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原則的批判”如果翻譯成英文,西方人早就有另外的說法,即無政府主義,如科學哲學中的費耶阿本德就主張無政府主義。我們為什么不用無政府主義一詞呢?因為,首先,無政府主義是一個政治概念,不適合于我們的學術研究或思想研究。無政府主義這個詞如果在中文當中,也可以變成無原則主義。為什么?因為政府即管理、統治,一種管理和統治必須有國王、總統、主席,即必須有政府首腦。而政府首腦(pdnclpa”就是原則,在西文當中,無論英語、德語還是希臘語中,它都與原則相關。原則即開端、基礎。其次,我們不用無政府主義還因為“主義”也不是好東西,所以我們也不使用這個詞;而用無原則的批判。
一、批判
1、批判的日常語義
日常語義中,批判包含兩個東西,一是評判、分辯、審查、區分,無論是批還是判在漢語詞典中都有這一層共同含義。除此之外,批判還有一種糟糕的含義,即批判或批評是否定性的,而前面我們說的作為評判的批判是超出肯定、否定之外的。否定性的批判或批評,就是諸如“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以及我們過去說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等。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指出自己和他人的缺點,我們在語言中講的最多的就是這個東西。
但這里我們所使用的批判和批評,主要是基于評判。在這里可以追溯一下中國人所說的批判有什么意義。
2、中國思想中的批判
最典型的是莊子所說的“判天下之美,析萬物之美”,莊子時期,批判還不是合成詞,但“判”在先秦就已形成,且包含后來的批判一詞的基本含義。
在佛學中,如華嚴宗、唯識宗、禪宗、天臺宗等,每一教都有判教,對佛生前講法的四十幾年進行區分,每一個教都在評判釋迦牟尼講法的基礎上,宣稱自己所主張的經典是最好的,判教判到最后都是判到自己那里去了。
3、西方思想中的批判
西方有幾個典型的人物。哲學從它開始的時候,就有批判的意義,但真正把批判作為哲學提出來的是康德,康德的代表作是三大批判,他的批判是劃界,與否定性的批評沒有任何關系。劃界是劃人類理性的界線,這有三個方面,首先人類能夠認識什么,對立面是人不能認識什么,把界線劃出來;其次人類能夠意愿什么,再次人能夠希望什么。康德的劃界實際上就是為真善美劃界,為知意情劃界,康德有自己專門的表述方式,如關于認識的是知性,理性的領域是不能認識的,上帝不是認識的對象,而是信仰的對象,康德為認識和信仰劃分了界線。他有一句名言:所謂的哲學家是人類理性的地理學家。地理學家為地貌確定邊界,最典型的作品是地圖。康德的批判是為理性或思想確定其邊界。
我們看一下馬克思。馬克思也主張批判,但他的批判不是評判的批判,而是帶有否定性、革命性的,他與以前的區別在于從理論批判轉向現實批判,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律揭示剩余價值的秘密,他的批判是要導致肯定無產階級、否定資產階級,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以馬克思的批判是現實批判,他這種現實批判是否定性和革命性的。
海德格爾并不認為自己的哲學是批判哲學,但海德格爾的思想對存在的理解具有廣義的批判特色,即為存在劃界。存在的劃界最典型的就是存在不等于存在者,且為存在者在歷史形態上確定自己的界線,海德格爾有一句名言:思想是存在的形態學。這句話包含了復雜的內容。
首先,思想被存在規定,用一個通俗的比喻,就像先有地質地貌才有地圖一樣,同理,先有存在的形態才有關于存在的形態學,所以思想是存在的形態學。這里首先肯定了存在規定思想。另一方面,思想的使命就是描述各種各樣的存在形態。我們對世界進行分析時,此在顯現的不同模態就是存在的形態的一種方式,我們進入歷史階段,就要考慮到存在的歷史形態是什么,是作為上帝、理性還是作為自我。最后,還要進入語言的形態。海德格爾和馬克思的現實批判之間具有差異,兩者與康德之間又有差異。
對我們有啟示的還有后現代的語言分析和語言解構。后現代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語言分析,對語言問題有種種策略。
