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省各地級市的大客戶蠢蠢欲動,他們都在談論同一個話題——M品牌的市場招標。
背景:成長的困惑
M品牌在G省的月銷量從50萬元逐步增長到500萬元,但問題越來越多:
1.全省只有兩家代理客戶:一家是T市的宏達商貿有限公司,代理區域僅限于T市兩區5縣;另一家是坐鎮省會城市的新欣物流有限公司,從M品牌誕生之日起就代理系列產品(其經理趙某與M公司董事長私交甚篤,友情建立在M品牌誕生前),代理除T市外的其他區域。
2.G省M品牌產品業績增長緩慢,落后于鄰近省區。
3.由于新欣公司的市場服務功能缺失,不斷出現部分市場鋪貨率遠低于公司要求,促銷活動無法有效執行,分銷客戶市場費用無法核報,竄貨、砸價擾亂價格體系,消費者發現問題投訴無門等問題。
4.新欣公司控制著M品牌的價格體系,區域內M品牌的批發及零售價格高于主要競品10%,分銷商操作空間有限,利潤太薄,且處處受制于新欣公司,怨聲載道。
5.T市的宏達公司自從2004年初獲得代理權后,銷售量從初期的6萬元/月翻了4番,達到目前的100萬元/月以上,作為一個地級市場,其銷量已占到G省整體銷量的25%。
6.事實上,M品牌的前幾任大區經理都看到了市場必須扁平化,客戶體系必須下沉到地級市場的趨勢,但由于新欣公司經理趙某的特殊關系,改革無法落實。
新任大區經理小楊看到了市場混亂的局面,也了解到前任的種種無奈。他認為焦點有兩個方面:一是趙某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利用個人關系不斷向公司承諾,但并不執行,造成工作被動;二是趙某認為自己操作的市場業績一直上升,并未拖公司后腿。小楊在調查完區域市場后認為,趙某的“粗放式分銷”嚴重影響了區域業績的提升。經過與營銷老總的多次秘密溝通,小楊決定以招標的方式確定G省除T市及省會城市以外的市場代理權。
招標:捅破了窗戶紙
小楊破釜沉舟,秘密制定了標書并下發到包括現客戶、分銷客戶及潛在客戶手中,通知5天后在商務酒店舉行招標大會。標書確定了以下原則:
1.不允許經營競品品牌產品及其他主要非競品產品。(精力集中)
2.必須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有穩定的銷售隊伍及配送網絡。(實力雄厚)
3.限定時間內預付10%的市場保證金,7~9月3個月如完不成招標銷量,M公司將扣除50%的保證金,取消經營資格,重新選擇代理商,剩余保證金在該區域市場重新啟動后,無市場遺留問題再予以退還;若完成任務,則退還招標保證金,認可客戶代理資格,轉入正常客戶管理體系。
趙某這次非常被動,在他正要飛往總部“伸冤”時,營銷老總的電話來了——“已向董事長會匯報了此事”,“G省市場業績壓力太大,問題很多,要讓年輕人闖一闖”……在趙某的一再討價還價下,營銷老總電話通知小楊臨近省會的兩個區域不在此次招標范圍。
6月15日,招標會如期舉行,趙某并未親自參加,只是委托兩個項目經理來到會場。從招標的結果來看,冷門迭爆,所有區域都以超過前3個月3倍以上的招標銷量取得臨時代理資格。小楊對此次市場招標非常滿意,寫了一份專案報告,并立下“未來3個月銷量增長兩倍以上”的軍令狀。
執行:沖動的懲罰
各地招標客戶都如期繳付了市場保證金,開始運作市場,然而市場的發展卻出乎小楊的預料。
第一個月,區域銷售量增長了兩倍,小楊暗自竊喜。分析各個客戶完成情況時,有一個地級市有異常,新客戶顯然是新手,除了有資金,其余工作開展處處受阻,經過調查他了解到該客戶是趙某的“影子”,不過由于銷售量已經達標,小楊并未就此事做出處理。
進入第二個月,各地開始不斷告急:“競品力度太大”,“季節變化,產品銷售品項有問題”,“招標缺乏經驗,銷售壓力太大,產品積壓越來越嚴重”,小楊到各地市場巡查一遍后,心神大亂,根據當前的情況分析,客戶想要完成招標銷量幾乎沒有可能,但是客戶擔心被罰保證金,不得不拿出利潤來砸市場,甚至出現了市場供貨價低于公司的到岸價,竄貨現象無法控制。
