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松博士在“黃禹錫與四姨太效應”一文中,把學術界中弄虛作假以謀求學術資源的行為,比作《大紅燈籠高高掛》里四姨太冒充懷孕以求真孕的計策,從而揭露了在當今學術評價和資源分配機制存在嚴重缺陷的情形下,學術失范現象的普遍存在的深層原因。
然而,正如田松所指出的那樣,四姨太效應雖然對整個科學研究事業有害,但是如果沒有被揭穿的話,對學術偽孕的個人或機構自身是有益的,因為偽孕確實有很大機會轉正為真孕。所以,黃禹錫的作偽現象被揭穿之后,許多韓國民眾甚至邪教組織仍然對他的能力堅信不移,希望給黃禹錫提供研究條件,堅信他定可以完成真實的人體胚胎干細胞的克隆。
與此“偽孕”現象相映成趣的是,學術界還普遍存在著一種“幻孕”現象,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更加有害。李少紅執導的電影《戀愛中的寶貝》就描述了這種現象。這是一種奇特的生理現象,婦女其實并沒有真的受孕,但是由于過分期待懷孕或者害怕懷孕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其身體出現一系列酷似懷孕的癥狀和反應,例如停經、惡心嘔吐、甚至能感到孩子在腹中的活動等等,這就是幻孕癥。
我們在學界也常常能看到類似的情形,某些學者或者學術機構,借助時下學術評價和管理機制存在的缺陷,得到了超出其學術水準的評價或者學術地位。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也是心知肚明的,當然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會當眾承認這一點,相反為了進一步獲得更多資源,還要以此作為證據,不斷宣傳自身。
然而,隨著學術資源和地位競爭的日益成功,出版了等身的文章、著作,當上了教授、博導,進入百人工程,人選百優博士論文,贏得了課題、獎勵、博士點、基地、重點學科,被稱為專家、大師,媒體采訪,粉絲擁戴,名利雙收,成功的光環就會使自己逐步眩暈和陶醉。慢慢地就忘記了自己那些成果不過是低層次的不斷重復和變相抄襲、虛張聲勢的學術炒作、迎合官僚機構口味的“可行性論證”、學術政治斗爭縱橫捭闔的暫時得勢、學術市場的剎那流行;忘記了自己雖著述甚多,卻從未立說;雖有立論,卻禁不起嚴格推敲;雖小有貢獻,卻名過其實;雖顯赫一時,卻只是泡沫一場;真的認為自己具有學術能力和成就,并反而以自身的學術風格和認識作為學術評價的標準,推廣自己的“成功經驗”,帶壞了學術風氣,成為阻礙學術界健康發展的勢力。
幻孕者以為自己懷孕了,就會以這種虛妄的認識來指導自己的活動。例如,會為了不存在的胎兒的發育而努力加餐,增加營養,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小心保護自己不要墮胎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所有這些努力注定不會實現其目標,無論如何是不會生出寧馨兒的,反而一定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辛苦和損失。
學術幻孕者同樣如此,他們弄虛作假,擾亂學術正常秩序的行為固然可惡,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幻孕癥患者自身的命運也同樣可悲,雖然他們在一定時間里春風得意。因為,他們在長期欺騙學界同仁(其實主要是欺騙了不懂學術的相關行政撥款機構)之后,又成功地欺騙了自己及其不幸的學生,在錯誤的學術道路上越走越遠。
本來,他們在弄虛作假、夸大貢獻時,未嘗沒有借此獲得學術資源后努力搞好學術的初衷。但是,在已經成功地獲得了相關資源之后,卻已經喪失了對于學術研究的理解和鑒賞力,喪失了真正做學問的樂趣。雖然他們也挺辛苦,可是做的學問不著調,最后成功地將自己變成了本專業的“民科”,又豈是當初投身學界所期望的結果?
幻孕癥的診斷和治療并不難,只要經過常規的醫學檢驗,就能確診;而一旦得知真相后,身心所感受到的類似妊娠反應的癥狀,自然就會消失,患者很快就會不藥而愈,恢復正常。同樣,如果學術界存在著正常的評價和資源分配機制的話,學術幻孕癥本來也是很容易診斷和治療的。目前學術幻孕癥如此流行,歸根結底還是扭曲的體制和環境所造成的。
《戀愛中的寶貝》的結局非常悲慘恐怖,周迅扮演的幻孕女人感覺孩子要出世了,于是就在男人熟睡的時候,用剪刀剪開了自己的肚子。學術泡沫總有一天要消失,幻孕癥患者的結局何其悲慘!但愿學術界能早日恢復正常合理的環境和相關體制,讓這樣的悲劇盡可能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