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王國維對敦煌寫本的早期研究

2006-01-01 00:00:00柴劍虹
敦煌研究 2006年6期

內容摘要:本文論述了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敦煌學開創期對敦煌藏經洞所出寫本的研究,肯定了其研究具有“先行,意義。尤其是王氏對敦煌寫本中一些重要文學作品的早期整理、介紹、研究,不僅促進了相關資料的陸續刊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敦煌文學”研究的基礎。王氏在治學方法上樹立了正確處理新材料、新方法、新問題三者關系和在研究中繼承和發展了“二重證據法”;王氏是早期敦煌學研究中處理中、西學關系的楷模,各國的相關機構應為推進學術、文化大交融早日刊布相關資料。

關鍵詞:王國維;敦煌遺書;敦煌學;“二重證據證”;治學方法

中國分類號:G25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6)06-0130-06

作為20世紀初中國最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雖在政治上持保守態度,而在學術上卻頗為開放。他一方面身體力行,堅守乾嘉樸學傳統,另一方面又肯定道咸之際開始形成的新學潮流;他非但一貫致力于傳統漢籍及中原出土的鐘鼎銘文、碑刻、石經、甲骨的考釋,也十分關注邊疆史地及西域出土的簡牘文書的考訂;他不僅樂于接觸并引進、吸收西方的哲學、美學思想,而且與東鄰日本學者有密切的切磋交往。這就形成了他鮮明的治學特色。恰如陳寅恪先生1934年在《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中所歸納的:

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凡屬于文藝批評及小說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在這段話中,陳寅恪先生沒有提及王氏的敦煌學專論,但他于1930年所作《陳垣敦煌劫余錄序》中云:“吾國學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學著作之林者,僅三數人而已。”我認為,這“三數人”,是應該包括王國維在內的。王國維在敦煌學開創期對敦煌藏經洞所出寫本的研究,可以作為他治學方法的典型例證。

(一)

我們考察20世紀敦煌學開創、形成的歷史,當然不能忘記羅振玉、王國維二位大師的篳路藍縷之功。同時,亦應注意到日本學者在調查、提供、交流敦煌資料方面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眾所周知,斯坦因、伯希和劫走大批藏經洞卷子的消息在學界傳開后,最積極赴歐洲查閱、抄錄敦煌寫卷的,就是日本學者。早在1909年11月28~29日京都帝國大學史學會的第二屆年會上,就展出了內藤虎次郎、狩野直喜從羅振玉處得到的敦煌寫本照片;第二年8月,帝國大學派內藤、狩野等五人赴北京調查敦煌寫本;1912年,又專派狩野博士赴巴黎、倫敦查閱敦煌寫本;1916年秋,矢吹慶輝赴英、俄調查敦煌文獻。日本學者的這些早期查訪活動,都和羅振玉、王國維等中國學者聲氣相通。如1912年9月26日,當時寓居日本的王國維知道狩野赴歐,就寫了66句的七古長詩相贈,詩中即有“商量舊學加邃密,傾倒新知無窮已”、“石室紬書自能事,縞帶論交亦故情”的句子,道出了他們之間在學術切磋中結成的友誼和對敦煌遺書的共同關注。我們在后面將會看到,王國維為敦煌文獻所撰寫的跋,一大半都是狩野直喜博士提供的原卷錄文。

王國維對敦煌文獻的整理研究,始于1909年協助羅振玉校理刊印《敦煌石室遺書》及翻譯斯坦因的《中亞細亞探險記》。1911年羅、王二氏赴日寓居后,敦煌文獻逐漸成為王氏治學的重要對象。據我查閱,算上1909年的譯文,到1920年為止,王國維發表的敦煌寫卷專論文章有30篇(則),現試按撰寫時間羅列如下:

(1)翻譯斯坦因《中亞細亞探險記》(1909年冬)

(2)唐寫本《太公家教》跋(1911年6月,據羅氏藏本)

(3)唐寫本《春秋后語》背記跋(1913年6月,據羅氏藏本)

(4)唐寫本《兔園冊府》殘卷跋(1913年秋,據羅氏藏本)

(5)《流沙墜簡》序(1914年春)

