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玄奘瓜州、伊吾經行考

2006-01-01 00:00:00李正宇
敦煌研究 2006年6期

內容摘要:玄奘西行求法之旅瓜州至伊吾一段,遭遇艱難險阻最多、最集中,最能體現玄奘求法的決心及堅韌精神,成為后世緬懷追尋的一大焦點。從《玄奘傳》得知玄奘乃是依傍莫賀延磧道行進的,而當年莫賀延磧道取線如何,沿途有哪些烽戍哨卡,本文一一據實比對;在考證瓜州城、葫蘆河,及第一烽、第四烽位置處所基礎上,探究玄奘當年究竟怎樣傍官道穿插行進,又在何處失路困頓險些喪生?本文又可為今人重走這段玄奘之路提供導引。

關鍵詞:玄奘、瓜州、伊吾;行程

中圖分類號:K928.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6)06-0082-10

玄奘法師西行求經之路最為艱難的路段,是從瓜州(今甘肅省瓜州縣鎖陽城)到伊吾(今新疆哈密市)的一段。在這段長達九百里①的旅途中,玄奘法師“渡瓠蘆河,出玉門關,經莫賀延磧,艱難險阻,仆而復起者,何止百十耶!”(唐劉軻:《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玄奘)塔銘》)西行的艱難密集出現,最生動地體現了玄奘百折不撓的精神,給后世留下一連串蕩氣回腸的故事。

唐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以下簡稱《玄奘行狀》)明確指出:玄奘是從瓜州趨西北、過莫賀延磧而抵伊吾的。這條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新北道”,唐代名莫賀延磧路,敦煌遺書中又名“第五道”(見后)。由此道路往高昌國,可避開白龍堆之險,“且省道里之半”。由于唐代初年,“國政尚新,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蕃”,而玄奘西行,既屬違命私出,不敢公然經行官道,卻又須依傍官道,免遭迷路愴惶。其穿插繞行的具體路線,學者少有涉及。本文擬就下列問題加以探討:一是考證莫賀延磧道的取線及沿途驛站,二是弄清玄奘這段行程中幾個關鍵性地點處所,最后討論玄奘此行怎樣同官道離合交叉。

莫賀延磧道名稱由來及沿革

傳統文獻關于莫賀延磧路的記載率皆疏略欠詳,令人難以把握,幸得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對此道諸驛及里程有詳細的記載,可據以考證落實“關外五烽”之所在及玄奘旅行的進程和路線。該《圖經》載:“新井驛、廣顯驛、烏山驛右在州(此指沙州)東北二百廿七里二百步,瓜州常樂[縣]界。同前奉敕置(引者按,此謂天授二年(691)沙州刺史李無虧奉敕置),遣沙州百姓越界供。奉如意元[年](692)四月三日敕,移就稍竿道行。至證圣元年(695)正月十四日敕,為沙州遭賊、少草,運轉極難,稍竿道停,改于第五道來往(引者按:‘第五道’即莫賀延磧道。初唐時,與伊吾國不相交通,此道封鎖不通。唐朝據有此道之南段,并在所控路段遞置五所警烽,其最臨前線、最關緊要、駐軍最多、最為著名的一所警烽名第五烽。當地以第五烽名此道,故稱‘第五道’)。又奉

①《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伊州條記伊州“八到”云:“東南取莫賀延磧路至瓜州九百里。”《太平寰宇記》卷一五三同。今年(所謂‘今年’,筆者考為武周萬歲登封元年,公元696年)二月二十七日敕,第五道中總置十驛,擬供客使等食。付王孝杰并瓜州、沙州審更檢問。令瓜州捉三驛,沙州捉四驛。件檢瓜州驛數如前。”本條所列“新井驛、廣顯驛、烏山驛”三驛為瓜州所捉驛(“捉”即經管、掌控);烏山驛以北之第五驛、冷泉驛、胡桐驛三驛歸沙州越界捉;胡桐驛以下有赤崖驛及失名二驛歸伊州捉。

又“雙泉驛”條載:“唐儀鳳三年(678)閏十月奉敕移稍竿道就第五道莫賀延磧置,沙州百姓越界捉。”

所謂“稍竿道”,是指從敦煌向西北,經堿泉戍、稍竿戍抵伊州之路。唐儀鳳三年(678)以前,從瓜州往伊州,官道是先抵沙州,然后循稍竿道而往。儀鳳三年(678)閏十月以后,改由常樂縣直趨西北,穿過莫賀延磧而抵伊州,此即所謂“莫賀延磧道”。莫賀延磧為今瓜州縣馬蓮井以北、哈密北山(古亦名天山)以南的戈壁大漠,伊吾綠洲即鑲嵌在此戈壁大漠之中。漢代,這一帶為匈奴呼衍王領地。“呼衍”,又作“呼延”、“姑衍”,本匈奴貴姓,世與單于聯姻,見《史記·匈奴傳》。蓋此地既屬呼衍王,故以“呼衍”名其地。西漢末又譯“呼衍”作“五船”,“船”字從“(幾口)”得聲,古當讀“延”音。“五延”即“呼衍”、“呼延”。西漢末以來,或稱此道為“五船道”,或稱“伊吾路”(見《周書·異域下·高昌傳》),或稱“新道”(見《漢書·西域傳·車師后城長國》及《三國志·魏志·烏丸傳》注引《西戎傳》),學界習稱“新北道”,唐代始稱“莫賀延磧道”,“莫賀延”為“呼衍”、“呼延”、“五船”之又一異譯。唐代文獻最早出現“莫賀延磧”之名,見于麟德元年(664)僧冥祥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以下簡稱《玄奘行狀》)。“莫賀延”又別譯作“拔河帝”,《新唐書·地理志》載:瓜州常樂縣“有拔河帝山”是也。拔河帝山即莫賀延山,為今之星星峽山。

