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名德滿,號夷堂、豫廬,江蘇沭陽人。禮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甲骨文學會會員、南京印社社員、宿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沭陽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沭陽印社社長、沭陽縣政協委員。作品入展全國第五屆篆刻藝術展,全國昌屆“小欖杯”縣鎮書沾大賽展,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大型書法大賽,全國“羲之杯”書沾大賽,當代江蘇書法篆刻精品晉京展,第三回中韓書法交流展,江蘇省50年書法篆刻系列大展,江蘇省甲骨文學會首屆書法展,首屆江蘇省美術節書畫展,作品發表于《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香港書畫報》、澳門《印緣》、《書法》、《書法世界》、《現代書沾》、《書與畫》等專業刊物。出阪有《劉瑞篆刻集》、《沭陽勝跡印譜》。
劉瑞對書法篆刻的愛好似乎是與生俱來。其自幼便喜愛書畫,中學畢業后,迫于生活的壓力,早早便踏上社會.在縣工藝美術公司上班。期間,對篆刻藝術產生興趣并得到沭陽解炳星先生的指教,遂醉心于篆刻。
劉瑞開始借閱和購買了大量關于篆刻的書籍。對篆刻知識進行系統地學習。與眾多印人一樣,他“印宗秦漢”,臨到了大量的秦璽漢印每臨必求形似,很快印章便初具形態,于篆刻之妙趣亦初有體會。
中國篆刻藝術盛于秦漢,而后日趨衰落,及至明清及近代方得以中興,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榮景象,并涌現出一大批承上啟下的印學大師。故今人學習篆刻,在取法秦漢的同時。也不忽視明清及近代的印風。劉瑞深知其中道理,在臨習了大量的秦漢印后,又致力于對清代及近代諸家的學習,尤其是對吳昌碩、黃牧甫二家用功尤深。因其勤奮好學。加之天分之高,故其每學一家,都能形神兼備,深得其中三昧。他深知:固守傳統,亦步亦趨,是泥古不化,縱然能形神兼備,亦終為一刻字匠而已:摒棄傳統,一味求新求變,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縱能領一時之風騷,亦終難成大器。真正的篆刻家應在傳統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以吸收借鑒,要廣采眾長,才能厚積薄發。
目標既定,雖百折而不回。劉瑞在學習中注意尋找古代。近代,當代印章中與自己,性格相吻合的風格。悉心揣摩。漢將軍印的不事雕琢,黃土陵文字的廣泛取材,吳讓之爽利的刀法,王鏞雄渾潑辣印風,韓天衡大膽的字形變化,都深深地打動了他,他認真地加以比較、取舍,對自己追求的藝術風格不斷完善。
“藝術創作要投入感情。沒有感情的作品是蒼白的。篆刻藝術寄寓著印人情思。情趣……”劉瑞如是說。如何在方寸之間創造出動人的藝術情趣,劉瑞在創作中堅持以意為上,在印章的章法、布局,刀法上殫精竭慮。如“氣象萬千”一印,取法青花瓷押印,線條流暢中融幾分澀勢,筆畫起收越出粗細不一的邊框外刀法大膽。潑辣,穩準;結體上力避生硬,在“萬”和“象”上做文章,以寫意手法對二字進行“斜”,“弧”、“圓”的處理。增加印面動感;布局上力避常規,“萬”、“象”二字掠地攻城,張馳有道,而不覺其大,“氣”、“千”二字偏居一隅,進退自如.而不覺其小,從而使整個印面剛柔相濟。動靜相生,和諧統一。方寸之間,讓人確實感到氣象萬千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邊款創作也頗具藝術性,與當代名家相比,也毫不遜色,一是形式多樣,或篆,或隸,或單刀,或雙刀,或陰刻,或陽刻,或圖文并茂:二是內容豐富,有文字淵源的說明,有翰墨情緣的記述,有對所刻印文的評介,趣味盎然。加之劉瑞慣以左手操刀,所刻邊款常有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劉瑞深知,篆刻的基礎是書法和文字學,古今的篆刻大師無不精通書法和文字學,要想使自己的篆刻藝術水平更上一層樓,就必須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和文字學知識。長期以來,劉瑞從未間斷過書法的學習,他的書法從篆隸入手,再及行楷諧體,隸書取法漢簡帛書 篆書則取法《石鼓》,《秦詔版》,繼而上溯至兩周金文,殷墟甲骨,行楷書以晉人為根基,參以魏晉殘紙書風。一段時期,劉瑞還花大量精力致力于古文字知識的系統學習,一部《說文》早已爛熟于胸,因為有著扎實的文字學功底,所以他的印文篆法多變,常常隨章而定,從而顯得獨具匠心。
劉瑞雖身居沭陽小城,但目光卻始終注意外部寬廣的藝術天地,他經常通過書信和報刊與全國各地的篆刻界朋友進行交流并長期得到黃惇,李剛田、蘇金海、戴武等名家的指導。
劉瑞還很年輕,我們相信,他的藝術道路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