(6)《流沙墜簡》后序(1914年4月)

(7)敦煌所出漢簡跋14則(1914年)

(8)流沙墜簡考釋補正及自序(1916年)

(9)書巴黎國民圖書館所藏唐寫本《切韻》后(1917年)

(10)書吳縣蔣氏藏唐寫本《唐韻》后(1917年)

(11)書《論語》鄭氏注殘卷后(1917年,據伯希和藏本及大谷搜集品)

(12)唐寫本《唐韻》殘卷??庇涀孕?1918年6月)

(13)唐寫本殘職官書跋(1919年,據狩野直喜博士錄本)

(14)唐寫本《食療本草》殘卷跋(1919年,據狩野錄本)

(15)唐寫本《靈棋經》殘卷跋(1919年,據狩野錄本)

(16)唐寫本失名殘書跋(1919年,據狩野錄本)

(17)唐寫本《大云經疏》跋(1919年,據狩野錄本)

(18)唐寫本《老子化胡經》殘卷跋(1919年,據伯希和藏本)

(19)唐寫本韋莊《秦婦吟》殘卷跋(1919年,據狩野錄本,后據法藏本又跋)

(20)唐寫本《云謠集雜曲子》跋(1919年,據狩野錄本)

(21)唐寫本殘小說跋(1919年,據狩野錄本)

(22)唐寫本敦煌縣戶籍跋(1919年,據狩野錄本)

(23)宋初寫本敦煌戶籍跋(1919年,似亦據狩野錄本)

(24)唐寫本《字寶》殘卷跋(1919年)

(25)唐寫本新鄉眾百姓謝司徒麥恩牒跋(1919年)

(26)唐寫本《季布歌》《孝子董永傳》殘卷跋(1919年)

(27)唐寫本回文詩跋(1919年)

(28)于闐公主供養地藏菩薩畫像跋(1919年)

(29)曹夫人繪觀音菩薩像跋(1919年)

(30)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1920年)

以上統計,不包括這一時期王氏所撰與敦煌學研究有密切關系的《摩尼教流行中國考》、《西胡考》、《井渠考》、《題敦煌所出唐人雜書六絕句》及為新疆所出一些簡牘、文書所作的跋文等。還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列文章,只有少數在文末有作者自署寫作日期,所以只能根據其他資料(如書信、年譜等)來進行編年,難免會有疏漏,謹望識者補正。有部分跋文,王氏明確寫明錄文來源,并以狩野氏提供的英藏寫卷居多,但是這些材料何時獲得,亦無記載,1916年2月4日,王國維離京都赴神戶乘船回國,狩野氏前往送行,我推測此時或此后以敦煌資料相送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大部分跋文都在1919年寫就。當然,我也注意到,狩野氏于1915年在《藝文》上發表了《唐抄本尚書譯文考》及“正誤”,1916年又在同一雜志上發表了《中國俗文學史研究資料》(1、2),肯定會對王氏撰寫跋文有影響。

(二)

前列第(2)至(29)目,均是序、跋類文章,帶有我國學者早期敦煌學研究的顯著特征;第(30)目則實際上是前面一些跋文的歸納和擴展,可算作是敦煌學過渡期的一篇論文,既表明了研究的逐步深入,也體現了王國維的治學途徑。限于篇幅,下面即以王氏對敦煌所出的文學寫本的研究為例來略作說明。

由于藏經洞寫本大量流散海外,早期敦煌學研究最緊迫的首要任務是抄錄并刊布海外藏卷,搜集國內遺珍并加以編目,與此同時,開展個例的分析研究。因此,對于有深厚國學功底的中國學者與較好漢文化修養的日本學者來講,最簡捷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整理、刊布錄文的基礎上撰寫言簡意賅的序、跋(或“書后”)。在前列第(2)至(29)目中,王國維針對“純文學”意義上的敦煌寫本所撰寫的跋文僅6篇(則),一篇寫于1913年,其余均作于1919年。先分別略作介紹和說明。

