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灌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課題的形勢下,這一理論不但沒有過時,而且凸顯出更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因此,新形勢下,灌輸理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應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這對當前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指導
中圖分類號:A8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2—0009—02
改革開發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舉世注目,但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重要變化。如社會經濟成分的多樣化、利益主體的多樣化、社會組織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的多樣化等等。這些新變化使得人民群眾的利益表現為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具體利益上的分化性,同時也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情況、新問題。有人借口形勢發生了新變化而對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對其必要性產生動搖。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盡管新形勢下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于過去時代,但列寧當年為批判“自發論”而提出的“灌輸原理”并沒有過時,只不過表現的內容與形式更富有時代特點。在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仍然必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更新灌輸觀念,豐富灌輸內容,改善灌輸方法與手段。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灌輸的論述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有著極為豐富的灌輸思想。早在撰寫《德法年鑒》時,馬克思就認為通過灌輸使無產階級獲得“精神武器”,是實現人類解放的一條途徑,把工人階級掌握科學理論的灌輸過程比喻為思想的閃電射向人民的園地。“灌輸”范疇最早是由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中提出,但把灌輸思想進一步系統化形成完整理論的是列寧。1894年,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列寧明確提出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然后灌輸到工人中去,并幫助工人領會它。1900年,在《我們運動中的迫切任務》中,列寧進一步指出俄國社會民主黨所應該實現的任務,就是“把社會主義思想和政治覺悟灌輸到無產階級群眾中去,組織一個和自發工人運動有著緊密聯系的政黨。”1902年,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灌輸”原理,回答了灌輸的主體、客體、內容、方式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灌輸理論。這一理論為無產階級政黨堅持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我們黨也一向重視和強調利用各種工具、手段有組織、有領導地對人民群眾進行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教育。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到:“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官長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鄧小平1985年《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希望黨中央能作出切實可行的決定,使全黨的各級干部,首先是領導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是江澤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思想。在1996年1月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指出:“我們正在進行的偉大的、開創性的事業,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武裝起來,才能不斷取得勝利。”他在十五大報告中反復強調,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鄧小平理論來指導我們的事業。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別是列寧,對灌輸的論述是系統的,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需堅持灌輸理論的緣由
列寧的灌輸理論雖然產生于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時期,同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相比,歷史條件有很大的不同,但社會主義意識必須灌輸的理論、原則并沒有過時,只不過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需堅持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
(一)我國當前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的客觀需要
國際上,政治多級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由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長期存在,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試圖通過全球化把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強加給其他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在蘇聯劇變、東歐解體,國際共產主義事業進入低潮,社會主義運動和實踐在全球范圍內遭到嚴重挫折的嚴峻形勢下,為了挫敗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的“和平演變”戰略圖謀,我們更需要一如既往、堅定不移地堅持灌輸理論,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牢占領意識形態的陣地。社會意識領域這塊陣地,如果社會主義思想不去占領,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必然要占領。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國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日益凸顯出來。市場經濟在增強人們自主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同時,其趨利性也容易使一部分人陷入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而不能自拔。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對正面的影響加以發展,對負面的影響加以引導,從而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地運行。
(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
列寧在批判經濟派時,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歷史與現實也充分證明,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就在于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行動指南。當前,要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仍離不開灌輸科學的理論。特別是在我國改革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社會文化環境的開放性,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紛至沓來,與我國歷史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殘余結合在一起,侵蝕人們的思想,誤導人們的行為。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重視向人民群眾灌輸科學理論和社會主義道德理想,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早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系到跨世紀宏偉藍圖的全面實現,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可能會導致只注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失去理想和目標,失去精神動力和戰斗意志,不能抵制和克服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因此,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要目標作為根本的目和任務,在全民族牢固樹立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實現公民素質的顯著提高。而要完成這些任務,就必須堅持灌輸原則,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武裝人們的頭腦,特別是重視用正確的思想武裝青年一代,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認為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我們黨也非常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要培養人的現代化素質。在人的現代化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緊密相聯、互為條件。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既規定著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方向,又為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但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不是與生俱有的,必須通過后天教育和實踐才能形成。在培養人的現代化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思想政治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對人們進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使人們能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三、新形勢下如何堅持和創新灌輸理論
灌輸理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理論,它具有歷史性。灌輸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創新。新形勢下,要有效發揮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創新工作:
(一)灌輸的觀念要創新
長期以來,人們常常把灌輸簡單的理解為一種填鴨式、命令式、教條式的機械硬灌方法。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使許多教育者形成了一種錯誤的灌輸觀念:過分突出自己的主體地位,居高臨下,獨攬了灌輸的主導權,無視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將受教育者置于被動和絕對服從的位置。其結果嚴重妨礙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向交流與互動,造成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被接受和相對被動的局面,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新形勢下,為了更好地發揮灌輸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有必要更新我們的灌輸觀念:正確認識和處理灌輸主體的主導作用和灌輸對象的主體作用的關系,注重激發灌輸對象的主觀能動性,使灌輸內容真正內化到灌輸對象的認知體系之中。
(二)灌輸的內容要創新
2003年7月1日,胡錦濤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以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并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先進性、不斷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新世紀新形勢下,灌輸的主客體與灌輸的手段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創新灌輸內容,用富有時代氣息和創新精神的內容向受教育者灌輸。具體來說,就是要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緊密結合干部群眾思想的新變化,既重視對人民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灌輸,又重視對人民群眾進行先進思想和現代理念的灌輸,引導受教育者對現實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深入的理性分析。當前,尤其要重視對人民群眾進行十六屆五中全會會議精神的灌輸。
(三)灌輸的方法和手段要創新
社會在發展,形勢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因而,教育者要想將外在的思想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灌輸給受教育者,需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有效灌輸的新方法和新手段,這是提高灌輸有效性的關鍵。首先,要實現灌輸方法的創新。方法是連接主體和客體的橋梁,好的方法有利于促進灌輸教育的順利完成。方法創新必須立足于受教育者的變化和特征,注意激發受教育者的興趣、參與意識。與此同時,還應注重灌輸方法的互動性、情感性、實踐性。其次,要實現灌輸手段的創新。摒棄過去單一、生硬、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手段,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灌輸對象,充分運用各種新穎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化手段。與此同時,還可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灌輸手段,把一些道理深刻、內容感人、形象生動的教育內容寓于各種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課題的新形勢下,我們更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灌輸理論,努力實現灌輸方法的科學化和多樣化,不斷增強灌輸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