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經歷的敦煌石窟保護

2006-01-01 00:00:00孫儒僩
敦煌研究 2006年6期

內容摘要:上世紀40至60年代是敦煌石窟保護工作從無到有的初創時期,這期間在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下,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對古代壁畫、塑像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完成了大型石窟的保護加固工程。

關鍵詞:石窟保護;壁畫維修;加固工程

中圖分類號:K879.21;K8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6)06-0203-16

我于1947年到敦煌,最初給我的任務是測繪木結構窟檐并臨摹壁畫中的古建筑。到50年代初的1952年,成立了石窟保管組,我從當時的美術組調到保管組,從事石窟保護與管理工作,直到1993年退休,在石窟保護工作崗位上工作了46年。對于上千年的石窟來說四十多年是短暫的,對我個人來說是從青年到老年的畢生精力。

新中國成立幾年后即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已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并提上議事日程。對于敦煌這樣有著極高藝術價值且又龐大的三處石窟群,如何進行保護,真是無從下手,當時有關石窟文物的保護,還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石窟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是積重難返,工作千頭萬緒,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在過去的50年中,我見證了敦煌石窟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感受最深的是我們的保護工作一直是在國家文物局的具體領導和關注下進行的,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現在我雖然已經退休十多年了,但是敦煌的石窟保護工作依然使我魂牽夢繞不能忘懷。

前幾年我在莫高窟期間,曾為保護研究所的年青同志簡單談過石窟保護工作的過去,為他們提供一點石窟保護的歷史資料,現在根據我當時的思路,寫成這一份保護工作的回憶錄。這些工作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所以只能是一種概括的記述。保護工作中的有些事情做了就過去了,不可能留下什么痕跡,譬如說從四五十年代以后長期進行的清除窟前的積沙,累計有三四萬立方米,清除了就完了,什么也沒有留下。塑像壁畫的維修也是同樣的情形,塑像開裂或是即將倒塌,經過設計和修繕與以扶正加固。空鼓起甲的壁畫經過加固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原有的形象,今天看來它本該就是這樣,修舊如舊,修了之后也沒有留下什么,石窟保護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重任,已經傷痕累累而脆弱的文物,我們能夠維持它的現狀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是我們的成績所在。

在石窟保護工作中,石窟加固工程留下了大體量的擋墻石柱等構筑物,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石窟的外觀形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它的內在保護條件,它的是非功過,已經有人評說,但一般都偏重在外觀方面的居多,加固工程是否對石窟存在負面的影響,只有若干年以后才能得到證實,這是留給今后的敦煌石窟保護工作者長期考慮和研究的任務。

一 20世紀40年代的石窟保護工作

我在敦煌石窟保護工作崗位上工作了四十多年,經歷了石窟保護從草創期到發展期的各個階段。十年前退休之后,離開了保護工作現場,雖然我仍然時刻關注著它的發展,但限于地域條件限制,對石窟保護的發展已經不甚了解,想為它做點什么已經不可能了。可是我是從半個世紀前走過來的,把我的保護工作經歷寫成回憶錄,為以后的保護工作提供一點歷史素材。

以下所述的各項保護工作絕大多數是我經歷或是直接經手的事情,大致按年代順序進行敘述。

1.1943年修建圍墻

我雖沒有參與修建圍墻,但我到莫高窟時圍墻還是完整的,所以這里一并加以敘述。修建圍墻是常書鴻所長1943年初到敦煌的第一件大事,1943年秋天完成。圍墻只包括南區石窟,南起第131窟南側直到上寺以南,再沿現在窟前柏油路的西側,到達上中寺之間留有一道大車門,這是一段。然后從上中寺后院之間向東到達河岸約七八米處折而向北,一直到達下寺以北折向第1窟。這道圍墻的范圍是將上寺排除在外,這是因為在1943年時,上寺還沒有收歸國有的原故。現在第1窟北邊山坡上通往上山小道的一個門和旁邊一段幾十米的殘垣斷壁是當時圍墻的歷史見證和遺物。

這一圍墻高約2米,平均厚約50厘米,全長約1000多米。基本是就地取土夯筑而成。1958年的莫高窟地形測繪圖上可能標注了圍墻的位置。關于修建圍墻的艱難過程可參見常書鴻先生著《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在當時的條件下,修筑這么長的圍墻是十分艱難的工程,圍墻的修建完成加強了石窟的管理,防止牲畜進入窟區毀損林木。修筑圍墻的一個重要的象征意義是:它明確地向人們宣告莫高窟進入有人管理的狀態,有了保護機構,再不能任人破壞了。

2.40年代的治沙工作

上個世紀40年代石窟前堆積很多流沙,南區從第131窟到第153窟流沙堆積高達四五米,直到第二層石窟的地面。從第129窟到第109窟流沙堆積到了石窟門口。第108窟到第100窟流沙已經封堵了窟門。從第79窟到第21窟流沙普遍比下層石窟地面高出幾十厘米到一兩米,這一段石窟中的多數石窟特別是大型石窟如第76、61、55、53窟等的窟門都被流沙封堵了,第71~46窟一段還有不少的大沙堆比下層石窟的窟門高。經常要用人工把窟門前的沙子清除,否則下層石窟根本進不去。當時有人曾提出用水沖沙,即把大泉河的水引到窟前,用沙土堆筑幾十厘米高的臨時水壩,等水聚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放水沖沙,這樣沙堆固然可以削去一些,但是并沒有沖去多遠,只是把它平攤到大范圍的樹林中了。這個辦法使用了一段時間后,發現作用不大就停止了。

1946年以后開始在石窟的山崖邊上修建防沙墻,第196、233窟及第256窟幾處重點流沙處,相繼修建了土坯防沙墻,墻高約150厘米(圖1)。防沙墻的作用在于把流送聚集在墻的后面,減少經常飄落到窟前的流沙。過上一兩年防沙墻后面就被流沙填滿,如不及時清除,流沙就溢出墻外,防沙墻也就失去了作用,但當時別無良法,雖是消極的,但暫時能起到一些控制流沙的作用。

3.修建石窟之間的臨時通道

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之前,上面幾層石窟的上下是很困難的,據說張大千為了上第161窟,搭了一個蜈蚣梯,人是上去了,但是不敢下來,為了等人來幫助,他閑得無聊就在甬道北面(甬道北壁是素壁)用土紅色畫了一幅大胡子自畫像,至今尚在。1944年常書鴻所長上到第196窟,因為扶梯倒了,無法從洞窟下來,又沒有膽量從山坡上爬上山頂,最后是工人竇占彪從洞窟爬到山頂,再從九層樓的樓梯下來,取了繩索后才把常所長拉上山頂,可見當時洞窟之間的交通是何等困難。