隋末喪亂,鄯善人割據伊吾稱王。時,唐朝初立,以今甘肅、新疆交界處星星峽山為界,彼此隔絕,禁斷往來,莫賀延磧道因而封閉不通。唐朝為了防控此道,乃在星星峽山以東至瓜州常樂縣間分設五處烽戍以為警戒。五烽以西,過莫賀延山屬伊吾國境,非唐所管,玄奘于貞觀元年秋末傍此道西行,此道猶閉不通。貞觀四年(630),伊吾國首領石萬年奉伊吾七城歸唐(見敦煌遺書S.367《沙州伊州志》),唐于伊吾之地置伊州,始在五烽以西繼置五烽,此道總有十烽。高宗儀鳳三年(678)閏十月,此道正式開通;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又于各烽置驛,乃有十驛,于是形成驛戍并置的格局。上引《圖經》“新井驛、廣顯驛、烏山驛”條所記,大體反映了高宗及武后時此道開通及置驛的情況。

初唐在瓜州常樂縣以北到莫賀延山的一段路上所置五烽,其第五烽置在莫賀延磧頭,為最北面的一座烽燧;后于烽側置驛,即名“第五驛”。

玄奘于貞觀元年(627)從瓜州起程往伊吾,即傍循此路。是時,第五道不通,故不置驛。唐朝在其所轄段僅置五所警烽,即《玄奘行狀》所謂玉門關外“凡有五烽,五烽之外,無復戍邏”;《玄奘傳》亦云:“關外西北,又有五烽……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玄奘行狀》及唐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以下簡稱《玄奘傳》)又多次說到五烽中的第一烽、第四烽及第五烽,如:

《玄奘行狀》:“于是夜發,至第一烽。”“第五烽外,有野馬泉。”“法師過第五烽,遇風沙大起,不知泉處。”

《玄奘傳》:“徑八十余里,見第一烽。”“師從此路,徑向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又是弟子宗骨,姓王名伯隴。至彼,可言弟子遣師來。”“既去,夜到第四烽,恐為留難,欲默取水過。”“第一烽王祥校尉,故遣相過。”“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異圖。”“又路盤回,不知所趣,乃欲東歸、還第四烽。”

以上所謂“第×烽”諸名,除“第五烽”確為此烽真名之外,其余第一至第四烽并非各該烽燧之名。從《沙州都督府圖經》之所載,可以推知,第一烽名新井烽,第二烽名廣顯烽,第三烽名烏山烽,第四烽名雙泉烽,第五烽則確為真名。玄奘只是聽人說“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并不詳知道五烽各有烽名,遂歷數其烽第而稱之日“第×烽”。幸得《沙州都督府圖經》有載,方知五烽各自有名。

莫賀延磧道之取線及驛站

《沙州都督府圖經》對武周以來此道“十驛”有頗為詳細的記述,拙著《古本敦煌鄉土志(八種)箋證》中有詳考,請參閱,這里簡述于下:

新井驛置于第一烽處,在瓜州常樂縣北27里,其地今名沙井子。位于戈壁南緣、瓜州綠州之北緣;北4里有疏勒河從東向西流過。此河一路滲漏,至常樂城北已成干河,只在山洪暴發季節方有洪水通過。山洪暴發皆在七從月份,每年多不過兩次,每次洪流一二日即過。洪水過后,仍為干河一道。驛道由此過河,無須于河上架橋,最為省便。烽火臺西側有水泉,可供人馬飲用。西北地區驛戍選址,水源為必要條件之一,《玄奘傳》記石盤陀云:“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是也。同《傳》又載,玄奘“見第一烽,恐候者見,乃隱伏沙溝,至夜方發。到烽西見水,下飲盥手訖,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颯來,幾中于膝,須臾更一箭來,知為他見,乃大言日:‘我是僧,從京師來,汝莫射我。’”即此烽。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于烽旁置驛,名新井驛。

廣顯驛 置于第二烽處,在新井驛北(略偏東)79里,今名白墩子,原為漢代所筑,北朝及唐代均曾重修。烽火臺及塢垣建在一小山丘上,今存,殘高猶達7米。烽臺西北有水泉,可供人馬飲用(清代始筑水壩蓄水)。萬歲登封元年于烽旁置驛,名廣顯驛,驛垣建在烽臺所在山丘東北腳下,距烽臺不過50米。今頹毀成一方形土臺,縱廣各20余米,土臺南、東二面墻體尚在。清代在此置白墩子軍塘,故今名白墩子。

