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霸權穩定論是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很有影響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權產生穩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當前莢國主導下的世界。霸權并不能產生穩定,相反,霸權主義還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理解這一點,對于我國正確處理對外關系、更好地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霸權穩定論;霸權;穩定;霸權主義
中圖分類號:D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2—0045—02
一、對霸權穩定論基本觀點的評析
霸權穩定論是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很有影響的流派之一,雖然其代表人物的觀點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即都認為“國際霸權體系與國際秩序穩定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系,一個強大并且具有霸權實力的行為體有利于國際體系的穩定和公益的實現,相反,在不存在霸權國的情況下,國際秩序將會是混亂無序的和不穩定的。”而且認為“霸權國越是強大,國際沖突就越少,霸權國越衰弱,國際沖突則越多。”那么,霸權穩定論者的觀點是否與事實相符呢?
大家都知道,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無論被稱作“單級世界”還是“一超多強”,美國都無疑成為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成為目前國際體系的霸權國家,可是,當今世界并沒有出現所謂的和平狀態。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當今世界并不太平。美英聯軍先后兩次發動的對伊拉克的戰爭、“9·11”恐怖襲擊事件、中美撞機事件、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等等,所有這些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密切相關。霸權主義直接或間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當前世界的許多地區性沖突、動蕩和緊張,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霸權不可能至少是不利于產生和平和穩定。如果就當前美國主導下的世界來說,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其原因:
(一)從霸權國(美國)方面來看
“權力必然使權力占有者腐化”。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國際事物中發揮主導作用,這就使美國統治階級的擴展欲望欲發強烈。美國憑借自己的超強優勢,大力追求對其他國家的支配地位,積極充當世界“憲兵”,到處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以達到美國獨霸世界之目的,軍事打擊伊拉克和在中東實施“民主”改造計劃,就是美國推行獨霸世界戰略的重要步驟。
小布什上臺后,美國政府更加崇尚武力,其核心戰略目標就是依仗美國軍事力量優勢,遏制所有競爭對手,建立美國獨霸全球的單極世界。為此,美國制定了“新帝國大戰略”,采取以武力為后盾的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政策,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并直接軍事占領這兩個國家,更迭這兩個國家的政權,重演歷史上老帝國的擴張模式,使世界更加動蕩不安。
在對待其他國家上,它積極尋找新的敵人,對于它所認定的所謂專制國家和“邪惡軸心”國家采取遏制和打擊戰略,以防止這些國家重新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如利用臺灣問題,制造兩岸緊張局勢,遏制中國發展;通過北約東擴及在中亞派兵布陣,與俄羅斯現存的一些軍事基地形成對峙,牽制俄羅斯;以及打壓巴西、整治穆斯林國家等等,到處制造緊張局勢。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由于處于霸主地位的美國到處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當今世界并沒有出現霸權穩定論者所認為的美國制下的和平。另一方面,若從理論上來分析,我們知道,權力和利益密切相關,誰擁有權力,誰也就擁有了攫取利益的便利條件。霸權國家本身既是一個權力主體,又是一個利益主體,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了維持并加強自己的霸主地位,霸權國家必然會動用手中的權力乃至武力去打壓新興的挑戰國家,有時甚至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而不惜顛覆其他國家。因此,無論從事實還是理論上來看,霸權都不能產生穩定,與此相反,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一系列事實再次表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才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威脅,才是世界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
(二)從非霸權國方面來看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由于霸主美國的存在,由于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先發制人”的“新帝國”戰略,這在增進美國強勢的同時,也增添了其他非霸權國家特別是某些大國的擔憂,如何應對美國已經成為它們的重大戰略挑戰。美國推行單邊主義、無視聯合國、激化與阿拉伯及伊斯蘭世界的矛盾與沖突等一系列做法,均不符合歐洲國家及俄戰略利益,必然會引起這些國家對美國政策的批評、牽制和反對。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它們會采取抵制政策,在可能的情況下削弱或防止美國勢力擴大,但由于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支撐,它們會盡量避免直接與美對抗。可是,若從雙方矛盾發展的本質看,如果美國不調整政策,那它面臨根本性的反擊就只是時間問題。在此之前,隨著它們與美國分歧的擴大和對美國霸權反應的升級,期間會伴隨著許多矛盾、爭吵和沖突,伴隨著稱霸與反霸之爭,世界也不會太平。