一個是英美哲學,特色是語言分析。語言分析要提供一個基本界線,即語言的有意義和無意義。通過語言分析可以揭示出我們的哲學、美學、倫理學中有很多問題是無意義的,人們辯論的很多問題在語言分析來看是虛擬的,不在于問題本身的答案是否正確,而在于問題本身沒有答案。語言分析訓練對于學習美學的同學來說是必要的,不要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進行糾纏,要區分出哪些問題是有意義的、哪些問題是無意義的。再一個是結構主義。結構主義很多是對社會、文化的分析,但是結構主義最早是從語言的結構開始的,找出語言結構的共時性、歷時性。第三個是解構主義。解構主義是要解除一個結構,這個結構首先是語言的結構,有中心、構成要素、整體,在解構主義看來,都需要解構。解構主義還有建構的一面。但解構主義就其語詞、行動方式、思想方式而言都表明它是破壞性的,所以我們講批判時,并沒有采用解構一詞,但它對我們的思考無疑是有用的。
總結西方思想,康德主要是思想的批判,馬克思和海德格爾是存在批判,后現代是語言批判,三者都成為我們思想的資源。所以無原則的思想來源于中西思想,并不是自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造,但我們要將古人所說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4、對批判的思考
盡管我們提供了日常語言中,中西思想關于批判的各種理論,但我們還要進一步思考。僅僅接受別人說過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對其進行再思考。再思考可以借助西方語言給予我們的啟示。批判的德語就是kritik,英語是critic,來源于crisis,即“危機”,危險的時候和危險的地方。漢語中的危機包含有危險和機遇兩個方面,危險是否定性的,機遇是肯定性的。那么危險的時候和危險的地方又表明了什么?我們可以將危機一詞變成另一個詞,即臨界點。如對人來說,最大的危機是要死的時候,他活著但要死了,這里有一個臨界點。所謂的批判或批評就源于危機、臨界點。所以批判最根本的就是要區分邊界。所謂學習思考,就是要找出所思考的東西的邊界。
邊界又意味著什么?在邊界這個地方,一個事情才能成為自身,同時與其它事情區分,如中俄邊界、中日邊界。但思想的邊界不是先有一個既定的邊界。沒有區分就沒有邊界,邊界是定出來的,這才顯示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了邊界我們才變得清晰,沒有邊界是混沌的。懂得邊界的人是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因為只有知道人自身、思想自身等等邊界,人才能不僅將人與動物、人與物區分開來,而且懂得人與自身的區分,從而成為一個自由的人,才能自由地參與世界游戲。
區分邊界包含有幾個步驟,首先是區分,其次是比較,再次是決定(即選擇最好的)。
二、原則
原則即哲學中的開端、基礎、原因。在中國和西方,原則有另外的名字,如中國的道,西方的上帝、理性。中西歷史上的批判都是有原則的批判。
原則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從批判者出發,從一個我,也就是一個具有先見、成見的主體出發;二是從被批判者出發,從物出發,包括作為被批判者的我。從我出發,原則就是我的立場,如過去所說的無產階級立場或資產階級立場等。從物出發,原則就是基礎、原因。我們要描述一個物時,大多數時候就是要描述其原因,尤其是對于哲學來說就是要描述本體,如美的本體論、物的本體論等,但描述的時候忘記了物本身,去給物找一個本體,就像禪宗所說的頭上安頭、騎驢找驢。這是過去一般的思維套路,從我的立場出發去分析事情。沒有我的立場、沒有物的基礎和依據,批判基本上是不成立的。
三、無原則
我們這里所堅持的是無原則。無原則首先就是無立場,要消滅立場。我們特別強調,不要總說“我以為”、“我認為”、“我的想法”、“我的意見”,一旦采用這種語言說話時,你談論的根本不是哲學,哲學首先就是要消滅這個日常的、局限于公共意見和個人經驗的我。“文革”時,我們的哲學是政治性的、意識形態性的,沒有個體經驗。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出現個體言說的哲學,從我出發,談個人感悟。這些都不是哲學,因為你的感覺與我無關,我們討論的不是你這個我在某時某地的看法。這種個體言說有誘惑力,很多人希望在個體言說中找到與自己個體的生存境域和經驗相關的東西。真正的個體言說是如尼采一樣的,尼采的個體言說絕不是自己精神病的發作。 其次,無原則是無基礎。我們探討事情不是要頭上安頭,而是要把事情本身揭示出來。我們很多人講美和藝術,要么為美和藝術找一個心靈的根源,要么找一個現實的根源,要么找一個物的根源,而美和藝術自身是如何顯現出來的,我們并沒有揭示出來。很多美學觀都是講美后面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去掉美后面的東西,談美本身自己是如何顯現出來的。