第一篇:唐寫本《春秋后語》背記跋

此跋據羅振玉藏本(《鳴沙石室佚書》第二冊載)作于1913年。羅氏校跋卷子正面的《春秋后語》殘本,王氏跋卷背的《菩薩蠻》等三首唐詞,大概是事先作了分工。王氏據背記中有咸通時判官王文螭語,確定寫本年代。對于兩首失調名的作品,則據其句法斷為《望江南》(第二年,王氏在寫《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時糾正為《西江月》)。詞濫觴于盛唐,到宋代才蔚為大觀,因此晚唐詞作在研究詞的變化發展上有重要意義。王氏引述《樂府雜錄》、《教坊記》、《杜陽雜編》、《煬帝海山記》及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溫庭筠等人作品,不僅考證了《菩薩蠻》、《望江南》調的源流,而且得出了“可見沙州一隅,自大中內屬后,又頗接中原最新之文化也”的精辟結論。

第二篇:唐寫本韋莊《秦婦吟》殘卷跋

此跋原據狩野所抄英藏S.5476、S.5477號殘卷錄文而作,二卷均前后殘缺,無篇題及撰人姓名,而王氏據《北夢瑣言》記載的韋莊《秦婦吟》兩句詩,斷定正是韋莊久佚之長詩,可謂慧眼識寶。王氏在文末提及:“伯希和教授巴黎國民圖書館《敦煌書目》亦有《秦婦吟》,下署右補闕韋莊。彼本有前題,殆較此為完善歟?”當時王氏尚未看到法藏本,所以此跋寫得較簡略。同年10月6日,王氏即寫信給伯希和,希望獲得法藏《秦婦吟》及《切韻》寫卷照片。但伯氏久未回應,一直到1924年的2、3月間,王國維才接到伯氏手抄的兩個《秦婦吟》“足本”,一是法藏P.3381號天復五年張龜寫本,一是英藏S.0692號貞明五年安友盛寫本。王氏為此又寫一大段跋文,對韋莊創作此詩的生平背景作了考釋;同時,又據法、英所藏四個寫本略作???,將全詩正式發表于北大《國學季刊》一卷四號?!肚貗D吟》為唐代詩壇的重要佚作,其因敦煌藏經洞文獻的發現而重新面世,是中國文學史研究的一件大事,王氏對此是十分重視的。一方面,他反應迅捷、判斷準確;另一方面,又相當慎重,注意在求得資料比較“完善”的基礎上作??闭砗瓦M一步研究。我感到奇怪的是為什么伯希和過了整整四年之后才向王氏提供材料,而且還只是他自己的錄本,并不是王氏要求的原卷照片。如果伯氏能及時提供,恐怕王氏1920年發表的《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會更加豐富與精彩。最近,隨著俄藏敦煌文獻的陸續刊布,又有新的《秦婦吟》寫本殘卷發現(如Дx.6176號天福十一年寫本),我們在高興之余,也感嘆藏經洞發現已過了一百年,仍然還有寫卷未能刊布!

第三篇:唐寫本《云謠集雜曲子》跋

王氏作此跋時,已經知道敦煌遺書中的《云謠集雜曲子》共三十首,有若干曲調,但他當時只見到“狩野博士錄出者,《鳳歸云》二首、《天仙子》一首而已”。因此,他在將這三首曲詞與其他唐人之作進行比較分析后,從兩首《鳳歸云》詞的“句法與用韻,各自不同”,得出“可見唐人詞律之寬”的結論;從《天仙子》詞的“特深峭隱秀”,驚嘆“堪與飛卿、端己抗行”。同時也發出感慨:“惜其余二十余篇不可見也!”大約在1924年1月間,王氏接到羅振玉寄來的法藏本(P.2838)《云謠集》十八首,又補寫跋語:“癸亥冬,羅叔言先生寄巴黎寫本至,存十八首,惟《傾杯樂》有目而佚其詞,三十首中但佚十二首耳。”故《觀堂集林》卷二十一以雙行小字綴于跋尾。

