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已凸現出業。解決這一問題應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加強對畢業生就業教育和指導;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導、提高各產業科技水平、暢通就業渠道;大學生應更新就業觀念。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大學畢業的就業率。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4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02—0127—02
近幾年,特別是2002年底以來,大學擴招后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及我國就業領域本身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使大學生就業問題凸現出來。對于就業形勢的分析,必須持冷靜和理性的態度;尋求就業難題的破解之策,也必須切合實際,務求實效。
一、2006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分析
1.2006年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突破400萬大關,達到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增幅達22%。其中,畢業研究生27萬人,比上年增加35%;本科畢業生174萬人,比上年增加16%;高職高專畢業生212萬人,比上年增加26%,畢業生數量連年創出新高,而且總量大、增幅高。
2.社會總體就業形勢相當嚴峻。2004年9月6日新華網北京電(記者黃全權)《聚焦:六問就業形勢280萬畢業生怎就業》。權威部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吸引各方廣泛關注:1994年至今的10年間,我國創造就業崗位超過8000萬個;1998年至2003年,189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據國家發改委資料,2006年全國16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業崗位800萬個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提供的就業崗位,預計今年城鎮可新增就業崗位約1100萬個,而勞動力供給將達1400萬人。上述數據的變化,意味著我國人才配置進入了歷史性轉折過程中。這種變化趨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是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隨著體制改革的發展,未來一段時期,這一變化趨勢將可能繼續擴大。
3.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下降。據教育部統計,2002年開始,高校擴招的大學生陸續畢業,當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45萬,6月初次就業率為64.7%,與2001年同時相比下降5個百分點,到2002年底,又有約22萬人實現就業,就業率上升到80%,2003年畢業生212萬,時值“非典”期間,企業減縮就業指標,學生就業心理受到創傷.后經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多方協調,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下,最后的就業率本科院校70%,高職專科就業率為55%,2004年大學畢業生為280萬,初次就業率為本科院校61.3%,高職院校就業率不到40%,截止2005年9月教育部公布本科院校就業率為73%,高職專科學校就業率為61%,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存在的大學生就業困難,主要有四大原因:
1.高校盲目擴招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在校期間綜合素質的提高,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巨大壓力。國家的高校管理,原計劃是將1300多所高校合并成700—800所,使高校相對集中、規模擴大,但如今的現實是高等學校數量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加到1600多所。擴招后各類學校紛紛升格,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學院升大學,普通高校爭著搶著往綜合型、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狂奔。這種擴招的后果就是師資力量短缺和水平的急劇下降,特別是生源的水準降低,加之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升反降的局面,從而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信譽度降低和就業壓力的增大。
2.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與高校學科建設不合理之間的矛盾,導致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當前,我國高校學科建設不合理的現象非常嚴重,學科建設不合理所造成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些行業的生產工藝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的行業甚至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大學里,相應的專業仍然在繼續培養學生,而且課程設置也還是老一套,從而使大批頭腦里塞滿了過時知識的畢業生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二是熱門專業一哄而上,市場上一些熱門專業的畢業生早已人滿為患了,但很多學校的這些專業還在繼續招生。就社會就業需求量來看,已經熱過幾年的專業,就業率緊縮,而“冷”專業卻因就業不足而逐步轉好。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如此之大,而現在人才培養的觀念和機制,以及學科建設卻明顯滯后。有的專業與市場需求不吻合,有的專業課程內容過時,知識陳舊,不適應社會工作需要,無法適應變化了的新的需求趨勢。由于大學專業招生制度、專業設置滯后,專業教育中缺乏對學生興趣的培養,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在校的學習效果。
3.國內經濟的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越來越大。2006年有兩大因素不容忽視,一是國家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宏觀調控的力度進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礎建設、能源、鋼鐵、房地產、汽車、建材等行業供求關系發生變化,一些行業由投資過快增長、結構不合理引發的產品過剩將逐步顯現,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將受到遏制,這必將直接或間接影響這些行業及其關聯行業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二是由于多種因素,人民幣升值和金融風險壓力增大。人民幣升值對紡織、服裝、制鞋、玩具、家電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帶來不利影響,國內外對下一步人民幣匯率的走向仍心存疑慮,對今后的預期還不穩定。如果這些單位用人出口不暢,則其用人將受到影響。
4.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體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解決不了大學生的派遣、落戶口、接檔案等問題而招不到人,這也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自己的身份喪失而望而卻步。2003年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為31.6%、到國有企業為31.5%、到民營三資企業為26.2%,其他就業為10.7%。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已經占60%。這中間的差距說明,大學生的就業渠道亟待暢通。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對策
針對大學生就業方面存在的以上困難及其原因,我們提出了以下主要解決對策:
1.針對高校盲目擴招而造成教學質量下降的不利局面,應加快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實行高等教育產業化。多年來,我國一直實行由國家集中計劃,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辦學,并直接管理的辦學體制。這種體制不但造成了財政的重負和就學機會的嚴重不足,而且造成了絕大部分高校不能靈活地順應市場需求去調整自己的招生規模、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如果實行了高等教育的產業化,不但可以卸下政府財政的重負,擴大高校的規模,而且由于各辦學法人在培養目標、招生規模、專業和課程設置及其用人權力上有了相應的自主性,其畢業生在數量和質量上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的需要,解除學生學非所用的窘境。其實,在世界范圍內,義務教育階段以后的教育產業化是一種客觀的發展趨勢,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把高校當作一種產業來對待了。據統計,我國的居民儲蓄已達5.2萬億,他們的儲蓄目的和第一位的投資意向就是子女教育。可見,我國的高等教育消費市場已經存在,產業化的條件已經具備。
2.高等學校應當針對社會實際、加強畢業生就業教育與指導工作。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高校的聲譽,并進一步影響到學校的招生情況及生源質量。高校必須采取措施,真正提升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首先,高校要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招生人數及人才培養規格,注重培養質量。專業課程設置要與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需求、科技的進步相適應,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應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重視常設就業指導機構的建立,從人力、場地、經費三方面予以保障。重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幫助學生“知已”,即使學生在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愛好、能力、價值觀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和職業定向;幫助學生“知彼”,即擇業中通過信息網絡讓學生及時了解各種社會需求及要求;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給學生提供參加實習和社會實踐的機會。
3.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首先,政府應樹立就業優先的政策目標。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未來社會中勞動者包括大學生對政府的政策訴求中,要求“公平”和要求“保護”將成為最明顯的聲音。因此,相對于經濟增長,政府在勞動者就業中負有更為重要的責任。這種責任要求政府在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公平與效率中樹立就業優先的政策目標,即把就業優先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并在實踐中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就業的增長。
其次,政府應大力提高各產業的科技水平。大學生就業市場有其獨特的特點,它與國家經濟規模及其技術水平有關。而我國傳統的低水平的發展模式,尤其廣大落后的農村地區,難以吸納掌握先進生產力的大學畢業生。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不能夠提升我國工農業、服務業的技術水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不會解決。
再次,政府應加強宏觀管理暢通就業渠道。在畢業生走向市場就業的情況下,政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是十分必要的。政府不僅要在宏觀上加強對人才培養的規模、方向上的預測調控,以指導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而且要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通過法律及經濟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競爭,維護供需雙方的合法權益。
4.從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生應不斷更新就業觀念,認清國家的政策、社會的現實、經濟建設的需要,拋開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準確地進行社會定位。大學生要逐漸適應到艱苦地區去、到西部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業需要,樹立遠大目標和強烈的事業心,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