烏山驛 置于第三烽處,在廣顯驛西北70里,今名紅柳園。烽火臺今已坍毀,殘高3.5米,臺基東西寬11米,南北長13.5米,細土夯筑,層厚10厘米,形制規格表明為漢代舊燧,唐代續修沿用。烽臺西北200米蘆葦叢中有水泉一泓,可供人馬飲用。萬歲登封元年在烽臺之南百米、古驛道西側置驛,名烏山驛(驛西北有山,隋唐名烏山,故烽名烏山烽,驛名烏山驛),今存驛垣遺址,南北長55米,東西寬80米。墻垣雖已頹毀,而輪廓規模及房屋基址顯然可見;驛垣外東南隅見有多處馬糞及垃圾堆積,于中發現漢簡、漢半兩銅幣、王莽泉貨、開元通寶、乾隆通寶及古代麻布碎片。清代于此置紅柳園軍塘。

雙泉驛 置于第四烽處,在烏山驛西北69里,今名大泉。烽火臺建在驛道東側小山頭上,用土墼砌累,夾層用蘆葦三層作米字形迭壓;驛道西側坡下有大泉二眼,二泉南北相距不過30米,水質甘甜,可供人馬飲用。烽有二泉,故名雙泉烽。萬歲登封元年在烽燧所在小山頭北腳下、驛道東側置驛,即名雙泉驛。今存驛垣殘址,驛垣西側有多處大堆生活垃圾及馬糞堆積,從中發現有開元通寶、麻布碎片、麻鞋、銅箭頭等。清代于此置大泉軍塘。《玄奘傳》記玄奘“夜到第四烽,恐為留難,欲默取水而過。至水,未下間,飛箭已至,還如前報,即急向之,彼亦下來。人烽,烽官相問,答:‘欲往天竺,路由于此,第一烽王祥校尉故遣相過。’彼聞歡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馬、麥相送,云:‘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異圖。可于此去,百里許有野馬泉,更取水。’”從此,玄奘離開官道,憑感覺、取捷路前行,導致失路困頓,覓水不得,“四日五夜,無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幾將殞絕”。雙泉驛處的第四烽,對玄奘此行最關緊要。

第五驛置于第五烽處,在雙泉驛泉東北64里(北多東少),今名馬蓮井。烽火臺建在驛道東側,土墼壘砌而成。20世紀50年代于烽臺南側修建商店,烽臺被平毀,今僅可見臺基遺痕。烽臺東北百米許有驛垣廢墟;北有水泉,可供人馬飲用。泉在澗溝內,澗溝寬20米許,深6米,向東延伸,長約5里。疑即《魏略》引《西戎傳》所謂“橫坑”。萬歲登封元年在泉東南置驛,名第五驛,驛垣廢墟至今仍在。自此以北即莫賀延磧。清代于此置馬蓮井軍塘。玄奘當年,僅聞此烽,并未身至其處。因第四烽校尉王伯隴告其勿經第五驛,免生不測故也。

以上五驛,分置于“關外五烽”處。玄奘經行時,此路封閉,故不置驛,其后70年,至武后萬歲登封元年(696)始置驛。

下面介紹萬歲登封元年于此道下段、即第五驛以北至伊州間所置五驛——冷泉驛、胡桐驛、赤崖驛及失名二驛:

冷泉驛《沙州都督府圖經》記此驛在第五驛西北68里,余考為今星星峽。開元、天寶年代于此兼置冷泉戍。

胡桐驛《圖經》記此驛在冷泉驛西北84里,余考為今哈密市沙泉子。開元、天寶年代于此兼置胡桐戍。

赤崖驛《圖經》記此驛在胡桐驛西北80里,余考為今哈密市天生墩。天生墩又名紅山墩(見祁韻士《萬里行程記》及林則徐《荷戈紀程》),這一帶為丹霞地貌,土色丹紅。驛道南側有一紅土高崖,平地突起,“高三丈余”(《辛卯侍行記》),驛名“赤崖”,顯然因此紅土高崖得名。烽火臺建于崖頂,驛垣當在高崖下。開元、天寶年代于此兼置赤崖戍(見S.788《沙州、伊州志》伊吾縣條)。

筆者多年來對此道進行研究,反復踏查尋找,《圖經》所載之八驛幸得全部找到,每處皆有烽火臺、驛垣、水泉(或古井)。其烽火臺除某些毀壞太甚僅存基址者外,保存較好的烽火臺大都有唐代補修的痕跡;某些驛站還發現唐代遺物,表明武周年代以來每一站點上都有烽有驛,驛戍并置。

瓜州抵赤崖驛為656唐里,由赤崖驛往伊州,尚余244里(900里-656里=244里),中間當置有二驛,《沙州都督府圖經》失載其名。余比定其一為今哈密市格子煙墩,在赤崖驛西北80唐里;其二為今哈密市黃蘆崗,在格子煙墩西北103.5里(諸書載格子煙墩抵黃蘆崗里程多作140里,乃當地浮報之數。林兢《西北叢編》載其實測里數:格子煙墩至長流水53.5里,長流水至黃蘆崗50里,合計103.5里),唐里為92里。又西北去伊州70里。自瓜州抵伊州,經此十驛,為程900唐里。

