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辦好廣播電視精品節目的不竭動力。定位準確,為節目找到合適發展道路整體策劃,為節目添上騰飛的翅膀。
關鍵詞:廣播電視;精品節目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2234(2006)02—0131—02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既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則,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變的規律。新聞媒體作為市場經濟框架內的一個元素,毫無疑問的也會受到這一“競爭”規則的制約與調控。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新聞傳媒業已經由“事業單位,事業管理”到“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從最初的國家對新聞媒體的全額投入.到財政包干逐年遞減,最后發展到今天的經濟L:的獨立自主,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走向市場,成為了一個產業。如今來自媒體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在廣播電視內部頻率頻道間的競爭也是短兵相見。因此.積極進行宣傳策劃,創辦精品節目,成為了廣播電視求生存、求發展,使自己在競爭中應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手段。對此,筆者就創辦好精品節目談些淺見。
一、找準定位,辦出特色
媒體市場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對受眾的爭奪,誰擁有了受眾,誰就擁有了廣闊的市場。如今,媒體的競爭已經達到白熱化.受眾成為媒體市場競爭的焦點。如何在眾多媒體品牌中脫穎而出,成為受眾信賴和選擇的對象,這要求對自己所辦的節目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對于任何事物來說都有多種作用,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節目的定位也是這樣,象新聞節日,從政治角度看,它具有“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等喉占作用;從經濟的角度看,它有吸引觀眾、孕育商機、為媒體爭取生存的“創收”作用。不論是喉舌功能,還是創收的平臺,首先應該能滿足受眾的需求,讓受眾愿聽、愛聽、想聽你所辦的節日,這樣才能達到各種功能的作用。這就有一個節日定位的問題。節目定位選不準,一會東,一會西,讓受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顯然你所辦的節目沒有發揮應有作用。以廣播為例,如果說新聞頻率以新聞立臺,打造權威性廣播的話,那么,交通廣播則以多樣化咨訊的個性服務為目標。交通廣播整體架構應遵循受眾本位原則、成本效益原則,同時,立足信息服務,強化節目的實用性、可聽性。從整體來看,應圍繞交通做節目,圍繞司機做文章。因為交通廣播核心受眾是有車一族,聚焦與交通有關的方方面面的人和事。除了駕車的人群和經常做車的人,交通廣播還應注意潛在聽眾群,如想要購車族和中青年等。因此.在目標聽眾定位上,要拓寬視野。既要有適合出租車司機的節目和服務信息,又要考慮到廣大的移動聽眾群。據有關資料顯示,交通廣播的受眾決大多數是19—44歲的中青年。中青年是社會生活的中堅力量,是經濟生活的主體。因此,交通廣播面對這類聽眾,在節日的設置應予以充分考慮。另外,交通廣播最大的優勢為移動人群提供及時、準確、權威的交通信息、市場信息、經濟信息及其他服務性信息和休閑娛樂節目,因此,在節目定位和內容策劃上要兼顧廣泛性和地域性,立足忠實聽眾的需求,挖掘潛在聽眾的需要,走大眾文化的路子,著眼百姓的冷暖,不斷創新有人文關懷的節目。再有要遵守一條基本原則,就是辦的節目必須是百姓關心,政府關注,讓你的廣播時時牽著聽眾的心,達到你播的是我想聽的,我想聽的正是你要播的,與聽眾產生共鳴。這樣你辦的節目不再是機械”的傳聲筒、枯燥的說教,而是寓政策宣傳于服務受眾之中,在不知不覺當中宣傳了黨的政策,方便了群眾生活,從而帶動頻率的創收,達到雙贏之目的。《鶴城之聲》是齊齊哈爾人民廣播電臺的老品牌節目,它從1985年創辦至今,節目定位準確,個性鮮明,充分發揮了政策宣傳、輿論監督、休閑娛樂、咨詢服務等作用,得到了廣大聽眾的肯定。在去年全市名欄目評比中聽眾得票率最高。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品牌節目要相對穩定和強化對品牌節目的宣傳。這也是由感于這次全市名欄目評比和我們節目的調整得到的啟示。《鶴城之聲》之所以獲得群眾投票第一,這說明該節目經過長期運作,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市長與市民》在全市名欄目評比中名列第六,按理說《市長與市民》由于參與節目的是特殊群體,節目的力度應比《鶴城之聲》力度要大,然而,評比卻落在《鶴城之聲》之后,這從一個方面說明《市長與市民》節目還需要有一個培育聽眾的過程。而《鶴城之聲》從它誕生之日起,名字延續至今,時間也基本在早7點到7點30分之間,這樣對于聽眾來說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收聽時間,也養成一個收聽習慣。而有的節目,從兩年前開播之日就開始調整,時至今日還在改頭換面,今天改,明天改,讓聽眾難以有一個接受的過程。所以應給節目本身充分培養品牌的時間。