四、批判的三個維度
批判的問題本身有差異性,有的偏向語言,有的偏向思想,有的偏向現實;對有的問題的批判以去蔽為主,有的問題則以顯示其自身為主。基于問題自身的差異性,批判包括三個維度,即語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現實批判。
(一)語言批判
語言批判即對語言進行劃界。語言在哲學中最早以概念形態出現,概念辨析在傳統哲學中非常重要,傳統哲學依據概念構建體系,但現代、后現代哲學中概念不起作用。概念是理性哲學把握世界的方式、手段,用一個概念把握事情的差異性是傳統形而上學的方法,現代哲學很少有核心概念,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差異。
從概念到語詞,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對概念的把握變成了對語詞的闡釋(解釋、揭示)。概念一般是明晰的,而語詞是歧義的、多義的,需要對其進行辨析。對語詞的辨析包括兩個方面:1、語義分析,以及語法、語用的分析;2、對語詞更多的是進行分類。康德的知情意是從人的心意功能進行分類的,喬姆斯基把康德的心意諸功能變成了語言現象。對語詞的分類包括從語詞形態上的分類和從內容上的分類。現代哲學注重的是句子本身表達了什么,看句子是陳述性的、意愿性的、還是情感性的,這就是從句子本身的形態來分類。從內容上分類,最典型的是海德格爾的技術語言、自然語言、詩意語言的分類。海德格爾找出了與技術語言不同的保持語言本性的自然語言,但自然語言在日常語言中已經被消滅掉了,喪失了自然本性,唯有在詩意語言中語言的本性才重能出現。
我們所說的語言是欲望的語言、工具的語言和智慧的語言。海德格爾不講欲望的語言。將智慧的語言僅僅等同于詩意的語言也是很偏狹的。如荷馬史詩來自繆斯的靈感,神話的真理早于詩意的語言。工具的語言也不等于海德格爾的技術語言,他的技術語言是技術化的語言。欲望、工具、真理三者的關系是游戲。Word與words是相區分的,這種區分是道與語詞的區分。真理的語言即中文所說的“道”。但“道”不是道家不可言說的自然之道,因為自然之道是非語言性的。對中國傳統智慧的創造性的轉換就在于把非語言性的東西變成語言性的。
(二)思想批判
思想表現為已思考的,包括日常的和哲學的。思想批判不僅要對已思考的進行批判,還要找出我的思想和已思考的東西的界線。而已思考的無非是西方的思想和中國的思想,注意中西思想的邊界。
1、西方的思想 西方的思想要注意其時代性。西方思想分為古希臘、中世紀、近代、現代、后現代五個時代,每一時代的思想都不相同。與中國的天人合一不同,西方的智慧是人神同在,所謂的英雄、圣人、自由的人都與神性相關。西方的神具有歷史形態:古希臘的神是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但有眾神之父;中世紀的神是上帝;近代的神是人性,即人內在的神性,也是人的理性;現代的神是世界之內的神;后現代的神在各種新型宗教中產生,然而諸神不再有眾神之父。
2、中國的思想
中國傳統社會只有朝代的變化,無所謂時代性。時代是時間的中斷,而朝代是自身的輪回。雖然中國思想在其漫長的歷史時期出現了眾多的思想潮流,并具有復雜的演變,但其基本主干是儒釋道三家。它們主宰了中國思想的歷史,并影響了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如明清人本主義思潮無非是禪的變形。儒釋道揭示了生活世界的三個方面:自然;社會、心靈。
中國后自然時代是反天人合一的時代,自然性終結之后,出現了各種可能的東西。
3、中西思想的邊界
