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日,被稱為中國大陸首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法規——《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頒布實施?!稗r民專業合作社”,這艘農業發展征程中打造的航船由此在法制的航線上揚帆而行。至今,一年的航程已滿,其內部的運作狀況和所取得的成效備受世人注目。
多少年來,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農民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生產和生活。在“雞犬相聞”的簡單社會里,這種單一的農民個體勞作方式延續數千年。
法律的空白成為農民合作社發展的“瓶頸”
改革開放后,農村土地歷經了“二次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上世紀80年代農民致富的福音。“交足國家、留足集體、剩余都是自己”的單干模式,大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單槍匹馬闖市場的農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無法避免虧損甚至是“破產”的命運。浙江農民對此更是有著自己的深刻體會。
臨海市上盤鎮一帶的農民,從1989年開始就從日本引種西蘭花,但一家一戶小生產,各顧各的利益,質量跟不上市場的需要。2002年春,一大批西蘭花運到日本,誰知遭遇“綠色壁壘”,全部退貨。農民損失慘重,不少人抱頭痛哭。其他地區的農民也有著許多類似的慘痛經歷。
上盤鎮農民“痛定思痛”,意識到一定要團結起來,才能有發展。2002年6月,他們成立了西蘭花合作社,當地834戶種植農戶、10戶運銷大戶、12家加工企業,帶著冷庫、車輛紛紛入社。根據出口要求,合作社統一了環保標準,統一了使用農藥的品種和用量。2003年出口西蘭花2萬多噸,批批合格,一舉改變了以往生產分散,競爭力小的不利局面。這之后,出口數量越來越多,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以往農民個體生產風險高、效益差?!闭憬∞r業廳經營管理處處長童日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合作社一方面能以團購和團銷的方式,減少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農村閑置的勞動力能與房前屋后的空地‘充分結合,雙層經營’,大大提高了農業效益和集體抗風險能力?!?/p>
據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任亦秋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浙江省各地農民就陸續自發地成立了形式各異的合作社和專業技術協會。這種合作社和協會,其實是一種民間社團組織,活動內容以技術合作和交流為主。從本世紀初開始,合作社組織深化發展成為對內服務、對外經營的經濟實體,其作用日漸顯現。
據浙江省農業部門統計,2004年底,全省共有178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35.2萬名,帶動農戶129.3萬戶。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了農林牧漁四大產業以及浙江各地具有優勢的特色農業,而一些合作社已經跨出省界建立了生產基地。
然而,合作社興旺的表象,卻因其不規范的運行而無法回避市場交易“黑市戶口”的現實。市場經濟逐步完善后,農產品越來越豐富,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成為了當前農業發展的迫切要求。“合作社是什么組織?是社會團體還是企業?是股份制企業還是合伙企業?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是。浙江一些農村合作社紅紅火火,但麻煩也不斷。制度產品的缺乏已成為合作社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原因是我國沒有一部有關合作社的法律?!比我嗲镎f。
上虞孔式菜業合作社理事長孔滿祥告訴記者:“2004年,我們生產的西蘭花價格實惠,質量也很好,商家很喜歡。但是對方需要發票,我們拿不出發票,對方還以為你是騙子。如果你到別人那里去開發票,我們的利潤就一點沒有了。由于發票的問題,我們放棄了好幾筆生意?!?/p>
浙江省農業廳經營管理處副處長鄭水明也認為:“以前合作社和一些農業協會存在身份不明問題,因為它不是一個市場的主體?!?/p>
因此,如何從制度上加以規范,給予專業合作社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促進其健康發展,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成了立法工作者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要工作。
給合作社“正名”,是立法機關和政府部門共同努力的目標
2003 年初,在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狄紹增等10名省人大代表,提出了《關于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的議案。2004年初,《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被省人大常委會列為2004年一類立法計劃項目。
2004年5月,浙江省農業廳、浙江省財政廳、浙江大學卡特中心和臺州市政府聯合舉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制度建設和立法安排國際研討會”。中國和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瑞典、日本等國著名合作社理論研究專家與會,針對農業合作社建設的一般規律以及浙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今后發展趨勢展開了討論。