為了解決石窟之間的交通,王圓祿把石窟之間的南北壁打通作為通道,破壞了大量的壁畫,現在二層以上的石窟普遍如此。舉例說吧,從第428窟可以通過洞窟之間的穿洞一直到達三層樓,從第285窟可以穿到第317窟(圖2)。下層洞窟通往二層及二層通往三層的垂直交通,往往利用藻井較薄的部位向上打洞,從第72窟的藻井上打洞通到第254窟中心柱的北側,第257窟中心柱的北側有洞向上通到第258窟,第263窟窟頂打洞通到第264窟,第442窟西壁有洞通到第446窟(這個洞比較大,有臺階上下)。之所以煩瑣的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敦煌藝術研究所建立之初,連上洞窟工作都是非常困難的,下層洞窟被沙封堵,上層洞窟之間沒有通道,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我是1947年到敦煌的,我來的時候,洞窟之間的交通已經初步改觀了,如前面說的第161窟前已經有了簡單的走道;第194窟到第196窟前修了10多米長的走廊及臺階;第249窟至第251窟、第259窟至第263窟、第315窟至第320窟、第276窟至第280窟原來都沒有通道,以后都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地修建了走廊。方法和材料就是在窟前的樹林中間伐一些樹木,作成檁條和椽子搭建成棧道,椽子上鋪樹枝,上面再鋪草泥。這樣的棧道走起來盡管還有點軟幌幌的,但還是可以比較方便和安全的上下洞窟了。這些極其簡易的走廊棧道在20世紀50年代都曾重新作了翻建,顯得稍為整齊一些,也更為堅固一點(圖3)。20世紀60年代在全面進行石窟加固工程時全部拆除了。

4.安裝洞窟門

原來洞窟是否有門不得而知,常書鴻先生為了保護洞窟,對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如第428、61、98窟等都安裝了洞窟門,這些大部分是下層洞窟。當時沒有經費,常先生在敦煌縣城動員士紳官商們做功德捐獻窟門,大概做了大小不等的幾十副洞窟門。這些窟門一直使用到60年代加固工程時才拆除。

上面提到的是解放前的修繕工作,都是在缺少經費、材料的情況下在老所長常書鴻先生親自策劃和領導下完成的。

二 50年代對石窟保護的探索

1950年7月1日,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并成為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的直屬單位,此后敦煌石窟的重大保護項目和舉措都是在文化部和文物局的領導和關注下進行的。以下按時間順序說明。

1.敦煌石窟考察組

1951年6月,文物局委派北京大學趙正之、宿白教授,清華大學莫宗江教授以及古代建筑修整所(現中國文物研究所)余鳴謙工程師四位專家,組成工作組來莫高窟工作,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他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莫高窟進行全面考察:(1)自然環境、(2)各洞窟的損害情況、(3)石窟崖面原狀研究、(4)洞窟的建造年代、(5)窟檐情況、(6)提出修理意見。上述考察情況由古建筑學家陳明達寫成《敦煌石窟勘察報告》一文發表在1955年第二期《文物參考資料》上。報告的第六部分實際就是敦煌石窟維修保護和研究工作的中長期的工作規劃,成為國家文物局和敦煌文物研究所長期進行保護工作的綱要。報告在發表之前曾在文物研究所展開討論,并由常書鴻所長及我寫成《對“敦煌石窟勘察報告”的補充意見》與上文同時發表。

國家文物局要求四位專家在進行考察的同時,可以進行一些臨時性的修繕工程,為此撥了若干萬斤小米的經費(解放初期因為物價還不穩定,單位的經費和個人的工資都是以小米計算,并以小米的市場價格折合成當時的貨幣),為了取得敦煌地方黨政領導的支持,還成立了莫高窟修建委員會。在當年進行并完成了以下一些維修工程:

(1)第427、431、444窟宋初窟檐的局部修繕(撤換部分椽檁,添配門窗等)。

(2)第437窟窟檐的落架大修(添配部分椽檁及斗拱、門窗,但施工時因為專家已經離開,我又出差在外,工人因為看不懂圖,復原時窟檐結構發生錯誤,有些問題后來作了處理,有的問題至今沒有糾正)。

(3)為第458、459、159、194窟修建臨時窟檐,以保護露天的窟龕塑像,這幾處窟檐至今尚在。

(4)為第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窟修建臨時窟檐,保護前室的壁畫,此處窟檐在1963年加固工程時拆除(圖4)。

(5)為第156、205窟前室建土坯墻,在第292窟前室建磚墻支頂第435窟懸空巖體。

(6)為改善職工生活修建了飯廳、廚房、廁所以及客房等臨時建筑。

(7)拆除千像塔。該塔為王圓祿所修,塔現在大牌坊的西北角處,距離石窟前約三四十米,二層八邊形,下層塔身外面包磚,塔的形象并不完整,好象沒有修完就停止了;塔的用途是王圓祿把石窟中的殘破塑像集中起來,存放在塔內;塔的西面有“千像塔記”石碑一通。為了弄清楚塔內究竟存放了些什么,經拆除后,塔中確實存放了不少的殘破塑像,這些塑像后來存放在洞窟內,50年代我和竇占彪同志選擇了一些較好的或是有參考價值的收藏在第450窟,對于一些可以看出部分形象,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則將其豎立起來,做一個基座,便于保存和觀覽。

(8)第469窟的發現。據我后來了解,在他們工作期間,竇占彪同志在53洞北壁發現有洞窟痕跡,霍熙亮同志請來了四位專家,在大家的注視下把封堵石窟的土坯拆除,發現有一個小窟,但窟內沒有塑像和壁畫,石窟的三面都有壁櫥,但沒有存放東西,只有少數的經軸,可以說明此窟原來是作為藏經之用的,在封閉之前又把藏經搬走了。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發現的第一個石窟,編號為469窟。

(9)發現并測繪了“慈氏之塔”。后來宿白先生及肖默先生都曾撰文研究和介紹此塔,1981年為妥善保護此塔,經上級批準,現遷建在莫高窟園林中。

2.1953年發現新洞窟

現在的第470~475窟六個洞窟前,原有一個大土臺,土臺上有臺階直上第233窟(圖5)。土臺南側有兩間簡陋房屋,馬姓和全姓的兩位漢人喇嘛偶爾在這里居住,房屋東側有喂牲口的槽。1949年以后喇嘛們不再來了,我們即把破房子拆了,發現土臺南面與巖體之間有大縫隙,透過縫隙可以看見一個小洞窟。

1953年為了利用土臺子的土,拓制土坯,在一邊挖土一邊拓制土坯過程中,于5月1日在土臺南邊又發現一個小洞,到5月29日土臺已所剩不多,當時的業務人員們急切地想看新洞窟,大家拿來杠子套上繩子,齊心協力把剩下的土堆拉倒了,里面出現四個唐代小洞窟,加上前面先發現的兩個,共有六個洞窟,從南面依次編號為第470、471、472、473、474、475窟六個號(圖6)。這批洞窟剛發現時,窟門內堆了很多流沙,第474窟龕中的塑像,散亂地倒在流沙中,塑像造型很好,可惜都破碎了,當時沒有修復殘破塑像的技術,只得收存起來。新發現的洞窟里的壁畫特別是第474窟的壁畫線描、造型及色彩俱佳,由于洞窟長期封閉,一經打開在暴露的空氣中,壁畫出現大片起甲,地仗也有嚴重的酥堿現象。

關于這一批新洞窟的發現情況及洞窟內容調查,參見《文物參考資料》1953年第十二期《敦煌千佛洞新發現的洞窟內容調查》一文。

3.第459窟塑像倒塌

1953年9月18日,第459窟佛龕南側一身唐代菩薩塑像倒塌,菩薩頭部及手臂受損較嚴重,但可以修復,其他部分尚完好,倒塌原因系土蜂在腿根部筑巢,把菩薩的木骨蛀空,因沒有及時發現而倒塌。

