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國的“俄羅斯年”,接下來的2007年將是俄羅斯的“中國年”。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與北方鄰國俄羅斯正走得越來越近。
新年一開始的1月3日,新華社就報道說,俄羅斯副外長阿列克謝耶夫表示,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俄羅斯與中國關系的發展達到了兩國關系史上的最高水平。
中俄“國家年”規格很高
就在不久前,新任的俄聯邦政府第一副總理梅德韋杰夫首次以副總理身份率代表團來到了中國。2005年11月14日下午,俄羅斯總統普京改組政府后,剛剛將他從總統辦公廳主任升任為第一副總理。
受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俄“國家年”活動中方組委會主席吳儀邀請,同時兼任俄方組委會主席的梅德韋杰夫,在訪華期間與中國就相互舉辦“國家年”活動及雙邊關系等問題舉行了會談。
雙方對“國家年”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僅從雙方組委會主席的級別來看,和中法文化年就不同。中法文化年,中方:主席是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法國主席是:法蘭西學院院士讓-皮埃爾·昂格魯米。
“中俄國家年的內涵和中法文化年(2003—2004)是有差別的。國家年是綜合性、總體的活動,涉及貿易、科學、技術、投資、教育、衛生、兩軍合作等各個領域。”俄羅斯駐華大使拉佐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國家年活動會為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過去一年兩國關系高潮迭起
拉佐夫說,俄中政治關系在各個層面上進展得“非常好”。兩國元首一年中四次會晤,兩國總理舉行了第十次會晤,兩國議會之間互訪頻繁。
2005年6月,中俄兩國外長互換了《關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準書,標志著中俄邊界問題從此得到徹底解決。現在,雙方專家正在協商開展邊界地段的勘界工作。勘界工作有望在未來兩三年全部完成。
7月1日,正在俄羅斯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普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就如何建立21世紀國際新秩序共同提出了12點主張。
8月18日至25日,中俄舉行“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事演習。這是兩國首次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子廣泛關注。
這一年,中俄兩國經貿、投資領域的合作也發展得很快。預計2005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將達到290億美元,同比增長33%。中國有望成為僅次于德國的俄羅斯第二大貿易伙伴。
從事務性接觸走向機制性合作
“中俄兩國高層和事務層的接觸從非機制性走向機制性,為兩國關系的穩定和溝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俄羅斯中亞研究室主任陸鋼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2005年,兩國之間建立了實質上的新的合作機制,主要包括已經啟動的兩國戰略安全磋商機制等。唐家璇國務委員率領代表團訪問俄羅斯,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伊萬諾夫率代表團訪北京,都是通過兩國元首決定建立的專門溝通渠道。
“通過這個渠道,俄中就雙邊、多邊的關鍵性安全問題開展實質性對話。現在,兩國現有合作機制有新的增加,各專業分委會數量增加至15個,這些分委會覆蓋中俄合作的各個關鍵性領域。今年,這種合作機制運轉非常有效。”拉佐夫說。
不久前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證明了雙方的關系已是經得住考驗的。事故發生后,中俄雙方溝通合作渠道暢通,共同爭取把污染可能對俄羅斯遠東地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陸鋼認為:“松花江事件處理得非常好。”
十年戰略協作伙伴結出果實
2006年是中俄建立戰略協作伙伴的第十年。
1991年12月27日,中國承認俄羅斯聯邦并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1992年底葉利欽總統訪華,雙方發表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關系基礎的聯合聲明》,宣布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實現了兩國關系從中蘇關系到中俄關系的平穩過渡。
1994年9月江澤民主席訪俄,雙方簽署了第二個《中俄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建立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設性伙伴關系。1996年4月24--26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再次訪華,中俄兩國元首在北京簽署了第三個《中俄聯合聲明》,雙方正式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而從1997年中俄《關于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到2005年的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中俄國際戰略觀日益接近。
2005年7月5日,中、俄共同參加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要求西方勢力從中亞撤軍。
“中俄雙方配合非常好。中亞地區發生顏色革命,使原有的地區秩序受到沖擊,上海合作組織起到了穩定地區的作用。中俄在上合的合作,表明兩國不再局限于雙邊事務的互動,同時形成某種價值觀上的判斷。不是我們的利益是什么,而是我們認為應該追求怎樣的國際關系體系。”陸鋼說。
“我們在談到人類的處世價值的時候,總是提到西方的民主、人權。這當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其他層面的處世價值是被西方所忽略的,譬如‘上海精神’里提到的一些元素,現在中俄正在用行動向人們宣示這種價值觀。”
2001年6月15日,隨著歐亞大陸一個新的區域性多邊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宣布成立,體現這一組織宗旨的“上海精神”被首次明確提出,這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
未來,在“上海精神”基礎上對新價值觀內涵的豐富將是中俄需要面對的挑戰。
中國專家欣賞“普京路線”
兩個大國越走越近,引起了一些人的關注和猜測。然而,“當今世界的潮流就是發展,中國也好,其他國家也好,都希望與各個國家建立合作關系。”復旦大學俄羅斯中心主任趙華勝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而且俄羅斯應該也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中國周邊的穩定因素,對俄羅斯來說也是穩定的因素。”
專家們認為,在國際事務、周邊安全和能源供給等方面,中國需要和俄羅斯合作。
“對于俄羅斯來講,中國是俄羅斯從地緣戰略考慮可以抗衡或者抵御美歐東進戰略的協作伙伴。俄羅斯現在的繁榮主要靠油,實際的國際戰略環境非常惡劣。歐洲在整合成一個整體,美國不能對俄羅斯直接發生影響,但是可以通過歐洲,這點他們是一致的。同時,美國也開發了新戰場,那就是中亞和中東。兩邊地緣戰略的擠壓,對俄羅斯影響非常大,俄希望和中國合作抵消這樣的壓力。”陸鋼說,“但是最關鍵的一點,中國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良師益友。”
“在普京自2004年進入第二任期后,為實現GDP翻兩番奠定基礎是其治國方略的核心目標。普京強調,俄羅斯:外交應為實現‘提升經濟競爭力、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長和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的‘全民族任務’服務。因而通過強化中俄合作以穩定東部環境、搭乘亞太經濟快車、促進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發展也是俄羅斯既定的戰略選擇。”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博士馮玉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一些俄羅斯學者認為,俄羅斯正在進行的改革,標志著普京開始正式運用中國的發展經驗。9月16日,俄羅斯著名政論家特列季亞科夫在官方媒體《俄羅斯報》上發表文章《普京的選擇就是俄羅斯的選擇》,他認為,普京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標志著普京要全面摒棄上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設計的發展模式,學習中國發展模式。
另一名俄羅斯學者斯特羅卡尼在俄《政權》周刊上說,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經驗,在普京這里得到了很好的發揮。斯特羅卡尼認為,普京提出的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做法就是從鄧小平理論中得到啟發的。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中國學習蘇聯,而現在,中國的經濟騰飛給了俄羅斯很多啟示。
2002年12月3日,普京在北京大學做演講。普京說,他的兩個女兒在學習中國武術,其中一個還開始學習漢語。
2008年,普京的任期將滿。不管普京是去還是留,趙華勝認為,俄羅斯的制度應該是延續的,政治制度體系應該不會因為一個人而產生很大的變化,這個會由俄羅斯的憲法框架來約束。
“最主要的是,受普京路線影響的人進入俄羅斯的決策層是我們愿意看到的。”陸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