綜括前述,制成《莫賀延磧道諸驛位置關系圖》以見其概(圖1)。

玄奘瓜伊段行程考證中三個坐標

1921年,英國考古家斯坦因(Sir AurelStein)出版了他關于中亞及中國西部考古成果的巨著《西域考古圖記》(Serindia.Detaied Report ofExplorations in Co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China.volumes I-V.Oxford,Clarendon Press,1921.)。又在同年的《通報》上發表《玄奘沙州伊吾間之行程》,曾對玄奘這段路上的旅行進行討論。他在上述撰著中正確地判斷出玄奘這段旅行所循行的道路為莫賀延磧道,但他對玄奘經行的一處處相關地點的指認,卻幾乎一無是處。具體地說,他對玄奘這段行程的起點瓜州城、夜間偷渡的瓠蘆河以及初唐時期這條路上諸烽第位置的比定都是錯誤的。他的一系列錯誤,起始于對唐瓜州城的誤斷,由此導致對瓠蘆河及第一烽位置判斷的失誤。可以說,瓜州城、瓠蘆河及第一烽位置的判定是玄奘瓜伊行程考證中三個關鍵性坐標,不可馬虎出錯。

先說瓜州城。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圖記》第三卷第二十六章《前往古代瓜州》中說:

在經過頭工村(它無疑代表的就是疏勒河的老河床)附近的一條寬闊、彎曲的溝谷之后,道路接下來就通過了那座廢棄的以“瓜州城”一名著稱的古城。這名字來自整個綠洲的古代名稱。其夯土的圍墻成了一個大約1/2英里長、1/3英里寬的長方形墻圈子,但是里面很少有房屋遺址。據說這里面曾做過一個軍事指揮的“衙門”,后來又遷到敦煌去了……然根據此城在綠洲的中心位置以及某些接下來將進一步討論的考古學跡象來判斷,它以前曾經很重要,可能就是古代瓜州的首府地。

他又在《玄奘沙州伊吾間之行程》一文中說:

安西城南,在河流(引者按:此指疏勒河)同南山(引者按:此指安西縣南之截山子)的中間,遍地荊棘,耕種的地方很少,荒蕪的地方很多,城的周圍,有不少的廢跡,其間居中而最重要的,尚名瓜州城,相傳是古瓜州的治所……玄奘所到的瓜州,好像就是此地。

斯坦因這里說的“古代瓜州的首府”、“玄奘所到的瓜州”,根據他上面的敘述及其《西域考古圖記》所附第81號《安西地圖》的標示,可以確知是指瓜州縣西南30里的新瓜州城,如今當地俗稱“瓜州堡子”。此城筑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并非唐代古城。是時,吐魯番回民(維吾爾人)不堪準噶爾部的蹂躪,逃難于酒泉、安西境,朝廷命于安西境筑五堡以居之,撥給土地耕種,置“瓜州營”就近彈壓,更就五堡近側又筑一堡作“瓜州營”駐地;又將安西州同知移駐此城,此城因而蒙有“瓜州城”之稱。清乾隆二年分巡肅州道兼署安西兵備道印務黃文煒編纂《重修肅州新志》,在《安西衛冊》中有明確的記述,該冊《文》部載雍正十一年八月署陜西總督劉于義《請添筑瓜州城堡疏》云:

臣等前因瓜州安插回民,凡及萬口,請于安插回民五堡之外再添筑一堡,添設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兵丁六百名,就近居住彈壓,并請將安西同知移駐瓜州,同教導回民之部即侍衛亦居堡內……奉旨依議,欽遵在案。臣等即檄飭安西兵備道王全臣切實料估。……今據安西兵備道申稱“查得瓜州地方,奉旨允準添設官兵,建筑營堡。遵即于回民頭堡正南八里建筑城堡一座,計城內應建文、武、大、小衙署十座,倉廒一處,廟宇二座,神器庫一座,小教場一處;兵六百名,每名給房二間,該房一千二百間,便擬將來招戶民數百家居住,須多留余地。其城周圍,估四里一方,較回民頭堡稍大。”

所說“于回民頭堡正南八里建筑城堡一座”即是此城,斯坦因以為“可能就是古代瓜州的首府地”,又說“玄奘所到的瓜州,好像就是此地”。從所謂“可能就是”、“好像就是”的措辭看,斯坦因本人并不肯定此城就是唐瓜州城,但他在接下來的敘述中卻徑將此城認定為唐瓜州城,并以此城為坐標,對瓠蘆河、及第一烽、第四烽、第五烽的位置進行一系列的比定,不免令人匪夷所思!