4.露天壁畫邊沿加固

在調查的基礎上,1953年第二季度對第94、130、203、431、432、428、454窟等窟外崖面上的五代、宋初露天壁畫做了邊沿加固。在這些露天壁畫的邊沿剝落處,用麻刀石灰漿作加固處理,原露天壁畫的表面是用石灰漿內攙和麻刀及少量的紅土,在我們的修復中,所用石灰漿中也加入麻刀和少量紅土,使其與原壁畫協調。經過加固的壁畫至今保持完好(圖7新拍)。

(1953年)及防雨棚(1965年前后)

5.最上層洞窟頂部風化破碎巖體的封護

這批洞窟中以159窟及196窟最為嚴重。在石窟內,頂部巖體嚴重風化,卵石沙礫經常掉落,有時成片成塊的掉落,在洞窟地面上成堆的堆積著卵石沙礫,清掃之后不久又會掉下一堆,對于工作和參觀很不安全。為此,首先在159、196窟進行加固試驗并取得成功,以后又陸續進行第194、258、260、264、445、444窟等的加固,并對頂部的風化巖體用水泥沙漿進行了封護,效果很好,50年過去了,沒有發現這批洞窟巖體剝落的現象。在封護時注意到對封護材料的顏色應與洞窟壁畫相協調,如第159、196窟,在灰色的水泥沙漿上再抹一遍白灰沙漿,第444、445窟因為壁畫已被煙火熏黑,水泥沙漿的灰色也是協調的。以上所說的是洞窟內部風化巖體的封護。在這一批洞窟中的第196、258、260、264、444、445窟外部的山坡上,也普遍抹了水泥沙漿,目的是防止雨水滲入窟內,在工作完成的當年,因為忽略了排水處理,在下雨時雨水隨著山坡往下流,污損了第444、445窟下面的第438、439、440窟等上部的五代露天壁畫,造成一定損失。但由此發現用合適的材料封護山坡是可以減少雨水向高層洞窟的滲透。

6.空鼓破損壁畫的邊沿加固

1953年在一些洞窟內作了空鼓破損壁畫的邊沿加固工作。有第65、66、70、54、71、26、87、88、99、470、471、472、473、474、475、121、115、45、128、221、223、225、249窟,在23個洞窟中進行,邊沿加固153平方米。

1954年5月23日前在第67、64、54、467、53、53、51、50、49、46、45、43、42、41、38、35窟,共16個洞窟,進行邊沿加固116平方米。同年又在293、283、282、281、280、279、278、277、450、459、460(圖8)、449、61、76、75、85、89、240、252、257、259、320、346、344、335、334、265、263、95、29、22窟共31個洞窟中進行壁畫邊沿加固325.5平方米。

當時的記錄不是很完整,但在這兩年中,曾普遍對破損壁畫的邊沿進行了加固。1956年對榆林窟大部分洞窟中的大面積剝落的壁畫進行邊沿加固。這個工作一般都只用草泥修補,墁抹得也比較粗糙,最后的實際效果還是不錯的。經過邊沿加固的壁畫再沒有發現繼續剝落的現象。

7.治沙工作

(1)清除窟前的流沙

從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敦煌文物研究所(1954年前后),一直把治沙列為保護工作中重點的日常工作,常所長認為“沙是保護石窟的大敵,一定要首先制服它”。

這里首先簡單表述一下上個世紀50年代石窟流沙的堆積情況,總的說來,石窟南端距離嗚沙山比較近,流沙的情況比較嚴重,從石窟最南端第131窟至第155窟,積沙高度與第二層石窟地面等高。這一段石窟中的第146窟在下層,因為地勢較低,很容易被流沙埋沒,只得用人力經常清沙,在高約4~5米的沙堆之間,第146窟前形成一個缺口。第130窟下層窟門更低,也是經常有人清除才免于被流沙埋沒。當時進入130窟的下層也是在沙堆上修的臺階,進入窟門要下十幾步臺階才是窟內的甬道地面,里外有2.5~3米左右的高度差,第130窟以北的第129窟至第111窟一帶,積沙與石窟地面等高。第108窟也是洞窟地面較外面的沙堆低1米左右。第108窟以北如第100、98、96(北大像)、94窟直至第85窟等都是大型洞窟,這一段是人群活動的中心,因為經常有人清理,所以積沙不太嚴重。由此往北從第79窟直到第45窟一帶,是流沙堆積的嚴重地段,下層洞窟窟門大多被流沙掩埋,如第79、76、71、68、61、55、53窟等,在第55窟與61窟之間有7個唐代及唐以前的小窟早已被流沙埋沒,后被發掘出來,編號為478、479、480、481、482、483、484窟,但壁畫和塑像已經全部損壞了。

上述第76、61、55窟因為洞窟大,流沙僅封堵了甬道,形成30多度的斜坡流入窟內,甬道內被流沙掩埋的壁畫全部遭到破壞。堆積的流沙也將水分帶人甬道,甚至窟前樹木的樹根也竄進了甬道。當時61、55窟的窟門非常矮小,進入窟門后要順著在沙堆上修的臺階向下走,才能進入洞窟。這一帶第二層洞窟,如第56、57、58、59窟一段,沙堆幾乎與洞窟地面等高,當時進入第285窟只須搭一個矮梯就能上去。第322窟以北下層洞窟距地面較高,流沙封堵的情況不太嚴重。

因為洞窟前普遍都有積沙,使得在窟前的活動,真是走一步退半步。對于開展石窟保護及其他日常工作都極不方便。1953年計劃在洞窟前修一條臨時的簡易路面,所以首先要把窟前大量的積沙清除掉。于是在1954年4、5月間雇傭了莫高窟附近農民的幾十輛大轱轆牛車,兩個月集中在第61窟至第45窟一帶清沙,共清除流沙3340立方米,當年及第二年又清除第33窟以北及第112窟以南的積沙總計在六七千立方米以上(圖9),第130窟以南的高大沙堆,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進行第四期加固工程時才全部清除掉。清除積沙之后,窟前顯得寬敞平坦多了,與清除前的積沙成堆、荒蕪零亂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盡管地面上還有沙子,走起路來仍然吃力,但必竟感覺到了有人管理的效果。

(2)修建防沙墻

5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仍然把防沙治沙作為石窟保護的重點,但是當時苦于對治沙缺少理論上的指導和實踐上的借鑒,只是憑著對石窟保護的熱情從事這項工作。解放前常書鴻所長就主持修了一些防沙墻,如233窟崖頂上有一段防沙墻,大約有10多米長,上面還有段文杰先生書寫的“請愛護古跡”幾個大字。1954年秋天,所里邀請了敦煌地方上的一些老先生座談石窟保護及有關問題,敦煌名士任子宜先生又提出在石窟山崖邊上修建防沙墻的建議,實際上1954年我們已經計劃在幾處流沙比較嚴重的地段,如第372、412、326、412、256、205、182、194、356窟山頂上靠近山崖的地方修建防沙墻,每一處防沙墻的長度大約在15米左右,第412窟頂上的防沙墻長在20米以上。

防沙墻全是土坯砌成,高約1.5米,厚0.35米,墻的兩面用草泥墁抹,上述幾處防沙墻相繼在1954年至1955年完成,大部分承包給敦煌一個叫楊生全的泥工。防沙墻所用的土坯是在莫高窟就地取土拓成的,砌墻的泥土也是就地取土,取土的地點在靠近中寺一些較高的地塊里。