對于當代中國思想來說,思想批判不僅要對思想的一般形態進行劃界,而且要對于思想的歷史形態進行劃界。所謂的思想的歷史形態表現為已思考的,而且具體地表現為西方和中國思想的歷史。柏拉圖說過,思想就是要與似是而非做斗爭。在此思想批判的任務就是:分辨西方思想的歷史本身,同時分辨中國思想的歷史本身,最后標明中西思想的邊界。不要用西方的東西比附中國的東西。中西比較的邊界是有前提的。比較不是兩種以上的材料的排列,更不是隨心所欲的比附,而是批判。首先要找到相關性;其次要有同一性;再次要有差異性,比較最根本的就是要揭示出差異性。這就是說,比較不僅要找到中西思想的同一性,而且要找到其差異性,亦即邊界。邊界之處正是當代思想的真正開端之處。在這樣的意義上,當代的思想批判就是走在中西思想的邊界上。
(三)現實批判
現實批判絕對不等于對一個事實的描述,而是在思想批判和語言批判基礎上進行的,只有經過語言和思想批判,才能進入到現實批判。現實包括三個方面:虛無主義、技術主義、享樂主義。
1、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容易被誤解,被視為一個否定意義的詞,尤其是從道德方面講的虛無主義者,如頹廢主義者,吸毒者等。
哲學批判要擺脫道德偏見。進行哲學分析要注意三個東西,即存在判斷、價值判斷和情感判斷。從事哲學分析一定要擺脫價值判斷和情感判斷。這里有一個經典性的例子:存在判斷——這個女人是受苦的;價值判斷——這個女人不應該受苦;情感判斷——這個女人好苦啊。哲學中最根本的是存在判斷,也即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情感判斷都不能掩蓋它。價值和情感判斷容易掩蓋事實真相。如黛安娜王妃死時人們都很悲慟,但就在同一時間,世界上有另一個偉大的女性逝世,那就是修女特蕾莎。特蕾莎比黛安娜更值得大家關注,因為她直接進入到世界的痛苦當中,直接進入到存在中,世界上很多人死在她的懷抱里。而面對黛安娜大家做的不是存在判斷,而是價值判斷,但價值判斷與情感判斷有其限度。她也可以感嘆世界的糟糕,但并沒有進入到存在當中。所以價值和情感會掩蓋存在問題,并不能取代存在判斷。我們學習哲學,首先要進入存在判斷、事實判斷中,改掉自己以情緒代哲學等毛病。
1)對虛無主義進行存在分析
關于虛無主義,我們不要覺得它惡心、令人煩惱,而是要對它進行存在分析。那么什么是虛無主義?虛無在中文的說法是虛空、沒有等。西方的“虛無”一詞來源于希臘文nihil,即英文的nothinso但關鍵問題是我們日常的虛無主義不僅是講虛無,它還在虛無后面加上了一個詞尾,即主義。主義是一個東西的極端化。現代思想家很多人不主張自己是某個主義,如海德格爾非常討厭主義,我講的是無原則的批判,也不是無原則的批判主義。胡適曾說過“少談點主義,多談點問題”,因為主義是極端化,從極端化的立場出發看問題就會掩蓋事實。虛無主義主張自己是某種主義,它本身就已經不是存在判斷,已經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對虛無主義進行存在判斷時,會發現虛無主義自身是極端化的,是有偏見的。
在這里我們清楚地看到,虛無主義無非是講世界或人生是虛無的、沒有意義的。但光這樣說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對虛無主義的形態進行具體分析。
2)西方歷史上的虛無主義
西方社會當然也有覺得人生沒意義、自殺、殺人等現象,但是從西方哲學上看,虛無主義從來沒有成為思想的主題,不僅如此,虛無、否定、空虛等也都沒有成為西方思想的主題。虛無和虛無主義在西方歷史上只有否定性意義。它被否定掉了,直到尼采,虛無主義才被提出。尼采講的虛無主義并不是說存在者不存在,而是講存在者沒有根據,沒有意義。西方講的存在者的最后根據是上帝,尼采說“上帝死了”就是否定了西方存在者的最后根據。上帝又是理性的代名詞,所以上帝之死也就是理性之死。尼采對虛無主義有一種形象化的說法,即“沙漠的沙漠化”。什么是沙漠的沙漠化?先有綠洲,接著出現沙漠,所以沙漠是對現有的生命的否定與扼殺;然后,沙漠的沙漠化阻礙了一切未來的生命的到來。這就是沙漠的沙漠化——扼殺已有的生命,而且阻礙了將來生命的可能,真正的關鍵點在后一層含義。所以尼采說虛無主義最可怕,就像沙漠的沙漠化。
海德格爾所理解的虛無主義要從他的思想出發,海德格爾區分存在者和存在,虛無主義是對存在的遺忘。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講海德格爾注重虛無、否定與中國的道家、禪宗有關,但是這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3)中國歷史上的虛無
中國儒家沒有虛無主義情懷,儒家相信現實世界(天地君親師)。那么道家和佛教的虛無是否是尼采、海德格爾所講的虛無呢?
