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規范招投標活動,維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和招投標活動當事人合法權益,重在管好政府投資項目的《浙江省招標投標條例》在2005年12月召開的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被審議通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民間資金投資項目必須招標嗎?
條例首先涉及到的,是關于哪些類型的項目達到規定標準時必須招標的問題。
省人大常委會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各方對使用政府資金的各類工程建設項目納入必須招標的范圍沒有異議,分歧主要集中在條例是否要明確規定民間資金投資項目的強制招標問題。一部分意見認為,按照國家上位法的規定和實踐的需要,當民間資本投資的項目為大型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安全的項目時,也必須進行招標,因此,我省的地方性法規也應當將這部分項目列入必須招標的范圍。
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民間資金投資項目的監督管理應當與政府資金投資項目有所區別。一來民間資金投資者使用的是自己的資金,按照國家有關法律的精神應當享有相對較大的投資自主權;二來招投標主要解決機會公平和防腐敗問題,而不能解決工程質量問題。工程質量要靠業主責任制、監理制等解決;三來既然是花自己的錢,民間資本投資者會比政府資金投資者更自覺地去管理和經營,用好自己的錢。如果招標投標的方式能夠為他們的項目找到質量最高、報價最低或者性價比最高的承攬者,他們自然會選擇招標投標的方式,反之他們會去尋找另外更好的途徑。
后來,結合這兩種意見,條例沒有把民間投資項目列入本條例規定必須招標的范圍,而是重點突出了對政府性資金投資項目的招標投標活動的規范和管理。
重點工程誰來監督?
在招標中,為了內定中標者,有的公開弄虛作假、隨意更改招標書和打時間差。例如,在全國產生惡劣影響的漳州市醫院門診樓工程,為了讓暗定的企業中標,竟“補充條文”,讓報價比第一名高出近百萬元的企業中標。成都雙流機場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主管部門為了使一家公司中標,開標日期竟推遲了35天,最終使該企業以高出其他投標者400萬至600萬元的報價中標,國家白白多花了數百萬元。因此,重點工程誰來監督十分重要,那么,到底誰來監督更合適?
一種觀點認為:重點建設項目分布在交通、建設、水利等各個行業,在土地指標、政府資金和政策處理上都有其特殊的規定,需要由一個綜合部門來組織實施。這個綜合部門就是招標投標活動的指導、協調部門——省發展改革行政部門。
而反對者則認為,省發展改革行政部門是招標投標相關配套制度的制定者和有關程序的審批者,如果由省發展改革行政部門監督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的招標投標活動,將不符合執行與監督相分離的原則,因而主張由各相關行業的行政部門來監督省重點建設工程的招投標活動。
最后,考慮到省重點建設項目的特殊性和其招標投標過程中可能產生問題的嚴重性,秉著謹慎的原則,條例規定了其招標投標活動由省發展改革行政部門監督。這一規定,既符合國家關于實施招標投標活動行政監督的職責分工,又與省政府“三定”方案中規定的省發改委的職責相一致。因而該規定在現階段是可行的。
評標專家可以從“小專家庫”請嗎?
評標是招標投標活動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評標專家的地位和作用也就顯得格外重要。實踐中,評標專家評標出現問題很多。素質低下、粗心大意、評標不負責任,與投標人暗中串通,接受招標人的暗示推薦其意向中標人等等。對于這些常見的違法或導致評標結果不公平的行為,實踐中一直缺乏有效的辦法。
針對這些問題,條例的起草者提出了建立全省統一綜合性評標專家庫的思路。建立全省統一的綜合性評標專家庫,既可以避免各地、各部門以及各招標代理機構專家庫的重復建設,實現專家資源共享,又可以改變評標專家來源窄、人數少、相互容易“勾兌”串通的局面,降低評標過程中的腐敗幾率,可謂是一舉兩得。
但也有人認為,市、縣中有些較小的項目沒有耗時耗力請外地專家來評標的必要,應當保留各部門、各地區的評標專家庫作為分庫。審議時,多數意見認為,建議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保留這些所謂的分庫,招標投標活動的當事人往往會因貪圖省力或者腐敗上的“方便”而鐘情于小專家庫、舍棄大專家庫,從而使省綜合性專家庫變成一紙空文。因此,條例最后舍棄了“分庫”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