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作總結的時候,有一句話就會經常被人提起,那就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雖然業績沒有很好的表現,但工作并沒有偷懶,甚至是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因此也無可厚非。如果是在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這句話尤其容易博得同情。
不過,一件事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往往能發現讓人深省的問題。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倒過來看——有苦勞,卻沒有功勞,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為什么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干下來,卻還是不能取得好的業績?
抓住這個問題去深究那些“有苦勞,沒功勞”的銷售工作,基本上可以發現兩類情況:一類情況是,銷售人員的銷售行為是割裂的,為鋪貨而鋪貨,為促銷而促銷,為銷售而銷售,卻沒有策略性地考慮銷售工作各要素、各環節之間如何能夠相互承接、相互促進,銷售工作變成了“螞蟻啃骨頭”式的苦戰;另一類情況是,銷售人員的銷售行為是機械的,也許不乏銷售的方法和策略指導,但是執行中行為與策略脫節或僵化,銷售人員為了眼前銷量傾向于短期的、“速效”的行為,或者不能因時因地施策,不會去分析、總結更有效的工作策略,造成工作中“只動手腳,不動大腦”,這仍是對銷售工作缺少策略性思考的表現。
銷售是一種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但是很多銷售人員做的是沒頭腦的銷售,缺乏策略思考的銷售行為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那么銷售的頭腦體現在哪里?——在工作思路上,就是要讓銷售帶上市場的頭腦;在工作行為上,就是要策略性銷售。
企業之間市場爭奪的強度和深度日益加強,越是在這種環境下,銷售在某一個要素、某一個環節上所能取得的優勢就越有限,銷售業績的達成就越依賴于營銷各要素和環節間的組合與協同。而只有策略性銷售——帶著市場的頭腦來看待銷售的問題,找到哪些工作對銷售增長是真正有價值的,怎樣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從而對銷售做出策略性的組織、設計和實施,才能使各項工作形成相互促進的有機聯系,使銷售人員的每一個行為指向可預期的成果,在銷售伊始就奠定勝利的基礎。同時,把策略性銷售作為一項基本指導思想,就能推動我們不斷發現、提煉出新的銷售方法和模式,進而持續提升銷售隊伍的戰斗力。
2005年中,《銷售與市場》把“回歸銷售”作為貫穿全年一條主線,重新思考銷售——這個企業所有營銷努力的根本目的所在?!盎貧w”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要站在更高的層面審視銷售問題。在這個主旨下,我們開始了對策略性銷售的探究:
做對銷量持續增長有貢獻的事
銷售的“最后一公里”
營銷模式:從一線來,到一線去
通路促銷:“促銷”死,“促通”活
掘金核心銷售日
利潤“脫貧”:再造供應商盈利能力
該做的都做了,銷量還是上不去?
……
策略性銷售的“策略”,一定是來源于實踐的,它并沒有什么高深的難度,因此是每個企業都可以去發現的。策略性銷售的實現基于兩個條件:一是意識,銷售人員要帶著思考的頭腦和發現的眼光去分析、執行銷售工作;二是組織,管理者要及時總結、提煉和推廣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模式,讓“策略性”成為整個團隊的武器。
實踐已經證明,一旦掌握了策略性銷售的武器,對銷售的促進是立竿見影的。作為一份以解決企業營銷現實問題為己任的專業雜志,策略性銷售將成為我們在2006年的一個內容核心,去發現、交流和分享更多的成長經驗。
(文章編號: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