道家講無中生有,無具有本源性的意義,無并不是否定性的,它就是道,具有創造世界的力量。道家的無、空、虛以及與此相關的境都不具備消極性,它是本源,這里正好不是沒有意義,而是有意義,且是意義的源泉。所以不能把道家的無與尼采、海德格爾的虛無進行比附。
佛教講遁入空門,但空不等同于無,也不等同于虛無。禪宗有句話講“學佛非大丈夫不可為,非帝王將相所做之事”。大家看看釋迦牟尼本人的經歷,看看達摩、慧能,都說明這一點。這里我們對佛的基本思想簡單說一下。我們只講講大乘佛學。大乘佛學有空宗、有宗。《心經》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不是什么虛實關系。空不等同于道家的無,但中國人最早理解大乘的空宗時,是用道家的玄學來理解的。真正的空宗的空,簡單說來是“緣其有,自性空”,即萬事萬物都有原因,但就空的本性而言是沒有原因的。比如一個杯子是由鋼做的,鋼由礦石而來,杯子就它自己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并沒有自己真實的本性,無時無刻不在變動當中。所謂色空,色不光是女色,而是一切存在者,色空即一切存在者都是空的,沒有自性、本性。色空要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色即是空,一個是空即是色,空并不離開色,真正悟道的人不是追求色之外的另外一個空,那個空是頑空、惡空。禪宗三祖僧璨與慧可悟道之后到酒樓、妓院去玩,旁人好奇,悟道之人何以到這種地方來,僧璨回答“我自調心,關爾何事”。這說明不要追求色之外的空,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是相互闡釋、相互規定的。很多同學對《紅樓夢》感興趣,“紅樓夢”是什么意思?它的主題就是色空。當然紅樓夢還有其他主題,如道家的、儒家的,我們講的是與佛家相關的主題,這是《紅樓夢》最根本的主題。紅樓是夢,夢是空。這句話還要倒過來,即夢紅樓。研究《紅樓夢》要從色空與空色角度去看。所以空宗不等于道家的無,也不是虛無主義所說的虛無。有宗則是強調真如和佛性的,人的本性是清凈的。慧能有一句名言“佛性本清凈”(以敦煌本為依據,不是“本來無一物”。注意“本來無一物”是后來流傳的各種版本對禪宗的誤解,是把慧能的思想誤解成空宗,然后又用道家的思想誤解空宗,這里有雙重誤解),慧能講的是自性清凈。無論是空宗還是有宗,都不是尼采、海德格爾的虛無主義,也不是麥當娜、邁克爾·杰克遜的虛無主義。
回到西方意義上的虛無主義,無論是尼采還是海德格爾,最主要的是強調存在的沒有根據性,即無家可歸,與儒釋道不能混在一起。
4)中國當代的虛無主義
中國當代的虛無主義,就是中國自身傳統、精神的毀滅和崩潰。傳統中國人的根據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天地君親師,在我們的時代都毀滅了,這并不是說天真的塌了,而是說天不再作為我們世界的根據。中國傳統是自然時代,我們這個時代是后自然主義時代,“后自然主義”是我給它起的名字。自然時代這種說法不是我的創造,中國人和西方人都說過。黑格爾對中國的歷史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中國的精神是沉醉于自然的精神。這個自然的精神對西方而言,它與神啟是相對的。中國只相信天地,不相信神,西方人相信神啟。我們的時代既不相信天地,也不相信神啟。中國現在不是西方的后現代,而是后自然時代。后現代是超過現代和前現代,中國現在既有前現代,也有現代、后現代,但最根本的特點是后自然。這才是中國現在的虛無主義。具體地說來就是傳統的儒家文化喪失了根基,西方精神也不能作為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很多人在中國傳播基督教,但自己并不相信基督教。中國現在有所謂文化基督徒,即違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但采用其文化。但我們知道基督徒是在他的言說、行動、生存各個方面實踐其基督教教義。所以文化基督徒的出現只能說明基督教在中國的虛無化。所以中國現代的虛無主義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傳統精神的潰敗,二是西方精神的表象化,三是革命精神的喪失。其實革命精神是非常好的,當年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是非常崇高的,可惜我們的時代英雄沒有了,雷鋒不見了,這是虛無主義的表現。
