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慶春相識是在西泠印社百年紀念大會上。那時他帶著黑龍江的篆刻家到杭州。高慶春小我幾歲,性格倒似江南人,溫文爾雅。頗具才情。他的書法、篆刻作品及有關理論文章均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像慶春那樣既要,忙于協會的日常事務,又要堅持自己的藝術創作。確實十分不易,慶春不但能二者兼顧且二者均有顯著的成績,這是令人敬佩的。陽春三月,又收到慶春寄贈的個人篆刻集。這又使我更生敬意,捧讀著散發著印泥清香、凝結著作者數年心血的印作,慶春那揮刀弄石的身影,再一次在我眼前清晰地凸現出來。
高慶春的篆刻走的是傳統的路子,取法高是形成他篆刻藝術風格的主要因素,他的篆刻作品較為明顯的一點即有獨特的書法語言。自古至今的眾多成功的篆刻家,無一不擁有自己獨特的篆書作為篆刻的基礎,鄧石如,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以自己的獨特篆書入印,開創了一代篆刻新風。慶春十分聰明地把簡帛文字和鐘鼎文字互為結合,增加了他篆書風格的自然。隨意性.率直、典雅,朗勁質樸.始終充徹著他的篆刻創作,從而形成了格調高古的氣息和不與人同的獨到之處。但是,正如慶春在他的作品集后記中所寫的那樣,一切均是他探索過程中的一束小花,都不會是他最終的風格。于是一個在篆刻藝術山林氣息的潤澤吸納中走向自我精神樂園的探索者的身影在我眼前立起來了。
在高慶春的篆刻作品里,鮚宇的奇巧、構思的精妙、筆劃的增刪,穿插、挪讓,字法的攲斜等均被他巧妙地運用,章法的靈動、刀法的鮮活顯示了他扎實的基礎。讀慶春的篆刻作品,其簡練的章法構成,似乎平淡沒有經營,卻處處透出作者的靈氣,正是他把握了含蓄的寫虛手法,才將無限的心靈向往與追求表達得淋漓盡致。高慶春篆刻作品里有著自由不羈的本性,有著獨立思考的素養。在章法的安排上,敢于造險,尋找矛盾,從而較好地走出困境,化解矛盾,使作品充滿了無盡的節律。
高慶春的篆刻已有了獨特的面貌,也就是說已具備了一個成熟篆刻家所具有的形質,這是從事篆刻的人所畢生追求的,要使其逐步完美,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好在慶春并沒有滿足已取得的這些成績,猶如一個默默耕耘在印壇上的獨行客,正一步步向自己既定的目標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