由于對市場增量空間預測不準、消費環境出現變化,以及一些經銷商缺乏行業經驗,使得產品在渠道受阻,大量臨期產品的出現使價格體系更加混亂,產品品牌形象受到了嚴重損害。
第三個月,各地客戶拿著虧損賬本到處尋找小楊,希望小楊能從實際出發,盡快與公司協調拿出解決市場現存問題的辦法。
經過與公司多次協調,小楊調整了區域的市場目標量,在招標銷售量的基礎上下調了20%,與各地客戶再次取得溝通,一家家地確定了市場詳細執行方案,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區域市場銷售終于走上正軌。
反思:我的未來不是夢
M公司的此次招標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市場扁平化,將公司的服務體系有效延伸到地級市;二是改變G省的客戶結構,特別是要改變新欣物流公司“占山頭”做市場的局面,減少中間環節,使產品競爭力加強。如果僅從這兩個目的和最終結果來看,雖然經歷困境,但也算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我們在分析“區域銷量招標”選擇客戶這樣的案例時,很自然將事件分為兩個階段:招標前和招標后,控制點是“中標”。那么,哪些企業適合在區域市場利用招標選擇代理客戶呢?這就是招標前需要考慮的問題。首先,該企業在區域市場要有一定的品牌知曉度,而且銷售量成長迅速,對代理商而言,有一定的吸引力,“買方市場”的稀缺資源才可能引來競爭者;其次,隨著代理商思路的改變,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創新的消費需求”也是他們追逐的熱點,獨家代理的“概念產品”也具有誘惑力;還有一點,“利潤空間”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利潤是廠商結合的基石。
M品牌的快速成長,特別是T市代理商的名利雙收使得其他區域分銷客戶“趨之若鶩”。隨著自己業績的提升,他們不能容忍新欣物流從中“剝一層皮”,而且新欣物流由于自身資源有限,市場服務已經掉了鏈子,進一步精耕市場已不現實。再加之各個市場上有兩家以上客戶對經營M品牌有意愿,小楊為了追逐銷量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戶資源來投入市場,取得業績的提升,M品牌的“銷量招標”應該說是可取的。小楊也注意了一些基本事項來保證客戶能履約(包括退出市場),但忽視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中標者如何才能完成約定銷量?
評標的標準不應該只看銷售量,大區經理小楊在招標后的第二個月就發現了問題:單一的銷售量招標帶來了“大鳴大放”的浮夸風。中標客戶根本無法完成招標銷售量,使得自己非常被動,自己的軍令狀也成了一紙廢文。我們認為:和招標銷售量相配合的市場方案應該成為標書的重要附件。如果客戶自己沒有充分的準備,只憑感覺和頭腦發熱填數字,這樣招來的客戶不會是真正需要的客戶。我們知道在工程招標中,并不是報價最低的公司中標,而是能最有保障、最大程度地完成設計要求的公司中標。“銷售量”只是評標的因素之一,起碼還有以下幾個因素影響著區域市場的持續發展:
1.能和公司一起發展,接受公司的價值觀;
2.誠信而有未來規劃的公司;
3.對行業有信心;
4.對中標后如何操作才能完成銷售量有成文的可行性方案;
5.客戶現有資源匹配(資金、人員、物流、銷售網絡、客情關系)。
如果大區經理小楊能對“銷售量”在內的這6個因素作綜合權重分析,然后選擇出中標客戶,就會避免案例中第二個月出現的那些問題,那么這次招標工作就會很完美。
(文章編號:10111)
(編輯:袁航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