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高語文,作為職業高中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基礎文化主干課,在實現職高教育體系最終目標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能有力配合和輔助學校德育工作;它能讓學生開闊眼界,極大地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它可以切實鍛煉和提高學生必備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等等,促進職高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從而使他們成為社會上合格甚至優秀的國家建設者。
據新聞媒體報道,今年3月份,教育部在四川瀘州召開了“貫徹落實全國職教會精神經驗交流會暨2005年度職成教育工作會”,周濟部長在會上著重指出,需以就業為導向,轉變指導思想,明確職校的培養目標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職高語文教學目的已從單純的語言知識教育轉向了全面的素質教育,而職高語文教育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應該考慮以下三點因素:從語文學科性質來看,它的工具實用性是擺在第一位的,既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要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從職高的培養目標來看,不管是向高校輸送新生,還是為用人單位培養各種技術工人,都應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尤其應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學生走向社會后對語文知識的實際需要來看,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語文課加強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增強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當前,中職學校學困生、后進生、潛能生比例較大,普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厭學等問題,這種狀況不改變,勢必直接影響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乃至職業教育質量的穩定和提高。作為一名職高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采取措施改變這種狀況,而作為語文教師,在這種狀況下應該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呢?筆者以為,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
筆者經調查部分學生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感到空泛無聊,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在授課時,教學方法設計沒有或很少考慮學生的探究意識,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實踐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設法巧妙應用“空間藝術”,借以刺激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使教學這一可變性、可塑性很強的“空間”多一些創新與開放,少一些灌輸與“拿來”,從而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探索研究欲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有效發揮學生的自主與互動,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鮮活與生動,這與慈溪市教育界有關人士倡導的“抬頭教育”精神實質有不盡相同之處。下面筆者就職高語文探究性學習談談自己的具體想法:
一、巧留教學空間,激發探究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手包辦”,要適當留出富有藝術性的“空間”。高明的教師總是喜歡在一些關鍵處、重難點處,擺出“架子”和賣點“關子”,以適時地刺激學生探索與實踐的欲望。這里的“架子”、“關子”就是“空間”藝術的妙用,它能有效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探究興趣,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去借用“空間”和巧設“關子”:(1)課堂上提出問題后,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我思考、互動討論,在思考探究后找出答案。(2)在講解關鍵處,采用欲擒故縱的方法,留出自學園地,騰出“空間”讓學生自我探究、互動討論,經過對“空間”這一“開發區”的創造性開發和建設,學生便能順利填補空間,然后再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和探索。(3)“淺嘗輒止”法。在一些問題的解答中給予適當提示,留下“空間”,作為“開發區”讓學生去探索、完善和補充,從而開發“空間”中的資源和財富,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提供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二、“自由探討”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對探究性學習進行了一些嘗試:每周語文課,筆者抽出一節課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實踐,在這節課內,我用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答辯,讓他們從課文的結構、語言、寫法、及主旨等方面互相問難答疑。這時,我總是頷首微笑,悉心傾聽學生們的發言,精彩之處點頭肯定,不作限制,不過早下結論,鼓勵他們充分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愈辯道理愈明白,越辯理解越深入。學生互動非常活躍,常常有人能說出一些其他學生甚至教師都難以想到的新見解。這種隨機談法,自由發揮,慢慢延伸,獲得真知灼見,正是一種探究性學習。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時,我特地提到魯迅是浙江人,讓學生們就課文與魯迅這位浙江誕生的文學巨擘進行精神對話。正如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所言:“與魯迅進行對話,是需要勇氣的。在一定的意義上,這也是地獄的門口,‘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直面慘淡的人生’者,請進去;否則,趁早離開。”可學生們都選擇了勇敢。在我提示了探究方向的基礎上,學生們上各大文學網站查閱資料,還翻看了《魯迅全集》、《話說周氏兄弟》、《名作重讀》、《魯迅作品詳解》、《〈吶喊〉導讀》、《魯迅思想的特征》等著作和文章。大家或從歷史的角度,或從文學的角度,或從語言學的角度,甚至從浙江本土文化的角度談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課堂教學時間和容量畢竟有限,學生難免會有一些疑問不能當堂解決,教師的答疑應該重在指導學生自己去探究解決疑難,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如果直接給出現成答案,只會單純局限于知識的量的積累。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是很好的課外學習探究場所。學習了一篇課文后,筆者就指導學生尋找相關書籍閱讀,解疑答惑,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時應特別提醒學生明確目的,重在解決哪些問題,要求做好讀書筆記,寫些小論文。有時在進圖書室、閱覽室之前,將小論文題目布置給學生,發揮學生自學自主意識,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熱情。例如,學習完第一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后,布置學生讀《水滸》原著,從書中108條好漢當中選取一二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習完第二冊《拿來主義》可要求寫《我的拿來主義觀》、《我所知道的魯迅》等不同形式的文章。
三、語文活動課和自由寫作相結合
就目前語文活動課而言,大多數是以展示成果的形式開展的。事實上,活動開展前的準備工作更具有實質性意義。例如,舉辦演講比賽,讓學生查閱介紹演講的書籍,或者看有關演講比賽的電視節目,了解演講的技巧和注意事項等;開展辯論賽,各辯手賽前要搜索收集大量資料,樹立自己一方觀點,還要研究對方:(1)論點是什么?(2)可能有哪些論據?(3)可能會露出哪些破綻?(4)如何去反駁?探究性學習,必須關注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新式表現。探究性學習是不主張“齊步走”的。相反,探究性學習鐵的法則是“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慈溪市部分職高實行分層教學正是尊重學生實際,更好發展學生個性的表現。在語文教學中,筆者認為自由寫作是展示學生個性的重要途徑。在平時單元寫作訓練之外,我們更應重視學生的自由寫作。因為自由寫作是個性化寫作,教師不作限制,讓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學生在這種自由寫作的過程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明白一些寫作規律。從寫作中總結,從寫作中明白,使寫作水平逐漸得到提高。
總之,探究性學習既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同時又代表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雖然目前在職高語文課程中全面推行有一定難度,但這種教學模式真切而有效,符合教育部職成教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教學改革理念,我們平時應注重將它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把這種教學方法堅持下來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大有益處的。
(余愛華,浙江慈溪市周巷職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