這些防沙墻相繼完成之后,當年石窟前的流沙的確減少了,看來是起了些作用,但是當防沙墻后面被流沙填滿之后,流沙越過防沙墻的頂部,繼續不斷地順著山崖向窟前飄落,這種情況當時也估計到了,但沒想到這么快防沙墻就失去了作用。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計算出鳴沙山每年向莫高窟的輸沙量是多少。

為了讓防沙墻能繼續起點作用,于是又在防沙墻的底部每隔兩三米就打開一個洞,把防沙墻后面攔蓄的流沙放下來。在放沙的時候,防沙墻上面還得有工人把沙推向流沙孔,流沙的時候沙塵四處飄揚,使附近的洞窟也受到沙塵影響。為了控制放沙時的沙塵影響,想辦法用帆布縫成30多厘米直徑的布筒,長約20余米,布筒的上口緊靠在防沙墻的流沙孔上,下面固定在離洞窟較遠的地方,用三角架固定起來,這樣流沙可以有控制地流在一定的地方,集中成很大的沙堆,以方便用牛車運走。但是好景不長,流沙筒很快就被流沙磨蝕得千瘡百孔,這種清沙的辦法還是比較可行的,只是在當時經費困難的條件下,經常更換帆布流沙筒,有一定的經濟困難(圖10)。

這些防沙墻在后來進行石窟加固工程期間,大部分被陸續拆除了。我這里不是介紹治沙的成功經驗,而是向后來者述說當時在石窟保護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3)挖防沙溝

在修防沙墻的后期,為了進一步防沙,1955年3月16日開始又在洞窟山頂上的平坦處開挖防沙溝,到4月4日共挖溝1014米,溝深120厘米,寬約200厘米(這1000米長的防沙溝用工471個),挖出來的沙礫堆在溝的東面,目的也是攔蓄流沙,和洞窟山崖頂上的防沙墻作用相似(圖11)。1955年相繼完成了防沙墻和防沙溝,大概在兩三年時間之內,洞窟前的流沙確實減少了。后來防沙溝也被流沙填滿,現在山頂上隱約還能看見痕跡。

(4)在莫高窟召開治沙會議

在我們對治沙感到困惑的時候,1959年夏,國家文物局邀請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沙漠研究所的前身)陳明道隊長、李鳴崗等治沙專家,會同甘肅省農林廳、酒泉地區林業局的領導在莫高窟開治沙會議,會議期間考察了莫高窟鳴沙山及莫高窟的流沙情況,李鳴崗研究員提出治沙的規劃意見:

第一步:在莫高窟山頂上建立氣象觀測站,收集氣象資料為治沙提供氣象數據。

第二步:在莫高窟與鳴沙山之間設置高立式沙障,在鳴沙山下的沙丘之間布設草方格沙障。

第三步:在草方格中試驗種植梭梭、檸條等耐旱植物。

在討論中陳隊長感概地說:“你們這里治沙也難哦,你們文化部門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李鳴崗研究員提出一個主意說:“包蘭鐵路沙坡頭一段鐵路邊上,有大量的高立式沙障已經沒有用處了,你們和鐵路部門聯系一下可以無償地調撥給你們。”

這次會議之后我們擬訂了一個治沙規劃并上報文物局,當年冬天之前就從沙坡頭運回來一火車皮沙障,同時在敦煌南湖收購了上萬斤的蘆葦(做草方格沙障),并在鳴沙山下做了些實驗。但因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生活極端困難,也無力進行沙障的施工,到了1960年,研究所的大部分職工忙于生產自救,這次治沙工作就此中斷下來了,僅把氣象站建立起來并開始氣象記錄,馬競馳同志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氣象記錄員。

氣象觀測站建在九層樓山頂上的平坦處,距離九層樓約四五十米,觀測的項目有:風向、風速、降水、蒸發、日照、溫度、相對濕度、地表和地中溫度。因為只有一個記錄員,每天只安排在8時、14時、20時三次做記錄。每年的春、夏、秋三季記錄工作沒有多大困難,但是到了冬季以及冬季的前后兩月是記錄的困難時期,早晨的8點及晚上的20點兩次記錄大多是在天黑之后,摸黑上山頂觀測站進行記錄,一手拿著電筒,一手還提著馬燈,吃力地爬上九層樓山頂,月黑之夜,戈壁上漆黑一片,孤身一人被黑暗包圍著,不由得產生莫名的恐懼,因為天寒地凍儀器中的濕球結冰,按照記錄的操作規程首先進行消冰,消冰之后要等三四十分鐘才能記錄,作一次觀測記錄上山下山,每次記錄要花一個多小時,數九寒天觀測站的氣溫在零下十幾度到零下二十幾度,真是天寒風似刀,在這樣的條件下馬競馳堅持記錄工作,我和李云鶴在他調休時頂班,所以也才有上述困難情況的體會。從1962年開始進行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1963年加固工程開始,因為人手緊張,到1964年停止氣象記錄。

8.試驗性加固工程

1956年夏秋之間,國家文物局委派古建研究所(現在的文物研究所)古建專家余鳴謙、楊烈、陸鴻年三位工程師來莫高窟調查研究,中心任務是為加固248~260窟一段北魏石窟收集資料,他們三人進行石窟測繪,我則配合他們進行地質挖探,為加固設計收集地質資料。

同年冬天我到北京古建所配合楊烈進行這一段石窟加固工程的設計,當時對石窟加固都沒有經驗,為了鄭重其事,1957年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古建所召開專家會議,參加的人員有文物局文物處的陳滋德處長、陳明達研究員,北京大學的趙正之,清華大學建筑系劉致平、莫中江教授、朱桂莘先生以及古建所的祁英濤、余明謙、楊烈等專家,當時我也在座。會上對石窟加固的原則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并對第一次加固的幾個方案中的第三方案作了肯定。第三方案的要點是:

(1)雖然是臨時性的加固,但要和長遠規劃相結合。

(2)工程的結構部分如支頂危巖的柱子可以是永久性的,其他如隔斷墻和裝修等部分可以是臨時性的。封閉王道士打的穿洞,修建外走廊。

(3)事先作好測繪及地質勘探工作。

后來國家文物局下達的文件中說明:這段工程是試驗性的加固工程,方整石柱用石灰沙漿砌筑,一但有必要還可以拆除。加固工程是可逆的。在施工中我們是嚴格這樣執行的。

1957年的第一、二季度為工程備料,首先在敦煌雇請石匠,在大泉的苦口泉開采花崗巖方整石,后來因為大泉河有一段稱為“石碣子”的路段,交通很困難,又改去安西東壩頭以北的塔兒泉開采石料。這里的花崗石料結晶稍粗一些,顏色偏暖一些,但還可以用。采石地點雖然遠一些,但是可以用汽車運輸。

塔兒泉遠離城鄉,生活十分艱苦,水也是苦咸的,吃的面粉可以一次多運去一些,菜蔬就沒有辦法了,采石的工匠他們只有吃點咸菜下飯。我當時有一點體會就是莫高窟無論搞點什么,只要是需要勞動力的事情,離了當地群眾,我們就寸步難行。如果說研究所幾十年來在石窟保護上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首先有敦煌地方和群眾的一份貢獻。

第248~260窟這段加固,是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以后規模最大的工程,其主要的結構是方整石砌石柱,當地的泥瓦工還承擔不了這項工程,當地的石匠只會開石料,不懂得工程技術,后來是常所長通過任震英先生從張掖找來一批退休的青島石匠。1957年8月開始挖基礎,9月開始砌石塊,工程進行得很順利。