那么,唐瓜州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回答是:在今瓜州縣城東南150里鎖陽城。

此城“東去肅州四百八十里,西去沙州三百里”,與《元和郡縣志》關于瓜州城位置的記載相合。其城占地平面約30萬平米,今瓜州縣境內所存漢至清代50余座古城堡中此城規模最大,足以表明此城等第必不下于州郡一級。城內外散布大量漢唐以來陶片、五銖錢、剪邊五銖、開元通寶及銅箭頭。其外城城垣夯筑規制符合唐代建筑特點;城東南有漢唐水利工程,其河道、斗門、干渠、支渠、子渠遺跡及農田分布宛然而在;城南屢屢發現唐代墓葬,且出土有唐三彩馬;安西縣博物館李春元先生說,上世紀40年代城內還出土過“沙州都督之印”銅印一枚(其后此印下落不明)。上述種種,表明此城非唐之瓜州城莫屬。

此城約廢于元代,明代則稱“苦峪城”。宣德十年(1435),沙州衛被哈密侵擾,不能自立。沙州都指揮僉事困即來率其部眾“二百余帳走附塞下(見《明英宗實錄》卷十二),朝廷命邊將率兵繕治苦峪城安置其眾,正統六年(1441)冬,城成;十一年(1446)秋,甘肅鎮將任禮“收其全部人塞,居之甘州,凡二百余戶,千二百三十余人”,此城遂空(見《明史·沙州衛傳》)。

成化九年(1473)后,哈密亦屢遭吐魯番人攻襲,難以安存,明王朝乃將哈密流亡部眾安置在此城,復于成化十三年(1477)及弘治七年(1494)對苦峪城進行過兩次重修(分見《明憲宗實錄》卷一七一及《明孝宗實錄》卷九十五)。明代所筑的苦峪城,是在唐瓜州城廢址上縮小規模重新筑造的,新城北、東兩面,唐代城垣仍存殘段。清代以來此城荒蕪,遍生鎖陽,遂被稱為鎖陽城,今瓜州縣博物館徑稱為唐瓜州城,盡管不太準確,其所在位置卻是肯定無疑的。

次說“瓠蘆河”。斯坦因既將清代瓜州營所駐城當成唐瓜州城,于是,又根據《玄奘傳》的記述,判斷此城以北“八英里”的疏勒河為瓠蘆河。按照斯坦因的說法,疏勒河乃在清代瓜州城以北40里。而居臨瓠蘆河岸的東遷的玉門關,當然也被判斷在清瓜州城以北40里疏勒河邊了。但清瓜州城以北40里左右的疏勒河上,毫無玉門關蹤影可尋,文獻上也不找到任何線索,連斯坦因也不得不說:“玄奘時代的玉門關確在何處,我現在還不能說。”

斯坦因只知清“瓜州城”北有條疏勒河,不知唐代瓜州城北還有另外的兩條河,一名“苦水”(見《沙州都督圖經卷三》),一名“白水”(見《通典·州郡·瓜州》),便率而斷言:“瓠蘆河只能是疏勒河,也就是蒙古人的布隆吉河(Bouloungir)”。

按,疏勒河,西漢時原名“籍端水”,“籍端”疑是匈奴語或羌語之音譯,漢語譯為“冥水”;唐代名“獨利河”(見《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明代名“算來川”(見《明英宗實錄》卷一○八“正統八年九月丙辰”條)、速魯川(見《秦邊紀略》);清代名素爾河(見《清圣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三“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午”條),亦作蘇勒河、蘇爾河、蘇爾水(見吳省蘭《河源紀略承修稿·質實三》),又作蘇賴河(見乾隆欽定《河源紀略》卷三十)、西拉郭勒、西喇戈勒、錫拉谷爾、西賴古爾(以上四名,俱見陶葆廉《辛卯待行記》卷五“十一月初八日”條)。余嘗考“籍端”、“獨利”、“算來”、“速魯”、“素爾”、“蘇爾”、“蘇勒”、“蘇賴”、“西拉”、“西喇”、“錫拉”、“西賴”等名,俱一聲之轉。歷代關于疏勒河的各種稱名中,從來不見有“瓠蘆河”之名。可知“瓠蘆河”并非疏勒河。

《玄奘傳》說,自瓜州城“北行五十余里有瓠蘆河……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載瓜州城北有條“苦水”,同《玄奘傳》所載“瓠蘆河”方望相當。其文石:

苦水右源出瓜州東北十五里,名鹵澗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二十里,至瓜州常樂縣南山南(引者按:常樂縣南山即今瓜州縣南之截山子),號為苦水;又西行卅里,入沙州東界故魚泉驛南(引者按:“南”字,依實校之,應勘正為“北”);西北流十五里,入常樂山;又北流,至沙州階亭驛南,即向西北流,至廉遷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鹵。苦水從瓜州城東北十五里發源,西北流,抵常樂山南麓,沿山西流百二十里。此河南距瓜州城的里數雖短于《玄奘傳》所說的“五十余里”,但考慮到傳聞之言非實及道路曲折之不同,仍可說得過去。字面上看,“苦水”與“瓠蘆河”二名不同,實則可通。已故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嚴耕望先生就曾指出:“余頗疑‘苦’為‘瓠蘆’之合音。”從音韻學原理而言,嚴先生的推測完全可以成立。《廣韻·模韻》“瓠,戶吳切。”其吐氣音作“苦吳切”,方言中“戶、苦”不分及“戶、苦”互換的現象屢見不鮮,至今豫南及湘鄂方言仍讀“瓠蘆”為“Kú lòu”,由此可知“苦水”之“苦”,確有可能是“瓠蘆”二字的合音。

