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產業化作為一種理念有其存在社會基礎,引起爭議也屬于正常現象。高等教育產業化理論幾經興衰仍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人力資本理論和產業經濟學為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在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化實踐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尤其涉及教育收費、制度安排、政府定位等問題時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關鍵詞:高等教育;產業化;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2—0109—02
目前,學界對“高等教育產業化”頗有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我國高等教育是否應該以市場為導向采取市場運作模式。由于人們對“高等教育產業化”內涵理解與出發點的不同,對高等教育產業化褒貶不一,見仁見智。因此,對高等教育產業化理論進行回顧與反思很有必要。
一、高等教育產業化的歷史回顧
從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的歷史看,人力資本理淪直接促成了“高等教育產業”概念的出現,對形成和豐富高等教育產業的內涵,理清高等教育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產業經濟學的誕生。又為構建高等教育產業理淪框架奠定廠基礎。
人力資本主要包括教育資本、技術與知識資本、健康資本以及遷移與流動資本。教育產業主要是為國家、社會和個人提供教育資本積累以及技術與知識資本積累。技術與知識資本主要通過高等教育的專業學習宋獲得,它更具有直接的生產性與經濟價值,是人力資本的核心。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產業理念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末,兩個陣營的對峙和長期的國力較量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注重長期經濟行為的人力資本理論成型,并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成為主流經濟學。它把教育消費環節真正納入了生產過程,教育也從純消費性特征轉變為兼具消費性和生產性雙重特征,進而形成教育產業理念。勞動生產力和教育生產力成為國力強弱的重要影響因素,促使許多國家把人力資源開發納入國家經濟發展規劃。這一時期也是高等教育產業理論的第一次興旺時期。人力資本理論促使高等教育產業真止成為國家產業結構中的一員。行使服務性產業的功能。這一時期也出版了一批有關高等教育產業的論著。
人力資本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第二次興起,又帶來了高等教育產業理論的第二次繁榮。我國的高等教育產業理論幾乎與此同時起步。在這一時期,人力資本理論應用到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成為最重要的內生變量,使人在物質生產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復歸,教育產業走出國家范圍,形成教育產業全球化競爭格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通過了互相承認高等教育學歷、文憑和學位的地區性公約。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知識經濟理念形成,世界銀行將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源、物質資本同列為一個國家的財富。教育產業成為國家的先導產業,從附屬于經濟社會發展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人力成為人類發展的終極資源。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產業化研究和實踐已經影響到許多發展中國家。
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產業化的動力和基礎,其原因是社會所需的教育資本、技術與知識資本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兒十年來的實踐證明,人力資本尤其技術與知識資本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走向發達的根本動力。一個國家的技術與知識資本存量不能依賴于國外引進,只能靠國內高等教育產業進行開發?!罢麄€經濟的技術結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瓪v來被稱為‘科學之家’的高等學校的社會地位也相應地大大提高了?!比肆Y本理論外顯為高等教育的經濟價值,為高等教育成為國家產業結構中的一員奠定了理淪基礎。專門人才和專業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活躍程度和貢獻程度越高,高等教育形成產業的概率就越高,其地位就越穩固。
高等教育產業理念的產生,使高等教育產業與傳統高等教育相比有了質的飛躍,而這種質的變化決不僅僅是增加了“產業”兩個字。第一,高等教育產業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新興的人力資本密集型企業,而傳統高等教育面對的是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第二,高等教育產業與國家產業結構的關系緊密,而傳統高等教育與產業的聯系松散。第三,隨著能源與原料成本的上升,以及環境保護的加強,制造業面臨的限制將越來越多于高等教育產業,從而發生了有利于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的變化。