1957年當時社會上的政治氣候已經非常緊張,莫高窟的山溝里也不是世外桃源,30幾個人的單位,反右斗爭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我白天在工地負責施工,夜晚參加會議。10月份以后,我正式受到批判和斗爭,體力和精神上的壓力很大,但是對工程我不敢稍有馬虎,只想戴罪立功。到年底入冬之前,這項支頂工程的所有石柱全部砌完,工程暫告一段落(圖12)。1958年春繼續施工,完成了柱子之間的隔斷墻。因為墻并不承重,下層用土坯墻砌筑,上層用板條抹灰墻。砌墻之后又完成木結構的外走廊。

在工程順利進行時,一時石料供應不上,經所里和七里鎮石油運輸公司聯系,他們支援幾輛大卡車去安西塔兒泉拉運石料,當時正在接受批判的段文杰、史葦湘、畢可和我都隨車搬運石料,當然也有其他干部參加這一重體力勞動。在施工期間我和段文杰、史葦湘、畢可甚至李其瓊也在施工現場搬運石料,一條一米長的料石約重四五百斤,對我來說也是嚴峻的考驗,不過一咬牙也挺過來了,這是題外話。

施工期間常書鴻所長夫婦去日本訪問,當他一回到所里,馬上就到工地察看,因為這是所里第一處加固工程,他一直非常關切。這一段工程完工之后的若干年中,研究所的干部們都非常愛護這一段木結構走廊,冬天每當下雪之后,干部們就扛上鐵锨、掃把很快把雪清理掉,保持走廊木地板的干燥。愛護加固工程,實際是體現了大家對石窟文物的愛護。

50年代的石窟保護工作,可以說是百廢待興,我們在缺少文物保護經驗和知識的情況下,努力進行外部的維修工作,如除沙、修走廊棧道、安裝窟門等,盡量做到減少自然破壞。同時引導組織好群眾的參觀,減少人為破壞。而將根本性的保護修繕,留待時機成熟的之后再說。

我上面回憶的只是比較大的顯著的項目,一些零星的修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可能永遠也是這樣。總的說來,50年代石窟保護主要是調查研究和探索試驗的階段,當時我們還是國家文物局的直屬單位,我們進行的主要工作都是在文物局的領導下進行的。

1954年8月常書鴻從北京帶回一封文化部給敦煌研究所全體同志的公開信,信中對我所的中心任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保護、研究和發揚。現在事隔50年,目前敦煌研究院仍然按照上述方針進行工作,只是它的深度和廣度大大不同而矣。信中深刻地論述了研究和臨摹的關系,同時嚴肅地指出“保護工作,首先應明確認識,保護敦煌石窟藝術不使其受到任何損壞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與此同時,“敦煌莫高窟考察報告”對莫高窟的維修加固也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劃,保護工作進入有章可循的階段。

三 60年代大力進行石窟保護

50年代后期,經過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之后,1961年敦煌文物研究所為進一步開展石窟保護,曾經陸續上報了幾個工作報告:第一是關于進行鳴沙山防風治沙的規劃;第二是清理石窟中所存清代末期丑惡塑像的報告;第三是進行石窟加固工程的報告。

1962年8月,文化部以徐平羽副部長為首的莫高窟考察團來敦煌考察,成員都是一些知名的專家,其中有王朝聞(美術理論家)、劉開渠(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雕塑家)、宿白(北京大學教授、考古學家)、陳明達(建筑研究院研究員、建筑史家)、李鳴崗(沙漠研究所研究員、治沙專家)、趙松喬(教授、地理學家)、余曉堯(文物出版社總編)、李槐之(省文化局局長)以及文物局派去波蘭學習文物保護的留學生胡繼高(大概是剛剛回國,行色匆匆,還是一身西服,當時看來非常顯眼)。好像還有上海電影制片廠的編導等十余人。在莫高窟考察期間基本同意清除丑惡塑像60多身,開始還把這些塑像暫存在北區的洞窟中,到文化大革命中才徹底消毀了,這是后話。

1.關于治理流沙的問題

專家在考察了鳴沙山之后,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李鳴岡、趙松喬二位專家對莫高窟的治沙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各自有所依據的理論,在會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李先生認為:為了防止流沙對石窟的危害,可以在莫高窟與鳴沙山之間近1000米的平戈壁上建立防沙障,在鳴沙山下的小沙丘之間設立草方格沙障阻擋流沙,否則長期的流沙可能把莫高窟淹沒。趙教授則認為:在戈壁上設立各種人工障礙,風速降低后沙塵反而就沉降下來,年復一年戈壁上將形成新的沙丘,說得嚴重一點鳴沙山將近一步迫近莫高窟,到那時就更為嚴重了;現在莫高窟上的戈壁,是一種天然平臺,是有利的自然地形,不在戈壁上設置沙障,在地理學上叫“不堆積”理論;至于現在流到石窟前面的沙,我估計數量有限,經常清理花費有限,洞窟也不會被埋掉。徐副部長說一時定不下來,就繼續觀察,首先加固洞窟。石窟加固了,也就減少了風沙的危害。后來大概在1982年趙教授已是近80高齡的人,重訪莫高窟時把我找到,問我石窟有沒有被流沙埋掉,我告訴他說洞窟保護的很好,沒有被沙埋掉,他很高興,證明他原來的理論是正確的。

2.關于石窟全面加固工程的決策

專家在考察石窟的保護情況之后,認為石窟崖壁的裂隙嚴重威脅著石窟的安全,雖不一定會馬上坍塌,但如果有個萬一,將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應該立即把石窟加固提到日程上來考慮。徐副部長當即給甘肅省委汪鋒書記掛電話,要求省委派工程師來莫高窟勘察石窟的安全情況,并商談加固問題。幾天之后省上請來了鐵道部西北勘測設計院地質處張總工程師及橋隧處謝英工程師。兩位工程師都是富有經驗的工程技術專家,除了在石窟內外仔細勘測病害之外,為了摸清石窟的地質病害和崖壁上部的懸崖危石,張總不顧年高和危險,親自從第1窟上部崖邊邊沿一直向南走了好幾百米,看到一些在下面看不見的懸崖危石等地質病害,張總不怕艱險,我當然也就只得緊緊跟上,既可互相照顧,又可以向張總學習,但是下臨深淵,也得小心翼翼。

經過幾天的考察,兩位工程師在會上匯報他們的看法,認為石窟應該加固,徐副部長在會議上說,三年自然災害剛過,國家還處于困難時期,可能一時拿不出很多錢來,但是我想選擇兩三處重點工程,造個15萬的預算,上報國務院大概可以批準。

徐平羽副部長對石窟加固的決策,很快就推動了石窟加固工作的進程,他回到北京以后,隨即將莫高窟加固問題上報國務院,得到陳毅副總理的關注和周恩來總理的批準,此后徐副部長與鐵道部呂正操部長聯系,得到呂部長的全力支持,命令鐵道部西北勘測設計院承擔勘測設計任務。同年11月,設計院100多人的勘測隊伍進入莫高窟。在寒冷的季節開展地質調查、地質鉆探、地形和洞窟測繪等浩繁的前期工程,為石窟全面加固工程拉開了序幕。