常思北方之河,多有以“瓠蘆”為名者。第考“瓠蘆”二字,實即突厥語“哈喇”之轉音,其義謂“黑色”。瓜州之苦水,所過多為沼澤地,草木蕃茂,腐殖漚沃,水色黯黑,此所以受名“哈喇”也,漢譯其音,稍變為“瓠蘆”。清代徑名此水日“黑水”,水上之橋則名“黑水橋”。而清代“黑水”之名,自當有所傳承,似非憑空而來。元、明時期,此河附近有城,明佚名《西域土地人物略》載其城名為“哈刺兀速城”。“哈喇”,黑色也,“兀速”亦作“烏蘇”,蒙語謂水也。看來“黑水”一名,或是當地固有舊稱。今此河上游因水源萎縮,已斷流;中游以下賴多泉水出露匯入此河,故未斷流而名蘆水溝。蘆水之“蘆”何義耶?曰:謂黑水也。胡渭釋《禹貢》梁州黑水云:“《禹貢》梁州之黑水,漢時名瀘水。”又云:“瀘本作盧,如盧弓、盧矢、盧橘之類,皆訓黑。劉熙《釋名》土黑日盧,沈括《筆談》云夷人謂黑為盧,漢中山盧奴縣有盧水。酈道元云:‘水黑日盧’……尤盧水為黑水之切證也。”余頗疑“蘆”為“哈喇”“胡盧”之省音,亦猶“苦(水)”為“瓠蘆”合音之比。則“苦水”、“蘆水”即“瓠蘆河”,即“哈喇河”亦即“黑水”是也。

余考此河,起瓜州城東北,趨向西北之馬圈村,至馬圈村西南二里北折,行約300米,左岸有古烽火臺及小城遺址,筆者考為東遷之玉門關,今有玉關烽燧殘址在焉;小城西二十步有一大城廢墟,筆者考為唐晉昌縣城。《元和郡縣志》瓜州晉昌縣載:“玉門關,在(晉昌)縣東二十步。”完全契合。玄奘從玉門關上流十里許渡過此河,所渡之處當在今橋子村與馬圈村之間,東南距瓜州城30余里。

若如斯坦因所說“瓠蘆河”系清代新瓜州城以北的疏勒河,試問玉門關及晉昌城又當向何處安置?

復次,說第一烽。據《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載,莫賀延磧道上的第一烽,不在瓜州城與常樂城之間,而在常樂縣北27里。余考其地,在今安西縣四工農場西10里沙井子處,東南距瓜州城142唐里(驛道從瓜州至常樂城115唐里,常樂城至新井驛27唐里,合計142唐里)。根據什么將第一烽定在常樂城北的新井驛而不定在常樂城與瓜州城之間呢?主要依據有兩點:

第一,瓜州往伊州的驛道并不起自瓜州城,而是起自瓜州所屬常樂縣城。常樂縣城在瓜州西北115唐里。瓜州至常樂這一段路,屬瓜州境內官道,又是瓜州往沙州官道的首段,自然不屬莫賀延磧道。從常樂城趨西北,才算踏上莫賀延磧道。所以莫賀延磧道(即瓜伊驛道)的起點是常樂城。其第一烽則自當置在常樂城以北。

西北郡縣,多為大戈壁包圍中的小綠洲。綠洲之內,有村落、居民及耕田,謂之“內境”;綠洲之外,茫茫戈壁,無村落、居民及耕田,謂之“外境”。常樂城北27里之沙井子,為瓜州綠洲之北沿,自此即進入戈壁荒漠。此處有泉而無人煙,為賊人出沒之所,故須于此設烽警戒。此烽既為北出首途之烽,必即第一烽。武周萬歲登封元年于莫賀延磧道總置十驛,其第一驛(新井驛)亦在沙井子。則新井烽、新井驛同在一處,當非巧合。

第二,玄奘時代,瓜州在其北境(今星星峽山以南)總置五烽。其最北之烽為第五烽。伊吾歸唐以后,此道交通恢復,武周時于第五烽處置驛,名“第五驛”。考第五烽乃在今之馬蓮井。從馬蓮井往南數,第四烽為今之大泉,第三烽為今之紅柳園,第二烽為今之白墩子,第一烽適為今之沙井子。這就是說,以第五烽為坐標往回數,同樣得出沙井子為第一烽的結論。

斯坦因以為莫賀延磧道起自瓜州城,不知此驛道起自常樂城;又以清代所筑瓜州堡子為唐瓜州城,于是誤將清瓜州堡子及疏勤河以北的白墩子烽定為第一烽,他說:

至若玄奘所說從河徑八十余里見第一烽,也同我們從舊河床(引者按,此指疏勒河舊河床)算到第一站白墩子十六英里之數正合。

這一判斷,是在以清瓜州堡子為唐瓜州,又以“瓠蘆河即疏勒河”為前提而作出的,前提錯誤,結論必然出錯,后續的一系列判斷也就跟著一錯到底。

近來,有研究者鑒于截山子南麓苦水河北岸之八楞墩(墩形立體八楞,故名。當地訛稱“八龍墩”),在唐玉門關與常樂城之間,以為有可能是玄奘所說的“第一烽”。這也是不對的:

一、八楞墩烽火臺始建于清雍正年代,為清代安西鎮置在截山子(唐常樂山)南麓的警烽。唐代尚無此烽,玄奘無由得見。故知此烽絕非玄奘所說的第一烽;

二、玄奘從唐玉門關東十里許(今橋子村與馬圈村之間)渡過瓠蘆河,理應從今之橋子口子穿過常樂山向西北,《玄奘傳》明言“徑八十余里,見第一烽”。這個“第一烽”必在常樂山北數十里,不在常樂山南。而八楞墩不僅在常樂山南,又傍近瓜州往常樂縣的官道,玄奘必不敢行由此道。由此亦可斷知八楞墩非第一烽。

三、《玄奘傳》載,玄奘于偷渡瓠盧河后第二天,在前往第一烽的途中,曾遙見戈壁幻景,所謂沙磧間“軍眾數百隊。乍行乍息,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旌旗稍纛之形”。若從瓠盧河往八楞敦,必是沿常樂山南麓向西,這一路水草滋茂,并非茫茫戈壁,不可能出現戈壁幻景,自今依然。從玄奘在瓠盧河與第一烽間遇見戈壁幻景的記述,亦可推知八楞墩絕非玄奘所說的第一烽。

四、《玄奘傳》載,玄奘渡過瓠盧河后,第二天奔波八十余里,一路無水。遙見第一烽,欲取水,“恐候者見,乃隱伏沙溝,至夜方發。到烽西見水……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颯來,幾中于膝。須臾更一箭來,知為他見。”嚇得玄奘趕緊大喊出首:“我是僧,從京師來,汝莫射我!”而八楞墩就在唐瓠盧河(今名黃水溝)北岸,俯臨水誒。此水從東流來,向西流去。若八楞墩果為唐第一烽,玄奘一路走來,皆傍此河而行,并不乏水,何必獨于此烽之西取水,還要“隱伏沙溝”夜間才敢露頭?就此而言,亦可斷知八楞墩并非唐第一烽。

玄奘此行怎樣同官道離合交叉

關于玄奘遠傍官道而行具體路線的推定.首先必須弄清官道的取線若何,這在本文第一節的論述及所附《莫賀延磧道諸驛位置關系圖》已經明白揭示。其次,必須弄清玄奘所行同官道發生交叉與分離的情況及其對玄奘行進路線發生怎樣的影響。下面就后一問題加以探討。

《玄奘傳》關于玄奘經行中同官道發生交叉與分離的情況,有以下三點須認真加以琢磨:

一、玄奘是從玉門關上游即玉門關以東十里許渡過瓠蘆河的。玉門關作為關卡,必在瓜州至常樂縣城的官道上。玄奘從玉門關以東十里許渡河,這就意味著在開始的一段行進中。玄奘是在官道以東前進的。結合附近地形具體言之,則是從鎖陽城出發,傍官道東側向北,在馬圈村及橋子村之間渡過瓠蘆河;又西北,經土疙瘩灣向北,入十工山南干溝(又名“橋子口子”),循南干溝穿過十工山,向西北直趨第一烽(沙井子)。從南干溝出山往第一烽,當經過今安西縣十工農場及瓜州鄉一帶。這一帶,唐代尚未開發,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吐魯番人“二千三百八十余戶,九千二百余名”逃難出來被安置在這一帶居住墾種,此后才成為人口繁盛之區。而玄奘當年,此地仍屬荒地及戈壁,時常出現戈壁幻影,所以玄奘在這一帶行進中“忽見有軍眾數百隊,乍行乍息,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旌旗稍纛之形。易貌移質,倏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玄奘傳》卷一)。

二、玄奘到第一烽(新井烽)旁水泉處取水,被守烽者發現帶進戍堡,校尉王祥問明情況后,心生敬佩。次晨,“使人盛水及麨餅”,并親自送行十余里,囑“徑向第四烽”,告以第四烽之烽官王伯隴將會給予幫助。玄奘經行路線同官道發生交叉,此第一烽為首次。從第一烽向第四烽,為程220里,少則二日、多則三日可到。玄奘之馬馱有足夠的干糧及飲水,兩三天的需用當不成問題。第四烽(雙泉烽)在第一烽西北,最直捷的取線當然是循官道西側而行。釋以今地,則是從沙井子出發,指向西北,直趨大泉。

三、次日晨(自瓜州出發之第三日),玄奘從第一烽出發,大約第二天夜間到達第四烽附近,“恐為留難,欲默取水而過”,卻又被烽卒發現,射來“飛箭”,同樣被帶進戍堡盤問。玄奘告以王祥之言,果然得到王伯隴的關照。次日,王“更施大皮囊及馬、麥相送”,且囑“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疏率,恐生異圖。可于此去百里許,有野馬泉,更取水。”王伯隴的建議.是說此后的行進不必依傍官道,可從官道以西不設防處走出唐界,直奔伊吾國境。王伯隴所說的“野馬泉”不知今為何所。但有兩點可以肯定:

1.王伯隴所提供的路線,除了要避開第五烽的不虞之外,還要選擇伊吾邊界距離第四烽最近之處,盡可能少走彎路,同時又必有飲水補給處。今知第四烽(今大泉處)西北80公里即入伊吾國境,而且這一地段之內唐朝不設防戍,第五烽(今馬蓮井處)又遠在東北。據此,似可確定野馬泉必在官道以西;

2.《玄奘傳》載野馬泉距第四烽“百里許”。考慮到此泉當與伊吾國境相去不遠,故其泉亦須于大泉西北求之。

查從今之大泉(即雙泉烽,《玄奘傳》所說的第四烽)向西北,確有便道,人馬可通行。在今照西車站附近穿過照壁山,到達紅柳河,為程恰合“百里許”(按五萬分地圖比例尺量之為49公里)。紅柳河為山間季節性河流,平時雖無長流水,但多有泉水出露。王伯隴所說的“野馬泉”,或即紅柳河附近諸泉之一。五萬分地圖上標有此一便道,古代亦當有之。不可想象王伯隴會建議玄奘走一條從不通行的無路之路。

據此,筆者判斷玄奘取道應是從今之大泉向西北,經照東車站及照西車站附近,向西北穿過照壁山,又過紅柳河車站,到達紅柳河。此處有泉,可補給人馬飲水。紅柳河以西,便入伊吾國境。則第四烽處為玄奘此行與官道的第二次交叉。從此烽開始,玄奘便離開唐境官道,循便道直指西北而行。

從紅柳河向西北,百余里可抵新疆哈密之苦水(在赤崖烽以東50里),苦水就在莫賀延磧道上,從此可以公然行走伊吾大道直抵伊吾,而無須躲避矣。以上,應當就是王伯隴指示的捷路。此道多穿行山丘中,無奈玄奘于穿插中迷路,變生不測,未能預期到達苦水。

此后的旅行中,玄奘又多次望見戈壁幻景(《玄奘傳》所謂“至沙河間(沙磧中),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后”),由于“失道”迷路,“覓野馬泉不得”,所備飲水,不慎失手傾盡,“又路盤回,不知所趣”,只得返向第四烽。東返“十余里”,“自念我先發愿:‘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遂旋轡掉頭西行。“于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干燋,幾將殞絕。不能復進。遂臥沙中。”以至暈厥不省人事。“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體既蘇息,得少睡眠……法師驚寤進發,行可十里,馬忽異路,制之不回。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下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蘇息……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后日,盛水取草進發。更經兩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以上引文,俱見《玄奘傳》卷一)此云玄奘得水草處,距伊吾僅二日程,推測其地約在今新疆哈密市格子煙墩附近。由格子煙往哈密,林競《西北叢編》載其實測里程為165.5里,正合“二日”程。

總括玄奘此行,日程大致如下:

第一日夜晚,從瓜州起程,傍官道之東側趨北,在唐玉門關以東十里許渡過瓠盧河。從南干溝(橋子口子)人常樂山中。小睡片時;

第二日,晨起,出常樂山西北行(西多,北少),戈壁途中驚見幻景。晚抵第一烽(常樂城北新井烽,今瓜州縣沙井子);

第三日晨,離第一烽,傍官道西側北行,遙越第三烽,直向第四烽(雙泉烽,今名大泉);

第四日晚,抵第四烽。校尉王伯隴告以勿向第五烽(今馬蓮井),可直趨西北,由野馬泉(約為今紅柳河車站西之紅柳河)向伊吾之苦水(今地名),即可踏上莫賀延磧古道;

第五日,自第四烽出發,往野馬泉。r行百余里,覓野馬泉不得。所攜水囊又不慎傾覆,無水可飲。欲暫返第四烽。東行十余里,復憶當初不達天竺,決不東返之誓言,乃掉頭向西,繼續西進。終因無水補給,“渴不能前”,“遂臥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舍。”此后,終因脫水而致昏厥。

第六、七、八、九日,恒在昏厥睡臥中。-第九日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竟得蘇醒。復稍睡眠,體力有所恢復,乃起強行。“行可十里”,老馬嗅知近有水源,遂異路強向水源處行,“制之不回”。法師隨行數里,果有大片茂草,馬恣食之,邊食邊行,竟至池水處,玄奘“下而就飲”,“人馬俱得蘇息。”

第十日,就水池邊休憩一日(筆者推測此處水池,約在今哈密市格子煙墩附近);

第十一日,“盛水取草”,繼續向西北進發;

第十二日晚,到達伊吾。

法師自瓜州抵伊吾,首尾為十二日。筆者推考其時,約在貞觀元年(627)八、九月間。

綜括本節所述,繪為《玄奘瓜、伊經行路線圖》(圖2),以為本文作結。

附記: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安西縣改名為瓜州縣,為行文方便,本文徑用瓜州縣。

(責任編輯 蕭 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不卡无码网| 国产白浆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欧美亚洲第一页|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二区|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区|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青草视频| 午夜爽爽视频|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91无码国产视频|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女人一级毛片|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高清专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91高跟丝袜| 日韩精品毛片| 欧美啪啪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a毛片在线|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91网址在线播放|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