2、技術主義
技術主義不等同于技術,技術主義是技術的極端化或技術化。如技術主義的極端化在我們的時代表現最清楚的就是技術化偽裝為科學,如科學萬能等。技術主義在我們時代的表現是技術不僅僅是要控制自然,而且要控制我們的身體,控制我們的語言,我們時代技術化最典型的標準就是信息化,對語言的控制,如手機、互聯網、廣播電視等。任何人離開這些東西就仿佛脫離了時代。
3、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在我們的時代最主要的是欲望失去了它的邊界,失去邊界最主要的是依賴于虛無主義,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根基,上帝不存在,天地良心不存在,于是一切都可以做,這意味著不僅一切好的都可以做,一切壞的也都可以做,正如美國人所講的“everything Soes”(一切都行)。
五、總結
關于無原則的批判,我們的基本結構是先講批判,然后是原則,第三是無原則,第四是三種批判,即語言批判、思想批判和現實批判。我們所講的不光是抽象的道理,而且也有運作的可能。
所謂的“批判”我們基本上采用了康德的說法,即區分邊界。它不同于我們一般講的批判的意義,因為一般講的批判是否定的。所謂的批判也不同于分析。分析哲學的分析主要是邏輯分析,對句子的分析。批判即區分邊界是描述一個事物的本性。批判也不同于解構。
原則主要從兩個方面講,一是從我出發的,即立場;二是從事情出發,即根據。與我的立場相關的還有觀點和先見。立場是我所站立的地方,觀點是我的視角,我所站立的地方決定了我的視角。觀點是我所觀察的切入點。先見是從我的立場出發,根據我的觀點先所具有的見解,也就是理論,我所具有的理論,因為所謂“見”,也即看,就是理論的本義。
1、立場。立場包括自然思維和理論思維。自然思維不僅僅表現為與生俱來的,還表現為天地自然等。理論思維指中國傳統思想和西方傳統思想。海德格爾在他思想的第一階段關于“人生在世”,批判的是日常思維;第二階段批判的是理論思維,即西方傳統的主體客體思維;第三階段批判的是形而上學的當代思維、技術思維。
2、根據。如馮友蘭的美國實證主義根據,朱光潛的唯物唯心根據等。美學始終沒有脫離根據,為美尋找一個根據。這種根據思維遺忘了一點,即美自身是如何顯現的。實踐美學將一切與勞動沒有直接關系的審美現象最后都還原為勞動,那么與勞動并不相同的美和藝術到底是如何顯現出來的?根據有幾種,如中國的根據有自然、天道等,西方的根據有理性、上帝、自我、存在等,但追問根據都遺忘了事情本身是什么。追問根據的論證在邏輯上講有演繹和歸納,兩者論證的順序和程序不同,但都遺忘了事情本身。如演繹論證:大前提——人是要死的;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結論——蘇格拉底是要死的。在這樣一個論證中,“蘇格拉底自身是如何走向死亡的”被遺忘掉了。所以我們反對演繹和歸納論證,但是在揭示事情本身時,演繹和歸納可以作為工具而使用。
中國的詩性智慧(形象思維、像思維、比喻、性靈文字等)揭示出中國人的思維有兩大特性,即自然性思維和歷史性思維。中國人的思維中常常出現自然性的例子,如天地、萬物等。中國人從自然中發現道理,如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但天和地就自身而言無所謂尊卑,天尊地卑已經有立場在其中,天地如何與人建立聯系并沒有說清楚。所以黑格爾認為中國的精神是純粹自然的關系。中國人還喜歡舉一些歷史性的例子,如尋找鄰居會聯系到孟母三遷的歷史故事等等。
但是,西方人從現象學開始已經在反對那種純粹的論證性思維,現象學的口號就是“走向事情本身”,這是我們思想和批判的起點。
(李萬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