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特別策劃“關注河南商態,實現中原崛起”系列報道中,有兩個版的內容是“豫商走四方”。站在中部河南的角度,我們分別從東、西、南、北四個方面入手,選擇采寫了四個部分:《河南商人闖京城》、《河南商人走西口》、《河南商人在上海》、《河南商人在廣東》。
這四個部分,無論采寫的是一個河南商人還是一群河南商人,我們采取的都是“講故事”的形式。為什么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講故事”時細節為什么特別重要?怎樣發掘故事?這是我們采訪時一直思考的問題,也是這組報道運用的采寫手法。
為什么要“講故事”
“新聞學的本質是故事”。這是美國新聞學者提出的一個全新的新聞理念。他們認為,一個記者在采訪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寫不出新聞來。
新聞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反映,必須有許多生動活潑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采寫新聞說到底就是采訪“故事”。
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組織了一次調查,將來自美國18家報社的76位30歲以下的年輕記者分成幾個小組,討論了“年輕人想讀什么樣的報紙”以及“為什么讀報紙”的話題,并且描述了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報紙。
來自美國的這項調查結果表明,年輕人的閱讀口味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電視普及、網絡無處不在的情況下,讀者更希望記者把他們帶到故事中去。
所以,采寫新聞就是采訪“故事”。而新聞中的人物報道,更應該采用“講故事”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新聞中講述的故事與市井侃爺們所講的故事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一,新聞故事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要有一定的品位。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一點大部分記者都能做到。但新聞故事要有一定的品位往往被人忽視。新聞故事有品位,就不能是被采訪者的隱私獵奇,也不能是無聊的插科打諢。
第二,新聞故事必須是真實的,不能虛構。
記者不大可能去替被采訪者編故事,但如何保證被采訪者向你講述的故事是真實的,這就要求記者來加以鑒別:從他的前后敘述中辨別,從他身邊人中給以佐證。如果不能保證被采訪者講述故事的真實,就談不上新聞故事的真實。
第三,新聞故事要有內涵,故事是一個載體,它要載著意義。寫新聞故事,要讓讀者思考蘊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義。記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結構,做引人入勝的敘述。
重要的是細節
為什么有的人物報道讓讀者不忍卒讀,更談不上打動人心?關鍵是文章中只有脈絡,沒有細節,要么讓人讀起來干巴巴的,要么給讀者一種“高大全”的感覺。講故事離不開細節,因為細節撞擊讀者的心靈,能使讀者與記者在心靈上產生共鳴。
但是也有人說,那些重大的人物典型,如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等長篇幅的通訊報道中,可以有細節描寫;文字不長的普通人物的報道,特別是經濟人物的報道,就沒必要有細節描寫了。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沒有被報道出來之前,他們也是普通人物,正是有了記者對他們普通事跡的報道,有了打動讀者的細節描寫,才使這些普通人物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成了“典型人物”。
如《河南商人走西口》中的細節描寫:當年,他們是帶著“四大件”開始自己的生意的——一把榔頭、一個平嘴鉗子、一個尖嘴鉗子、一根通條。滿條路上跑著給人修汽車水箱、空調。當時去哪里干活也沒有目的,想到哪里干,鋪開中國地圖,拿硬幣在上面滾動,硬幣停在哪里,就到哪里干活。
這個細節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讀到這些細節,讀者可能想到很多很多。
著名作家杜鵬程說得好,好的細節“如同釘子釘在木板上一樣結實……”如果說故事是一個人的骨骼的話,那么細節就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血肉,有了細節,整個人就活了,人物就站起來了。
發掘故事的能力
新聞采訪要“講故事”,記者首先要有啟發被采訪者“講故事”的能力。發掘故事的能力,也是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
采訪最難的是提問。因為新聞故事的情節是不能編造的,這就要在采訪中問出來,問不出故事,稿件就寫不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問故我在”。
我們這組“豫商走四方”的報道,寫的是東西南北走四方的河南商人,記者對當地情況不熟悉,再加上路途遙遠,沒有補充采訪的余地,必須一次性成功,所以采訪是否成功是這組報道能否成功的前提和關鍵。
在實際的采訪中,我們遇到過種種不愿被采訪的情況。
有的河南商人問:我們在外地做生意,不給河南納稅,沒有給河南做貢獻,寫我們對實現中原崛起有什么意義?
我們回答:你們沒給河南納稅,但并不能說你們沒給河南做貢獻。通過你們帶出來那么多的家鄉人,已經給河南、對河南實現中原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中原崛起了,給在外地的河南商人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創業空間。這樣一說,他們愿意談了。
還有的河南商人怕露富,不大愿意讓媒體報道。我們說,當初你們離開家鄉來這里,一定有許多曲折的創業經歷,我們只報道你們創業的艱辛過程,報道你們事業的成功給人以啟迪,具體到你們不愿公布的利稅,尊重你們的意見不作詳細報道。記者的這番話打消了他們心中的顧慮。
有媒體打出了這樣的口號:我們不是在新聞現場,就是在新聞的路上。這句話是說記者敬業精神的。但這句話同時提醒我們:新聞無處不在,采訪隨時隨地,不但在采訪現場,還在我們去采訪的路上——車上、餐桌上,東拉西扯的閑談中。
新疆庫爾勒市的一位河南商人,人特實在,但言語不多,在他的辦公室,在他的企業里,我們問不出更多的東西。我們感覺,除了他的性格特點,還可能是商人的習性吧:怕圈里人看不起,不愿回顧曾經的艱苦歲月,更不愿媒體報道曾經卑微的出身和經歷。
采訪結束了,他帶我們去看沙漠公路。路上,他說每年都要去一次沙漠公路,喜歡看公路兩旁的胡楊,特別是枯死的胡楊樹,“生長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爛”,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我們就接過他的話說,其實這胡楊樹像河南人,特別是在西部創業的河南商人的性格。他說這也是他喜歡來看胡楊林的原因。話說到心坎上,他打開了話匣子,一股腦兒地倒出了當年走出老家的原因和創業的艱辛。便有了我們《河南商人走西口》一文中《“四大件”開創生意》的故事。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經濟周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