附帶說一下,在地質鉆探過程中,當在第332窟前鉆孔時,發現距地表20余米有地下水,我當即向常書鴻所長作了匯報,大家都非常興奮和高興,覺得將來可以打井吃到好水了,可惜后來經過分析和化驗,鉆孔里的水和莫高窟的地表水基本一樣,水量也不大。不過到20世紀70年代,在現在保衛處的南面打了一口約30多米的淺井,基本用上了較為清潔的井水,不再直接從大泉河里打水飲用了。大泉河水在夏天的洪水季節及洪水過后還有一段時間里,全部是渾濁的泥漿水,不能直接飲用,往往在打上來后要經過長時間的沉淀。有了井水后,盡管水質仍然不好,但生活上多少有了一些改進。在莫高窟的飲水問題上,幾十年來國家文物局一直很關心,多次提供經費幫助解決這里的用水飲水困難,這方面我是深有體會的。

3.石窟加固工程方案的確定

1963年第一、二季度,鐵道部蘭州第一設計院橋隧處和地質處,加緊進行莫高窟第一期加固工程的初步設計(第一、二期加固工程,經商定為兩階段設計,即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初步設計經論證和批準之后再進行施工設計,這樣可以保證文物與保護之間的協調和工程本身的設計質量)。四月份甘肅省文化局在蘭州召開第一期加固工程初步設計論證會,常書鴻所長及文物局派來的余鳴謙工程師出席會議,我事前為會議畫了一張第六工點的透視圖(效果圖),會后知道會議同意加固工程的大原則:即用支頂結構支撐危巖,用重力檔墻防止巖體坍塌,刷除突出懸崖危石。在此期間國家文物局在北京也在多方征求意見,特別是征求了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的意見,梁先生曾以《關于敦煌維護工程方案的意見》一信答復了文物局,原信全文抄錄如下:

關于敦煌維護工程方案的意見

一、同意方案從外面砌墻加固的總原則

推測從符秦到元朝約一千年間,數以百計的洞窟陸續開鑿。一面新窟陸續出現,一面舊窟陸續殘破坍塌。可以想象,在敦煌的整個歷史過程中,恐怕沒有過全部完整修潔的日子。即使有,也只能維持極短的幾年。因此,“破破爛爛”就是千年來敦煌的正常外貌——少數完整的窟廊或殿閣,其余就是滿崖殘破的窟窿眼。這就是敦煌給人的基本印象。今天我以砌墻為主,基本上保持這一面貌,我們也只能做到這樣。所以我同意這一總原則。

二、需要注意上部的維護

崖壁是從上面邊緣逐漸風化崩塌的。方案主要從崖腳上加固,似應相應地,或者更重要的是防止從上面崩塌的問題。

三、注意新砌的墻基下陷的問題

新墻和崖壁不是一個整體。墻砌好后可能沉降,方案中有沉降縫,是已注意到這一點了。但望在基礎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特別注意這一點。

四、新墻上不要加任何雕飾

新墻最好完全樸素無飾。要注意的是洞窟的比例,各段墻上上下左右凹凸的比例、陰影、墻的顏色等等的藝術效果。絕不可喧賓奪主。

我沒有到過敦煌,對于這樣的工程結構更是外行,只覺得敦煌的一切主要都在洞內,除了少數窟廊外,外部只是留下大自然破壞的痕跡。我們的目的在保護洞內的東西——從外面加固去保護它,因此這一目的必須明確。

此外為了保護絕大多數洞窟,如工程上有不可克服的矛盾時,我想破壞少數次要的洞窟也是可以的。當然,若能“先破后立”例如先揭下壁畫,移開塑像將洞拆改、加固,再將壁畫貼回洞內壁上,恢復原狀,那就更好了。

幾點不成熟意見,僅提供參考。

梁思成1963年8月9日

梁先生的信,我和同事肖默當時都沒有看到,憑著我們對文物保護和石窟建筑藝術的理解,在每一工點的設計進行論證時都提出對石窟有利的修改意見,例如要根據石窟本身的大小來設計擋墻上的開口,使加固工程的外觀不要過于整齊,結合原來石窟崖體的變化,新砌擋墻也要使其高低起伏。對于幾座唐宋木結構窟檐要保持它懸挑凌飛的姿態,把擋墻適當的收縮一點。但鐵道設計院是一個大單位,我和肖默經過多次爭辯也說不服人家,只好聽之任之了。待工程完工過了20多年后,我又遇見當時的工程項目負責人,談起當時的情況,他反省說:我們當時太年輕,不懂得藝術更不懂得文物,事已至此,反正石窟不會垮就行了。

在加固工程進行時,國家文物局提出:這一工程要成為可逆的,到必要時可以部分拆除或全部拆除。所以擋墻用漿砌片石,其它多采用預制混凝土過梁和其他構件,在設計和施工中嚴格遵照辦理。事后證明,由于施工質量較好,漿砌片石粘接得異常牢固,要拆除一部分是相當困難的。

4.關于加固工程的施工

1963年鐵道部西北鐵路工程局接受莫高窟加固工程的施工任務,鐵道部在下達任務時,要求鐵路局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組織一個優秀的施工隊伍。同年5月哈密工程處組織了120人左右的綜合施工隊,安排有隊長、政委、工程師、施工員等的施工隊伍進駐莫高窟施工現場。

為了接待這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臨時在上寺的東面修了20間土坯房,上寺的南面原有的臨時工住房作廚房和庫房,中寺的正殿作他們的隊部辦公兼住房。還在上寺東南老榆樹林中搭了許多帳篷,供他們有家屬的人居住。莫高窟長期以來就只有我們單位幾十人居住,突然增加上百號的人,一下感到熱鬧起來了。

為了配合工程隊的施工,省文化廳成立工程辦公室,省文化廳辦公室主任王毅任加固工程辦公室主任,并調來蘇發春任會計,我任甲方代表,國家文物局調文物研究所的余鳴謙任監理工程師(余不在敦煌期間由我代理這一工作)。

根據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的協議,施工單位除開采片石之外,其余工程材料都由建設單位供應。加固工程所需工程材料種類不多,但數量較大,很多材料都要從蘭州調撥和運輸。所以由蘭州調撥和運輸材料的事由省文化廳文物處負責,文物處當時大概只有三四個人,吳怡如處長和彭嵐峰兩位同志可以說是全力以赴。而在莫高窟現場,人少事多,我當時也沒有調離保護組,既要管工程,還要兼顧保護組的工作。工程隊是休大禮拜(兩星期休息一天),我們也得跟著上班。三年多的加固工程期間,莫高窟就是兩三個人跟著施工隊忙碌。

施工期間,為了開采片石購進了成噸的炸藥和上萬的雷管,炸藥交給工程隊保存在山溝里,由他們看管,按規定炸藥和雷管不能在一起存放,我和蘇發春把雷管放在一個安全地點,當取雷管時,總是趁中午大家開飯的時候我們才單獨活動,以免被人發現。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為了安全,我們把剩余的炸藥、雷管、導火索全部處理給有關單位。

1963年6月,第一期加固工程第六工點首先開工,這個工點比較小,下層共7個洞窟(從110~116窟)多是小型洞窟,上層8個洞窟(從180~187窟)。這些石窟前面不牽涉考古問題,可以作為試點工程,摸索一點石窟加固的規律。清除掉窟前的流沙和基礎風化的巖體之后,在準備砌筑擋墻基礎之前,我作為工程監理在驗收隱敝工程的過程中,發現作為基礎的巖體有一條縱向裂隙,貫穿整個工點。由于問題嚴重,當即停工并和設計單位取得聯系,經后來進一步從正面挖探,發現加固工程的基礎正坐落在一塊已經斷裂的錯落巖體上。經設計院的進一步調查,采取加固措施穩定了這個錯落體。后來在第四工點第五段又發現相似的地質問題,都得到及時處理。