(三)從當前恐怖主義威脅方面看
當今世界,美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具有絕對優勢,為了自己的利益,它把觸角伸到世界各地,尤其對一些貧窮和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動輒就指手畫腳,更是肆無忌憚。然而,由于實力相差懸殊,使得一些弱小國家難以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這就為某些極端勢力求助于恐怖手段準備了條件。胡錦濤同志曾指出:“沖突和動蕩是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貧窮和落后是恐怖主義產生的土壤。”就世界上的弱勢集團和群體而言,強權者的霸道與專橫、社會的不公正,激發了它們廣泛的反抗心理,在實力不對稱和無助的情況下,它們很容易選擇恐怖主義這種極端手段來自我保護,這就使世界范圍內的非傳統安全因素迅速上升,從而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9·11”事件的發生,徹底粉碎了“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的幻想,使美國在蘇聯解體后再度面臨一個明確的嚴峻威脅。而在霸權體系中,恐怖主義的誘發因素并不能徹底根除。一個存在霸權的國際體系,必然存在著強國與弱國的對立,遵循著“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在無力對抗的情形下,恐怖主義便成為弱勢群體最可能選擇的反擊方式,而美國的獨特地位也使它最有可能成為恐怖組織的攻擊目標。另外,美國對恐怖組織采取的是以暴制暴的策略,這不僅沒有使恐怖活動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不斷升級,陷入了惡性循環,這就更增加了世界的動蕩和不安。
從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霸權并不能產生穩定,相反,它還會制造一些緊張、沖突和矛盾。霸權穩定論只是一種特殊的案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一理論是站不住腳的,至少就當前美國主導下的世界來說,霸權產生穩定的理論是不正確的。相對穩定的局面并不是美國霸權的結果,而是均勢成功運用的成果,霸權穩定論實質上是一種強權說。當前美國一些學者之所以鼓吹霸權穩定論,實際上是為美國統治階級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而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提供理論上的辯護,是適應美國現實政策需要的。
二、評霸權穩定論對我們的啟示
由上述評析我們知道,霸權并不產生穩定,霸權主義實際上是當前局部戰爭、局部動蕩和局部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我們就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加強國際合作與協同,統籌兼顧各方利益,特別是要建立多極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平衡各方力量,用均勢來維護世界穩定。
鄧小平同志指出:“要爭取和平就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但是,反對霸權主義也要講究策略。我們反對霸權主義是為了創造有利于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國際環境,不能為了反對霸權主義而犧牲和損害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大業。特別在處理中美關系上,要慎之又慎。綜觀中美關系的歷史演變和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始終維持著非敵非友、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局面。中國希望與美國和平共處、求同存異,但美國方面卻始終把中國看做是其全球霸權地位的挑戰者,推行防范、遏制中國的政策。這在美國面臨另一個重大威脅時,如冷戰時的蘇聯威脅和現在的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時,這種矛盾還不明顯,因為美國還需要中國的合作。但當這種威脅淡化后,矛盾和沖突又成為中美關系的重要方面。在這種情況下,要妥善處理中美關系,我們一方面要堅決反對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堅定地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另一方面,又要積極尋找中美利益的匯合點,增加中美之間關系的相互依存因素和共同戰略利益,以尋求和維持中美之間關系的微妙平衡,并力求在這種互動與平衡中維護和實現中國的國家利益。
對于中國未來發展來說,就是要實行和平崛起,也就是說中國不會去挑戰或者取代世界霸權強國,不會像傳統大國那樣走一條依靠對外擴張以爭奪霸權的道路,中國不會去做一個“霸權國家”,而只是想在國際社會中努力爭取應有的平等大國地位,發揮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在國際交往中,我們要不當頭,不扛旗,不稱霸,走自己的路,一心一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根據這一思想,中國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但不去扛蘇聯曾經扛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大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決不去當發展中國家的“頭”;中國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進行堅決斗爭,但斗而不破,不尋求與美國的長期、直接對抗。蘇東劇變后,鄧小平同志也特別強調我國在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時要“韜光養晦”決不當頭”。“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在國際問題上,一定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國際力量對比的現實出發,過頭的話不說,過頭的事不做,避免把目標引向自己,避免引火燒身,避免因大國對抗而導致局面失控、進而影響國內現代化大局的不利情況出現。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