二、與時俱進,努力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繁榮不竭動力。同樣,沒有創新的節目,必然會被市場競爭所淘汰。節目的創新包括內容與形式,尤其是形式的創新非常重要,同樣一個新聞素材,形式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創新就要追求節目的個性化,就是要標新立異,就是要獨樹一幟。節目形式創新如同商品的包裝,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的商品包裝可以使一個普通的商品身價倍增,好的節目形式也可以使平常的新聞事件價值凸現。就拿中央電視臺的“媒體瀏覽”來說,給人以耳目一新的的感覺,讓人能做得住。關鍵在于她的節目形式創新。在節目的編排上,不是簡單的、機械的拼湊報紙,而是經過編輯的思考、深加工、整理創造性的勞動,來整合原新聞事件的價值,加厚原新聞時事件的內容,延伸原新聞事件的空間,在加上主持人的娓娓道來,增加了節目的親和力,充分發揮電視媒體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齊齊哈爾人民廣播電臺的省名牌欄目《鶴城之聲》,從1985年創辦,已有二十余載,然而節目卻一直深受聽眾的歡迎,除了節目內容之外,它的形式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從創辦初期的播音員播稿,到現在的記者口播;從創辦初期比較長的一篇專題稿件,到現在7、8分鐘三四個專題稿件,它的形式不斷地在變化,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和聽眾變化的生活節奏,使老品牌青春常在。節目的創新和節目的準確定位,事關一個節目能否在媒體競爭中站穩腳跟。
三、精心組織,整體策劃
創辦廣播電視精品節目,必須搞好節目的整體策劃。今天受眾選擇性非常強,有人說,廣播不好,就去看電視,電視不好,就上網,網絡沒有意思,就看盜版碟,老百姓總有自己的選擇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做節目確實很難。這就要求我們在制作每一期、每一檔節目時,要有主體策劃,要有目的性。節目整體包裝和策劃是隨著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參與新聞競爭而突現出來的。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策劃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顯重要。節目的內容是說什么,要有什么樣的風格,主持人如何去演繹,對聽眾有什么用處,我們都需要策劃來完成。在這里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要想達到收聽效果,如同把自己的腳穿到聽眾的鞋子里試試,合不合腳,舒不舒服,這樣才能做出一雙聽眾滿意的鞋。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既關注重大事件報道的策劃,也應注重視日常性報道事件的策劃。如一年一度的綠博盛會,已成鶴城重大節日,同時也是重大事件。宜傳要統籌安排,精心搞好策劃,能起到強勢的宣傳效果。否則,零打碎敲,就會影響這一重大事件的整體宣傳報道效果。如果我們把綠博會的開幕式、文藝演出、經貿洽談、科技展交、燃放煙花和群眾反映一并納入整體報道中,有策劃地進行宣傳報道,聽眾就會多角度地感受綠博盛況,從而達到最好的宜傳效果。對重大主題、重大事件的策劃報道是這樣,而對日常性的宣傳報道進行策劃,也能使節目多出亮點,增加節目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并且有利于深化報道的主題。節目能否取得成功,取決與節目有沒有親和力、吸引力,能否滿足受眾的需求。傳媒大王默多克集多年成功運作媒體經驗總結出一句名言:要為每一個媒體找到最合適的受眾。
要辦出好節目,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更多有識之士共同探索新的思路、新的做法、新的經驗,使廣播電視節目有新氣象、新面貌、新發展。
編輯/王興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