在這一工點取得的幾點經驗:

第一,在擋墻即將砌到上層洞窟走道時用預制混凝土塊挑出三層,從下面看到三條平行的線條,與自然的石窟形象相比較顯得極不協調,后來用沙漿抹成斜面了事。

第二,擋墻砌成之后,工程正面看見一大片漿砌片石,給人的感覺象是水利工程或是鐵路的護坡,設計上沒有如何處理的說明,現場大家都想不出如何處理,按鐵路上的辦法是用沙漿勾縫。當時如果按片石勾縫來處理,莫高窟就成了大片的鐵路護坡,我不知道窟前外觀將會給人什么感覺。后來工人們想出了解決辦法:在片石墻面上抹粘土沙漿,再撒上沙礫石,就很象酒泉系礫石層表面的質感,既簡單經濟,而且效果又好,一下就把問題解決了。以后所有的工點的表面處理都照此辦理。

第三,這個工點擋墻上面有大片成負坡的危石,根據設計要按照1:0.3刷成正坡,石窟上部陡坡凌空的感覺將不復存在,那時莫高窟的外觀將大大改觀,后來經多次商談,改為只刷除風化層,大致成1:0.1的正坡,經過實踐效果不錯,以后各工點也照此辦理。在這一次實驗工點上,摸索取得了可貴的經驗。

關于第七號工點的施工要作一點補充記述,此工點在第六工點的南面,該工點下層有第121窟,上層是第171、172窟,其上崖面是突出呈負坡的巖體,虛懸的狀況相當嚴重,負坡巖體的上面又是第159窟,不可能用刷方的辦法來解決,經鉆探此處地表以下很深才是基巖,加固的擋墻基礎只能坐落在可壓性的松散礫石堆積層上。當工程砌成之后,必需緊密接觸上面的懸崖,才能起到支頂的作用。但因為下面的地質條件,擋墻可能下沉,為了保證達到加固的目的,采取了特殊的施工方法:在1963年秋天,將砌筑在可壓性松散礫石堆積層的擋墻砌到離支頂部位還差1米以下時暫時停工,等它自然下沉,一年以后到1964年的秋天再砌筑封頂。由于采取了這項措施,基本上可保擋墻和支頂面緊密接觸。到現在這個工點已經竣工40年了,建議現在的保護研究所,安排技術力量作一次檢查,看現在擋墻的頂面是否與上面巖體之間產生了空隙,如果發現空隙,就說明擋墻有一定下沉,應該再采取點補救措施,用壓力灌漿的辦法把空隙填滿,保證該處的支頂仍然起作用。

關于第一期加固工程的成果,我在1994年《敦煌研究》第二期發表了《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顧》一文,作過簡短的報導,不再贅述。

上世紀60年代完成的第一、二、三期加固工程,工程質量是肯定的,如果單純從工程角度考慮它對石窟保護的作用,完全是可以信賴的。近些年來由于對文物保護理念的轉變,我開始重新考慮對加固工程的認識。

作為石窟寺文物,它存在的環境與周圍的大氣、地質、水文是密切關聯的,它能夠在這個環境中保存上千年,說明它們之間是基本協調的,它們之間的矛盾也是緩慢發生和發展的。而上述加固工程的完成,下層石窟外面覆蓋了3米左右的片石墻,中層石窟外也有2米左右的擋墻。原來石窟甬道外,又增加了很深的甬道。這些條件的改變,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石窟原有的日照、通風和水文等方面的因素,從而使石窟內部的溫度、相對濕度、氣壓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變,這些改變對石窟的保護產生有利的因素抑或是不利因素,這些我不得而知。當初在加固工程開始之前,從沒有什么人對此表示過懷疑,這可能是受當時社會上對文物保護認識水平的制約。但愿我現在不是杞人憂天,如果我上面說的問題的確存在,希望我們現在的文物保護科學工作者能加以考慮。

在1966年春夏之季,造成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已經拉開了序幕,敦煌文物研究所雖然地處戈壁深處,只有不足50人的單位,但已經是風起云涌,氣氛日益緊張。但是,從1962年開始的石窟加固工程,經過1962年的前期實驗加固,到1963年正式開工,直到1966年7月,莫高窟第一、二、三期加固工程順利竣工。工程竣工后,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我們對施工單位三年的辛勤勞動無動于衷,沒有任何表示,工程隊撤離莫高窟回哈密的那天,只有我一人到場為他們送別。現在回想起來仍然令人感到心寒。

1969年我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開除公職,遣返原籍交貧下中農監督勞動。近四年之后的1972年經落實政策,我有幸又回到莫高窟,當時文革還沒有結束,關于在文革前期就已結束的石窟加固工程總結和驗收的事,單位和上級都沒有人提說,我當時的處境更不便提說此事。1978年經歷了十年動亂的文革結束了,常書鴻所長恢復職務,他是加固工程的主要負責人,但他從來也沒有再提說過驗收工程的事。1979年5、6月間,國家文物局文物處的陳滋德老處長來莫高窟,他在看了洞窟之后說,加固工程搞得真值,60年代不搞,將來也得搞。當然這是當時的觀點,他是文物局的部門領導,正是我們的頂頭上司,而他也沒有提說工程驗收的事。莫高窟三年大規模的加固工程就這樣不了了之。

5.第130窟的壁畫加固

1962年,文化部徐平羽副部長來莫高窟視察期間,除了匯報上面所談的幾件事情之外,還提到第130窟東壁、北壁、西壁都存在大面積壁畫空鼓,有可能大范圍剝落的情況,專家要求我們進行粘貼試驗。第130窟巨大壁畫的泥層很厚,長期的空鼓,使得壁畫已經變形,要粘貼回去相當困難。先在東壁南側進行了試驗,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打算全面鉚固。

1965年,在第130窟搭設滿堂腳手架(圖13)。當時搭架的材料,全靠竇占彪同志帶領幾個工人,利用現有的一些短料,東拼西湊從下搭到大佛窟的頂部,使我們可以安全地行走在大佛的左右肩頭之間。此窟的四壁及頂部一共打了100多個鉚孔,每個鉚孔中安裝一根30多厘米長的短鉚桿,鉚桿頭上安裝十字鐵夾板,并用螺栓固定。夾板長約25厘米,鉚孔地位均選在壁畫底色的部分,避免有圖案或人物的位置。在安裝夾板之后,夾板表面涂上夾板遮擋住的相同顏色,這種偽裝在遠處可以魚目混珠,基本上看不清夾板的形象。后來在文革中倉促拆除腳手架時,可能失于仔細檢查,有一些夾板沒有偽裝,讓鐵夾板暴露在外不太好看。

60年代用鉚固的方法加固壁畫,在將近四十年中保證了此窟壁畫的安全。根據現在保護壁畫的技術,有可能把鉚桿及夾板拆除,利用鉚孔位置灌漿,重新加固壁畫。當初這種加固方法可以說是一種可逆的過渡性的加固。

