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現代”一詞的最初理解是屬于歷史范疇的 是相對于古代。近代這樣的歷史概念而言的。但是因為人們對書法的悠久歷史的敬畏和對古代書法成就的崇尚,一談起書法 人們多是在肯定其歷史輝煌的同時,忽視了作為與傳統書法相對應的當代書法的存在;再加上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諸多以現代書法的名義出現的有爭議的藝術思潮的紛擾,現代書法的概念在人們面前就更顯得撲朔迷離了;直到目前這種對現代書法概念的誤解依然存在。
但是,我必須承認,對藝術進行斷代是很困難的。因為藝術史的發展是漸進的,不同于政治上的改朝換代。有時也很難找出一十具有重大意義的標志性事件,所以它既不能照搬政治史的模式,又不能完辛擺脫政治史的影響,就只好采取折衷的方法。但是從建國以來的書法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很難說建國以后到改革開放這一段時期的書法與民國書法。清末書法有何質的差別。書法實踐領域既看不到明顯的創新 書法理論領域也見不到什么新的理論與思潮,所以我認為書法的現代性應該從改革開放以后算起較為符合實際和具有說服力。
以上是從時間跨度上界定現代書法的,但是,現代書法注定不是僅僅從時間上獲得其獨立價值的,更根本的:現代書法是作為一種對傳統書法繼承基礎上的超越形態,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書法的 在分解傳統的基礎上的現代重構形態而具有現代意義和學術價值的。所以,縱然是改革開放以后這段時間產生的書法作品,不但泥古不化的仿古之作不能叫做現代書法,而且各種偏離書法的探索作品亦不能稱之為現代書法。這時,現代書法在獲得其時間規定性的同時不但具有了學術價值,更獲得了時代意義。
集合了當代書法領域所有創新成果的現代書法以其不同于傳統書法的特殊規定性和它植根于現代社會文化背景的無與倫比的現代優越性,共同構成,孕育出現代書法這一時代藝術的驕子:下面我們就從書法實踐和書法審美兩方面來分析和認識現代書法的現代性特征:
一、書法實踐領域
1.對“法”的學習從傳統的思維中走出來,不但把“法”作為悟的對象。更把“法”作為一種工具,對法的學習也具有更強的目的性。而在此同時 對書法中主觀性因素的強調更加突出,普遍強調的是以書法來表現、傳達即時的感受、心情等更短暫,更強烈的土體精神體驗.而不是以往的人的全部學養人格。性情的自然流露。
2.書法的質——書法的內在美.即通過外在的線條質量,字的結構。作品的章法等形式所表現出的書法的生命性,從表現理性的線條的質量,字之真態。作品的意境神采等方面轉向主體的審美偏好,書家個性風格的營造。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書法形式作用的挖掘和夸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在書法創作日益多元化,多樣化-重形式.重觀感的同時,書法理論研究也更多地關注到了書法家、書法欣賞者的情感、心理因素,不僅關注到書法作品的創造過程。也關注到書法創作后的過程——書法的欣賞過程。
4.在書體方面,書法家們努力沖破具體書體的規定性對書法藝術自由的限制,呈現出許多各種書體的中間形態。有的在楷書,隸書,篆書等比較規整的書體中夾雜行草因素以求其靈動和韻味:有的在行草書體中夾雜篆隸因素,以求其渾厚拙樸;還有的在取法時盲接選擇那些具有過渡性質的書法資料或那些具有多種書體因素的作品,如甲骨文、大篆、秦漢竹木簡魏晉尺牘等。
5.從書法學習方面看.也突破了以修身養性,長期的慣,性積累和自然流露為主的模式。而更強調有目的的訓練與運用,強調實用性與速成性-而且現代書法家,特別是中青年書法家不像古代的文人書法家那樣飽讀詩書,修養全面,他們多不再用心于書法領域以外的東西,即使有,也多以業余愛好為主,呈現出明顯的專業化傾向。
二、書法審美領域
任何一門藝術形式都可以看作是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的思想意識,集體感情和審美理想的產物。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它的存在和價值是通過書法家創造的具體的書法作品來體現的。作為審美對象的書法作品首先體現了書法家的審美觀念,而書法家的價值則以作品被廣大群眾接受為標準所以作品所體現的審美意識是否符合欣賞者的審美觀念則決定著書法家價值的最終實現。因此。作為審美主體的書法家和欣賞者的審美觀念,總是在相互影響、相互接受的不一致中呈現一種共同的趨勢,雖然二者的發展不會一致雖然現實的主體間的差異會各種各樣,而審美主體的審美趨向又決定了書法作品的審美價值。
作為身處現代社會之中的審美主體——書法家,不可避免地在審美期望中包含著對審美理想的重建。即對個人書法面貌的追求,所以,現代書法就體現出了審美上體的這種審美趨向。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渴望自我的自由-書法家追求的是表現的自由,而欣賞者追求的則是欣賞的自由。一方面,書法家不斷突破傳統、突破自我、突破條件的限制在觀念技法,工具上追求和擴大表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欣賞者又不斷提出新的審美要求,不斷擴大審美視野,不斷肯定新的審美新對象因為主體差異的普遍性,與此相適應,現代書法家創作的書法作品所面對的觀眾也由面對全體觀眾雅俗共賞型轉向面對一部分觀眾的百花齊放型。(2)追求個性的表達。不管是從歷屆國展中更適于表現的行草書體的興盛上,還是從眾多風格各異的書法作品的涌現上,不管是從人們對館閣體的唾棄上還是從對明末行草書風的重視上,不管是從書法家的生活習慣上,還是思想言行上,現代書法家都體現出對個性表達的狂熱與尊崇。而欣賞者則是通過對適合自己個性的書法作品的肯定和對其他書法作品的疏離來凸現他的個性的。(3)執著干求新的探索。藝術的生命力就在于創新,一種藝術要想獲得發展就必須沖破已有的存在,已得的成果,書法更是如此。但是創新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被頂禮膜拜,以前只是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藝術史的篩選與淘汰,而現在卻是書法家自己在主動地去按藝術史的規律去創造自己的藝術命運。(4)側重于形式的新奇。不可否認,現在有些書家對傳統的挖掘,劉作品內涵的深化和豐富做得相當好,但是整體的趨勢卻是更注重于表面形式的變異,最明顯的就是歷屆國展中超常規作品的大量涌現如超大幅的,變章法的.變紙色墨色的,用多個印章的……可謂豐富多彩。(5)屈服于世俗的功利性。商品經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無孔不入,從古代文人墨害羞于談錢而轉為現代書法家對錢的津津樂道,甚至不惜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自己的藝術前途。我們常常可口看到:某某書家一出名,其作品的價格就一路飛飚,這說明社會認可它的這種藝術創新的成果,而他也從中獲得了經濟上的豐厚回報。但是他卻因為忙于復制被社會認可的作品而疏于自我的創新和再探索,逐漸趨于封閉狀態,既不進行新的探索,又忽視原有風格的挖掘和完善,常常出現僵化的毛病怎能不令人生憾!沒有成名的盼望成名,拋棄個人的藝術追求而一味迎合社會的需求,已經成名的卻又逃不出成名的陰影,書壇的悲哀就這樣不斷產生。
(作者單位:西安文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