此以往,必將降低語文教學的質量。其實新課標并不神秘,實踐之樹常青。面對新課改,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多一分理性,多一分思考,勤練內功,注重實效,實實在在地為學生“打好精神和文化的底子”。
(丁雪梅,廣東省江門市江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