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性事件分自然性災難和社會性災難兩大類,自然性災難指由自然界不可抗拒力量所引起的災害和苦難,如地震、海嘯、臺風、洪水、山崩、火山爆發等;社會性災難指由人為的禍害所引起的災害和苦難,如戰爭、恐怖活動、空難、海難、礦難、SARS等。
災難性事件的特征
災難性事件具有突發性。災難性事件的發生因其難以預料而具有突然性和偶然性,由于受到科技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約束,人們事先難以預知災難發生的準確時間和確切地點,對災難難以防范或疏于防范,以致災難突然發生時,因其形勢異常緊迫,會使災難所在地區的人們在毫無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的狀態下驚慌失措,應對失常,從而造成人們的重大損失。
災難性事件具有危害性。災難性事件一旦發生即來勢迅猛,影響巨大,在短時間內就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很大的破壞力,在一定區域內(尤其在人類密集居住的區域內)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破壞人們在區域內的正常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基礎,打亂人們的生活節奏,造成區域內社會秩序的混亂,嚴重危害社會系統的基本結構或者基本價值規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
災難性事件具有沖擊性。災難性事件的發生會對當地的人們產生很大的沖擊力,對相鄰地區、對全國,甚至對全世界的人們產生強大的震撼力,使當地人的家庭及生活發生變化,對人們預期的行為會造成很大影響,形成強力沖擊,因災害而使人們取消或推遲預期的生產或生活活動,如正常生產、旅游、航班等,從而會影響災區社會的發展,進一步加重災區損失,延緩災區人民的救災和災后重建。
災難性事件具有負面性。災難性事件的發生會對當地的人們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普通民眾的心理帶來一定的恐慌、焦慮、不安,對失去親人的家屬會帶來無盡的悲痛和哀思,對當地的行政官員帶來政治上的壓力、經濟上的負擔。災難事件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失職、決策失誤等人為因素,即使是純粹的天災,在災難發生以后也依然與政府的各種職能運作情況相關,對當地政府的現實工作和長遠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媒體對災難性事件報道的理念和方法
媒體對災難性事件報道的理念應遵循客觀性原理,其核心在于將新聞報道中的事實和價值分離,避免報道中的個人偏見,以此保證報道的公正。客觀性原理包括客觀性報道和解釋性報道。
客觀性報道的理念包含時效性和真實性。由于災難性事件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媒體在獲知災難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即應派出記者趕赴災區,真實地向受眾報道發生了什么災難、災難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受災面的大小、損失多少、人員傷亡情況以及災害的后繼發展、人員的救助和外界的援助等,將事實真實地全面地及時地呈現在受眾面前,讓受眾自己去獲知事實、判斷現象,從而知道發生了什么。在災難性事件中,媒體對報道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的要求比對一般的社會新聞的要求更嚴格,由于災難發生的突然和不斷地發展,人們更渴望能及時了解災區的情況,知道災難發生的真實狀況、災區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便做好防御和抵抗災難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因此社會對媒體報道災難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的要求更苛刻,也因此督促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做到事實更清楚,觀點更公正。比如在這次印度洋海嘯中,媒體先是即刻報道了印度洋海嘯發生的新聞,接著就用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資料真實及時地報道了印度洋沿岸各國的受災情況。
客觀性報道往往只能提供表面的事實,無法深入事件的深層,去剖析其原因和深遠影響。為此,媒體發展了解釋性報道,用于提供信息的背景材料,以便受眾能夠充分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伴隨新聞報道作出判斷,穩定思想情緒,減少和降低事件對當地社會的沖擊性和負面影響,激發其他地區人民對受災地區人民的人文關懷。
解釋性報道通常將受眾帶到災難事件的幕后,將災難事件與受眾的經歷和認知框架相聯系,向受眾闡明災難事件的意義。其做法是請出專家對災難發生的原因作冷靜的思考,作多層次多側面的分析,尋求預防和解決的辦法。媒體在災難發生后還應及時地開展評論,對災難發生中的人性、人文關懷做出分析,弘揚正氣,批評丑惡。在一些災難(如礦難)中,責任人的冷漠,甚至掩蓋真相、毀尸滅跡等丑惡現象表現出人性中的假惡丑,媒體應予以抨擊。從對災難性報道中,人們會生出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對破壞自然行為的憤慨與悔恨。同時也會生出對死難者的同情,對克服災難中表現出來的善良人性的贊賞。媒體可以通過解釋性報道,把自己的價值觀隨同客觀事實一起傳播給受眾,對受眾施加無形的影響,引導受眾對災難事件做出分析、思考,并進而做出其他的人道主義救助行動。
從媒體的角度來看,災難性事件發生后,根據災難性事件的特征,有三個可供報道的角度:即災難事件本身、災難事件的受害者、災難事件所引發的政府或社會行為。如何選擇報道的角度,體現了媒體的價值觀。對于災難性事件,媒體報道的方法主要有現場主持人直播、連續性跟蹤報道、訪談、評論等。
為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電視媒體大都采用現場主持人直播的方法,直接面向受眾播放受災現場的畫面,讓受眾目睹受災現場的全貌,有的還配以主持人對現場的解說,使受眾感受災區的悲慘和艱難。在美國發生“9·11”事件時,許多記者都以世貿大廈為背景,在第一時間傳回了現場畫面,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而在“9·11”事件后的幾天,美國電視媒體制作播出了多種節目以表達對舍生忘死的消防隊員、警察和勇敢面對災難的普通人的敬意。訪談和評論一般多用于災難性事件發生后較長一段時間內,這時候的新聞已經產生擴散效應,因此受眾更多的是關注事件的真相、災害發生的深層原因以及如何在災難中自救、如何對災難進行預警、如何防范災難等。
根據災難性事件的特征,媒體應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和策略應對,一旦災難性事件發生,報道上才能做到主動、充分和及時。平時媒體對災難性事件要加以深入的研究,探討其報道的理念和規律,根據自身特點確立報道規模、手段、方式,做好應急處置預案。這樣,在災難事件來臨時,可以立即啟動預案,有條不紊地處理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充分履行媒體承擔的職能,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推動社會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市長寧有線電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