第四篇:唐寫本殘小說跋

此跋據狩野所錄S.2630卷殘文作,原卷缺題,王氏斷為記述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小說”,并首先說明狩野博士已有考證文字發表于《藝文》雜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王氏除引述《朝野僉載》、《梁溪漫志》的記載外,還引征了《崔府君祠錄》、《顯應觀碑記》的材料,考訂了唐太宗和崔子玉故事的源流。此類入冥故事在敦煌寫本中還有不少,可惜當時王國維未能看到。崔府君的故事在蒲州一帶流傳甚廣,山西省現存的碑刻中也保存了他的傳說。還應該指出,王氏將此殘文定名為小說是比較準確的,后來王重民先生將此類故事編入《敦煌變文集》,反倒不科學了。

第五篇:唐寫本《季布歌》《孝子董永傳》殘卷跋

此跋的《季布歌》應據狩野所錄S.5440殘卷而作,《孝子董永傳》則據S.2204卷錄文作。前卷殘文,羅振玉編入《敦煌零拾》印行;后卷,編人《佛曲三種》。王氏此跋甚短,最早編入《觀堂集林》別集,1959年中華書局重印《觀堂集林》,刪去一些文章,此跋亦被刪卻,故少為人知。跋全文如下:“二殘卷皆用七言敘故事?!都静几琛放c《史》、《漢》本傳合,《巴黎書目》亦有之?!抖纻鳌放c《御覽》四百十一所引劉向《孝子傳》合?!绷攘人氖嘧?,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十分遺憾的是,當時王氏雖提及巴黎也有《季布歌》藏本,卻不知道英國所藏S.5439與S.5441兩卷亦是同一作品,而且后者首尾完整,還有“太平興國三年戊寅歲四月十日記孔目學仕郎陰奴兒自手寫季布一卷”的尾題。三卷編號相連,卻未能抄錄較為完整的兩卷,這當然是狩野君的遺憾,也是王國維的遺憾,否則,當時對這一作品的整理與研究將會深入得多。

第六篇:唐寫本回文詩跋

此跋更短,只有十七字,故《王國維遺書》亦失收,《王國維文集》編入第一卷“文學散論”中,可惜未說明來源。跋云:“右回文詩,由中心至邊旁讀之,得五言八句?!蓖跏纤?,不知是否亦狩野錄文。王氏所云“回文詩”,其實是英藏S.5644卷由中心向外順時針方向讀的一首五言詩,繪成方型詩圖,右上方原題為“方角書一首”,左下角有“懷慶書”三字。對該寫本年代,中日學者尚有不同意見。敦煌寫卷中這類用特殊形式抄寫的詩歌還有若干,如系統整理研究其類型,對唐詩的傳播研究肯定會大有補益。

1920年,在上述跋文的基礎上,王國維在《東方雜志》第17卷第8號上發表《敦煌發見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一文,除依次介紹《秦婦吟》、《季布歌》、《董永傳》、《唐太宗入冥記》、《春秋后語》卷背唐人詞及《云謠集雜曲子》外,還以較多文字述及敦煌本《太公家教》,以說明“唐代不獨有俗體詩文,即所著書籍,亦有平淺易解者”。將著名的文人之作《秦婦吟》歸入“通俗詩”,又認為《太公家教》乃“唐時鄉學究之所作”,這都是從流傳的范圍、啟蒙教育的角度著眼來分析作品,確已脫離了“舊學”的窠臼。

1925年暑期,王國維應清華學生會之邀作公開演講,題目為《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新發見之學問》,在第三部分“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書卷軸”的末尾,列舉從“己酉冬日”(1909)到“戊午”(1918)羅振玉相繼刊行《敦煌石室遺書》、《石室秘寶》、《鳴沙石室逸書》、《鳴沙石室古籍叢殘》,特別說明“皆巴黎國民圖書館之物,而英倫所藏,則武進董授經(康)、日本狩野博士(直喜)、羽田博士(亨)、內藤博士(虎次郎),雖各抄錄景照若干種,然未有出版之日也?!笨梢姰敃r包括狩野所錄的英藏敦煌寫本仍未集中整理刊布,故王氏所作跋文等確具有“先行”的意義。尤其是王氏對敦煌寫本中一些重要文學作品的早期整理、介紹、研究,不僅促進了相關資料的陸續刊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敦煌文學”研究的基礎。

(三)