20世紀50年代,經濟學家注意到勞動力市場出現的二元分化突出了高等教育的產業性。福利豐厚、工作和培訓條件優越、就業有保障,這類以相當的專業水平和高度的進取心為基礎的獨立工作者,從事著高水準的專業性工作,屬于“主要勞動力市場”。福利較少、培訓和晉升機會少、工作條件差、易遭解雇,這類附屬工作者從事著責任較小的工作,屬于“次要勞動力市場”。顯然,“主要勞動力市場”中的運作資本是技術與知識資本,主要依賴于高等教育產業的直接支撐。高等教育作為一項投入昂貴的產業,需要有效率的教育產業規劃,使有限資源得到充分利剛。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和日益快速的知識創新是我們時代的特征,這正是高等教育產業發展的未來和機遇。20世紀下半葉,全球產業結構變化的突出特點是服務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中等收入以上的國家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進入了服務經濟階段。由于二元勞動力市場的分化,所有國家都認識到現代服務產業與傳統服務產業有著本質差別。正是技術與知識資本的日益重要,使高等教育逐漸成為新興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員。
二、對高等教育產業化的反思
反思之一:教育收費。高等教育收費高的問題,是目前除政府以外,社會各階層反映十分強烈的問題之一。此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對中國高等教育業乃至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將構成較大影響。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因此,從理論上講,外部受益者就應對其給予相應的補貼。與基礎教育的外部性不同,高等教育的外部收益并非全體國民平等享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外部受益者主要是數以百萬計的雇傭大學畢業生的廠商,這是一個最大的群體。雖然各行政單位也吸納了不少大學生,但相對而言數量要少得多。因此,各用人廠商就應按高等教育產生的外部收益的最大比例對高校給予補貼;廣大納稅人需要通過政府進行資助的僅限于由于政府效率的提高而獲得的少量外部收益。但是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外部收益者群體越大,免費搭車問題就越嚴重;普通高等教育越普及,這一現象就越突出。以前的委托培養,現在不可能再有,社會不可能指望除政府外還有誰對普通高等教育進行資助??赡塬@得資助的只會是專業性很強、層次很高、外部收益者少的部分專業的博士培養。由此,不難得出結論,對普通高等教育進行補貼這一重任便責無旁貸的落在政府財政肩上。問題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外部收益到底有多大,只有回答了這一問題,才有利于政府確定對高校補貼的金額與收取學費的標準。
反思之二:制度安排。高等教育產業化之后,各高等院校便和其他廠商一樣成為自主經營、白負盈虧、白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企業。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教育企業,在我國當前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家所有,盡管也有少數幾所能發放學歷文憑的民辦高校,但也只能起到點綴作用而已。因此,我國的高等學校——作為新的國有企業,其企業制度的設計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又一個問題。高等教育產業化之后,作為新的國有企業,存在著產權不清的問題。當前高等教育還未產業化之前,高等教育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該體制存在著嚴重的激勵制度矛盾及道德風險的現象。而實行產業化后,企業制度的設計不合理,同樣會產生嚴重的后果。產業化后,高等教育從原來的精英式教育轉向了大眾式的教育,高等教育市場也告別了短缺,供給能力超過了市場有效需求,各高等學校在現有制度下隱藏的問題就一覽無疑。國有企業的今天便是高等學校的明天,虧損經營者將比比皆是。最終,有限的教育資源就會低效配置。所以,在我國高等教育即將產業化之際,我們要防微杜漸,少犯錯誤,盡量降低改革成本。
反思之三:政府角色定位。高等學校企業化經營之后,政府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筆者認為,政府對高校除了必要的財政補貼外,還需要額外關照。第一,政府仍需制定出全國高等教育每年的培養總數計劃。一個國家高校擴招的速度應與本國GDP增長及產業升級的速度相適應。如果高等教育產業化之后,政府沒有統一規劃,則必然是幾乎全部的高中畢業生都涌進高校,導致國家培養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大學生。因此,政府應根據本國所處經濟發展水平、速度及產業升級的要求,制定出全國每年應培養出的高校生數量。第二,政府還應規劃好高校各專業每年的招生人數。高等教育產業化之后,各高等學校會根據政府分配的招生計劃來招收新生。但是,具體到學校準備開設的專業及各專業計劃招生的數量,實際上現在就已經是由校方自己決定。什么專業最熱,就多招什么樣的學生;什么專業最冷,就少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時下計算機熱,各高校紛紛都開設計算機專業,并動輒一招就數百人,而不管自己是否有這方面的能力,更不論4年之后,市場是否能完全吸納。從表面上看來,讓市場機制來引導專業結構似乎是最有效率的。但市場機制在效率上的失效不僅僅限于外部性的存在,一種產品如果生產周期較長并呈發散式蛛網波動也會造成同樣的后果。
高等教育產業化作為一種理論,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其意義在于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本質和功能,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對于高等教育的產業化,人們應該保持審慎的態度,順應高等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既不能盲目發展,也不能因噎廢食。
編輯/王興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