第130窟除了上述鉚固壁畫之外,還有幾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竇占彪同志在搭架過程中,在南壁一個小孔洞中發現了一卷唐代絲綢制作的畫幡,上有開元年號;二是當架子搭到窟頂時,看到窟頂的五龍藻井壁畫,脫落大約有一個平方米(圖14),大家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經與常所長、李承仙及美術組的同志們商量,決定把藻井脫落的部分修補起來。因為藻井井心四角各有一條金龍,形式相近,其中東南角上的一條有部分損壞,參照其他的金龍形象完全可以修復完整。后來這一工作基本上由李復同志負責完成。

此外大佛的北側有大范圍空鼓脫落壁畫,脫落部分的巖石完全裸露在外,脫落部分主要是佛的頭光,完全用圖案組成,這次也一并加以修復。美術組的同志晚上都來加班,另外還從敦煌縣請來一位民間畫師——張師傅來幫忙。完整的頭光襯托著大佛碩大的頭部,使大佛更加突出。這些修補的地方,如果在近處當然可以看出修補的痕跡,但是在石窟的下面距離畫面遠一些,修補的壁畫和原有的壁畫就渾然一體了(圖15),當然這種修補應該在一定條件下,有領導有組織地進行。第130窟大佛兩個肩頭之間,在佛的頸后有通道,可以很方便的通行,通道后壁沒有畫,是空白的泥壁,常書鴻所長在這塊泥壁上題了字,內容大概是紀念莫高窟建窟1600年。

6.壁畫和塑像的加固維修

(1)壁畫維修加固。60年代在全力進行石窟加固工程之外,對壁畫和塑像的加固維修也同時大力進行。1962年8月胡紀高同志剛剛從波蘭留學歸來,行色匆匆地就隨徐平羽副部長來莫高窟考察壁畫保護情況。第二年(1963年)他受文物局的派遣,到莫高窟開展壁畫修復工作。所里安排李云鶴作他的助手。初期胡繼高同志曾進行了各時代壁畫地仗材料及配合比例的詳細分析,其后又開展了第161窟整窟起甲的修繕,我記得他使用的材料是聚乙烯醇和聚醋酸乙烯混合的粘合劑,在當時可能是較先進的材料。

在此期間他曾在第130窟甬道南壁的都督夫人供養像上做過小范圍的修復試驗。都督夫人供養像的畫幅面積很大,是一組女供養人群像。可惜這幅畫曾被晚唐和西夏涂抹重繪。后來不知被何人何時剝出來的,畫面劃傷毀壞嚴重。50年代初,段文杰先生曾作過仔細研究。并按照原大尺寸作了復原性臨摹,效果很好,非常壯觀動人。當時原壁畫已經非常殘破,胡繼高曾在這幅畫的局部(大概是肩部)做過修復試驗,他把一些破損的地方用材料補平,待稍干后,涂上與破損處周圍相同的顏色,但不是平涂,而是畫成平行的粗線條,使其與原畫有所區別,遠看又渾然一體。當時所里的領導為了慎重對待文物,沒有同意胡紀高進行此幅壁畫的修復,現在此幅壁畫已經更為破損了,幾乎面目全非。像這種嚴重破損的壁畫,不及時修復,隨著時間的推移,畫面將發生根本性的損壞,那時這種嚴重破損的壁畫也就無可挽回地損壞完了。如果當初請胡紀高把“都督夫人供養像”修復完整,今天這幅畫當不致殘破到如此程度,真是有點可惜。胡繼高先生工作認真負責,謙虛謹慎,除了自己工作之外,還幫助我們培養人才,為我們后來開展壁畫的修繕保護起到了帶頭作用,真是功德無量。

(2)塑像的維修加固。據我所知四五十年代,曾發生過塑像倒塌毀壞的事故,當時對此束手無策,特別是一些大型塑像如第55窟一身菩薩周身開裂,并摔得粉碎,可能自行解體。第196窟北面一身天王塑像,高約3米,因為在須彌壇上,后背沒有聯結固定的地方,大像明顯向前傾斜。第427窟前室南面一身力士和主室兩身菩薩都發生傾斜,只得用木椽臨時支撐,防止突然倒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這種臨時支撐一撐就是多少年。1964年北京文物保護研究所(現為中國文物研究所)祁英濤工程師建議,可以大膽地試驗,我和竇占彪同志經過多次商討,終于完美地完成了第427窟三身大像的修繕。李云鶴同志又先后修繕了第55窟和第196窟的塑像。修繕完成后,當時對這些修繕保護方法和措施都沒有很好地進行技術總結。就敦煌石窟來說,現存大量的塑像,將來也可能產生新的問題,60年代修繕塑像的經驗還是大有用處的。

眾所周知的原因,文革期間石窟保護雖然沒有完全停止,但是基本上處于看守狀態,我的回憶就到此為止了。從40年代到60年代的20多年間所進行的石窟保護,歸結起來就是除沙治沙、石窟加固、并開始了壁畫和塑像的修繕保護。我認為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工作,為進一步的保護打下了基礎。我作為一個石窟保護工作者,只是參與其事,上有文物主管部門的領導,中有所里常書鴻所長的直接領導,下有當時保護組全體同志的長期合作,在艱難中追求,總算沒有辜負人民的囑托。我這篇工作回憶錄只是當時工作的梗概,事隔多年遺漏和錯誤在所難免,但愿其他同志補充和糾正。當然有的先生把過去的保護工作稱之為“隨意性”我不敢茍同。好在是非功過自有后人評說。

附錄:關于石窟保護的組織機構

1944年到1949年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因為人員不多,機構設置比較簡單,業務上就一個考古組,行政上一個總務組,石窟的日常管理和修繕由總務組管理。(1949年以后)1952年7月4日,研究所調整組織機構,成立研究部,下設美術組及考古組,負責石窟日常的管理、清潔、除沙、修繕,接待參觀、導游和陳列館的布置管理諸多任務。人員有孫儒僩、王去非、霍熙亮及竇占彪四人。后來發現考古組的名稱與它實際擔負的工作任務并不符合,到1952年冬天改為(石窟)保管組,常書鴻所長兼任組長。1954年8月11日增加了李貞伯及萬庚育二位,李貞伯專責攝影工作,隨即又從辦公室調來祁鐸作李貞伯的助手,1956年增加李云鶴,何靜珍二人,同時萬庚育則調美術組,保管組還是人力單薄,只有苦苦支撐。

1964年保管組改為保管部,下設保護組及管理組,保護組負責石窟維修加固、塑像壁畫保護維修和除沙清潔等。管理組負責接待參觀及石窟零散文物的搜集保管。辦公室主任王佩忠兼任保管部主任,保護組主要有孫儒僩、肖默、李云鶴、馮仲年、李永寧、竇占彪、馬競馳、蘇永年等人,管理組有孫修身、蔣毅明二人。1964年前后的四五年間,正值進行大規模石窟加固工程,人少事多,真是忙得不可開交。文化大革命以后又合并成保護組,由孫修身負責。

1980年(也可能是1981年)保護組改為保護研究室,由我負責,這一名稱的改變實質上是工作性質的擴大與提高。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為敦煌研究院,1986年敦煌研究院正式掛牌,保護研究室升格為石窟保護研究所,此后人員和設備進一步得到充實和完善,石窟保護的實踐與研究開始了它新的歷程。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曾請李云鶴同志看過,他曾提出一些補充意見,謹在此表示謝意。

(責任編輯 齊雙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欧美成人A视频|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97| 国产三级成人|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欧美国产中文|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久久综合成人| 91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综合天天色|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欧美色图久久|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夜夜操国产|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91成人精品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动漫|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在线五月婷婷|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亚洲区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欧美第二区|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