王國維對敦煌寫本的早期研究,在敦煌學的初創時期具有多方面的典型意義。其在治學方法上的啟示,張弓先生曾在《王國維與敦煌典籍研究》一文中作了以下四點很精要的概括:(1)堅持篤實的學風,實證的方法;(2)傳統考據方法與近代邏輯方法相結合;(3)微觀的考據與揭示歷史的宏觀事實相結合;(4)創始近代文史學的規范。我還想在此再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中外學界同仁。

首先,我認為王氏對敦煌寫本的早期研究,樹立了正確處理新材料、新方法、新問題三者關系及中、西學關系的楷模。王氏強調:“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見?!笔兰o末、20世紀初,由于殷墟甲骨文、西域簡牘、敦煌石室遺書、內閣大庫檔案的發現,造成了“新學問”的興起,尤其是敦煌藏經洞文獻的發現與流散,向世人展示了大量珍貴的新材料,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中外學者咸與研究,形成了“世界學術之新潮流”。由于西方學者對近代考古學、文書學及文化探源和比較文化方法的運用,即便是早期的敦煌學,對于中國學者來講,已含有不少“西學東漸”的因素;又鑒于藏經洞文獻多數雖然還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包括漢化佛典)中古寫卷,但畢竟有許多西域“異民族”的文字與材料,有許多文化交融的資料與信息,既不能以純粹的“國學”對待之,又要求有深厚的“舊學”功底。因此,正確吸收新方法,運用新材料,以研求新問題,就成為敦煌學發展的關鍵所在。王氏對敦煌卷子中的文學寫本,最為關注的就是那些在中國文學史研究中能提出新問題、新線索,得出創新性結論的內容,如《秦婦吟》、曲子詞、說唱類作品等。王氏特別著力于敦煌新材料與原有傳世典籍之間的關系(異同、互補、源流),從“微觀”入手而著眼于“宏觀”,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構建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全新視角、理論與框架??梢哉f,后來劉復、胡適、鄭振鐸、王重民等都特別致力于敦煌俗文學作品的整理與研究(如變文、講經文、歌謠、王梵志詩等),重視中國“俗文學史”的研究,都得益于王氏的開拓之功。

王國維對中、西學關系的認識,更體現了他在學術觀點上的開放性、兼容性與辯證性。1911年,他在《國學叢刊·序》的一開頭就宣稱“學無中西”,猛地一讀讓人不好接受。其實,他是為了強調:“世界學問,不出科學、史學、文學?!边@是根本上的一致,也是交流與融合的基礎,不能截然對立。所以,他在這篇序中斷言:“余謂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動。且居今日之世,講今日之學,未有西學不興,而中學能興者;亦未有中學不興,而西學能興者?!蓖跏蠈Χ鼗蛯懕镜脑缙谘芯浚匆烟隽酥?、西學的固有框框。正因如此,他為敦煌寫本所作的跋,無論從材料、方法、觀念上看,都已經不是傳統“國學”意義上的跋了。了解這一點,對我們進一步明確敦煌學的性質與發展方向都至關重要。21世紀是世界各種文化在保留各自特色與加強對話的基礎上大交流、大融匯的時代,那種此消彼長、我強你弱的觀點及企圖一以統之的做法肯定是不正確的。王國維在中西學關系上的睿智卓識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其次,關于運用“二重證據法”,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是王國維的創舉,這其實是不準確的。此誤會恐怕源自王氏在《古史新證》第一章“總論”中的幾句話。他說:

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

王氏在這些話的前面,還舉若干例子講了以“地下材料”補正“紙上材料”,是中國古代學者研究古史的方法之一。乾嘉時期,考據之學盛行,主要是在經學,“地下材料”希少也不被重視,所以陳寅恪先生感嘆“有清一代經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有大量的“地下”文物被發現,尤其是莫高窟藏經洞寫卷的面世,促使研究者用新資料去考訂補正“舊籍”。所以王氏強調的是“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而非“始得有之”。對此,他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中表述得更明確:“然則中國之紙上之學問賴于地下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在宋人的考據著作中,有許多運用“二重證據法”的實例。

另外,所謂“二重”,也只是概而言之(亦有三重、四重),因為并不是只有用“地下”去證“紙上”之一法(嚴格地講,敦煌寫卷當然也是“紙上”)。學界推崇的應是多重證據法。事實上,王國維的早期敦煌學研究,根據材料的多寡與對象的不同,或考釋史實,或追溯源流,或發抉疑問,或創制新說,運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對文學作品,除考訂作者和創作背景外,他還十分重視“心證”(即情感的感受),他有一首詠韋莊《秦婦吟》的七絕云:“劫后衣冠感慨深,新詞字字動人心。貴家障子僧家壁,寫遍韋莊秦婦吟?!笨梢钥醋魇菍τ嘘P跋文的補充。又如他研究兩幅敦煌佛畫,不僅用同為敦煌所出的《沙州文錄》中的《曹夫人贊》來考訂史實,而且與高昌壁畫作藝術風格上的比較。在聯系敦煌寫本來研究壁畫上,王氏亦是一位先行者。還有,如前引張弓論文所言,王氏“考釋敦煌典籍,在傳統實證中融入了近代邏輯,使論證與推理更嚴密,更具說服力”,這也是新的因素。今天是否可以這樣說,王國維的敦煌研究繼承和發展了“二重證據法”。

再次,王國維在獲取、整理敦煌學研究的早期資料上,也有值得我們今天深思的地方。如前所述,王氏從事敦煌研究早期資料的來源,主要是狩野所抄、伯希和寄來與國內私家散藏。當時中國學者獲取敦煌資料都很不及時,王氏寫信要法藏《秦婦吟》寫本照片,伯希和過了四年才寄出抄本;日本大谷探險隊所獲敦煌寫卷,羅振玉只抄得橘瑞超所編《敦煌將來藏經目錄》發表于《國學叢刊》,日本學者赴歐洲得到的敦煌材料,似也遲遲未見刊布;運到北京京師圖書館的“劫余”,則在編目前好像并沒有對羅、王等學者開放。相比起來,倒是中國學者印行刊布敦煌資料最及時,如羅振玉從1909年末起,克服種種困難,陸續刊印了《石室秘寶》、《佚集叢殘初編》、《鳴沙石室佚書》、《鳴沙石室佚書續編》、《鳴沙石室古籍叢殘》、《敦煌零拾》、《敦煌石室遺書三種》、《敦煌石室碎金》等,對敦煌學的興起貢獻至巨,其中也包含著王國維的辛勞??梢哉f,在敦煌寫本的整理與刊布上,羅、王等中國學者的態度是最積極、無私的,真正體現了“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原則,也反映了他們扎實的學術功底和大家風范。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敦煌學的發軔期,由于羅、王二位東渡寓居日本,與內藤、狩野等學者交往密切,在敦煌資料的獲取與交流上也得到了日本同仁的協助與支持。這對日本的敦煌學研究也是一種促進。相比起來,倒是歐洲學者比較保守。我曾對伯希和1909年在北京展示部分敦煌寫本和第二年應羅振玉之請寄送照片之事予以贊揚,很可惜伯氏后來的態度不夠積極。至于斯坦因,大概是由于明顯的“偷寶者”的心理作用,他始終沒有在與中國學者的資料交流上邁開步子,嚴格地說,他并不是一名敦煌學研究專家。英國的敦煌學研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落后于日、法等國,與此不無關系。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外交流突飛猛進的發展,各國所藏敦煌文獻的編目刊布工作舉世矚目,尤其是對英、法、俄藏品的研究成果顯著。遺憾的是日本所藏部分敦煌寫本的刊布工作還進展遲緩。今天在中國,文物的收藏保管部門和研究者的矛盾,也并沒有很好解決,材料刊布相對滯后的問題還十分突出,少數研究者壟斷、保守資料的行為仍妨礙著學術的進步。我想,在新世紀,我們實在應該不斷溫習王國維先生所講“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動”的道理,努力推進學術、文化的大交融。

(責任編輯 齊雙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www.狠狠| 操国产美女| 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日本欧美精品| 九九香蕉视频|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国内毛片视频|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91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国内毛片视频| 成人午夜网址|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欧美五月婷婷|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jizz国产视频|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国产色网站| 国产精品浪潮Av| 婷婷在线网站| 欧美人人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第一成年网|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制服丝袜一区|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91九色视频网|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