鄭水明告訴記者:“為一部地方性法規專門召開一次國際研討會,這在我省還是第一次?!?/p>
2004年11月11日,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通過了《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
童日暉對記者說:“這部法規在起草時,十分開放,又十分慎重。調研、開論證會,專家、行家逐字逐句,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光我的手里就改了5稿。但這樣一部對浙江農民來說分量不輕的法規,其中的內容只有簡簡單單的24條?!?/p>
任亦秋告訴記者:“制訂這部法規,本身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我省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合作社的發展,而不是拿它去管理和控制合作社的,因此這部法規沒有‘罰則’”。
這部法規出臺后,浙江的農民歡欣鼓舞。任亦秋說,《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其次是從法律上規范了合作社的組織形式和治理結構,其三是從法律上規定了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扶持職責、稅收等優惠政策,保障了農民得實惠。因此,這部法律的出臺,被評選為2005年浙江省經濟十件大事之一。
這部法規明文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從事同類或者相關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依據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還的原則,按照章程進行共同生產、經營、服務活動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條例》還規定,“合作社依照本條例規定登記取得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合作社社員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合作社承擔責任,合作社以其全部資產對合作社債務承擔責任。”
《條例》明確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合作社的合法財產和經營自主權。
為了與法規配套,2005年上半年,浙江省農業廳與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辦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核算辦法》;2005年4月8日,省工商局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的若干意見》,規范了合作社的登記活動;2005年4月12日,省農業廳經營管理處出臺了《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
童日暉說:“一部法規,四個規范文件,回答了合作社是什么、怎么成立、怎么管理、如何運作等基本問題?!?/p>
2005年10月8日,浙江省委辦公廳還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見》的73號文件。
與此同時,一部由立法參與者和省農業廳等有關專家合寫的《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知識讀本》初稿也已經形成,預計今年將出版發行。
合法化了的合作社給農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
“發票問題解決了,今年的生意做了2000多萬元,是去年的兩倍,這得感謝我們的政府和領導”。上虞孔式菜業合作社理事長孔滿祥直率地表達他的感激之情。據有關部門同志介紹,合作社的社員可享受免稅政策。
省人大農業和資源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宗英表示:“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業生產資料提升演化成經營的資本,解決了經營自主的問題,實現了農業的又一次飛躍?!?/p>
2005年5月9日,浙江省工商局頒發了國內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營業執照。我省的10家合作社,從工商局領到了合法的“身份證”。浙江大學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黃祖輝教授對此評價說,此舉改變了以往國內農民專業合作社沒有法人資格的尷尬地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經營提供了法律保障。
前不久,在杭州舉行的“2005浙江農業博覽會”上,農、林、 漁等不同類別的專業合作社各領風騷,成為此屆農博會上的亮點。在現場,與會的1200多家參展商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占據了近三分之一的份額。一些專業合作社不僅帶來了產品,還順帶推介起自己的品牌。
記者了解到,長興縣“顯圣”稻米合作社通過了ISO9001質量認證,并申報了綠色食品標志,4萬多畝稻米,產品都打了“顯圣”的牌子。
溫嶺市西瓜合作社銷售的“玉麟牌”西瓜,美譽度響徹全國。該產品在全國設立了統一網點,統一價格、統一結算、統一調配,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此外,如三門的海產品合作社把青蟹搬上了互聯網,青蟹背殼上還打上了激光防偽標志。不僅保護了三門青蟹的牌子,而且還維護了消費者和蟹農的利益。由于品牌效應,青蟹的價格也從原每500克20多元增加到50多元。
“入社不入社,就是不一樣。”加入天目生態名茶專業合作社的農戶,一說起他們的專業合作社,打心底里感到高興。他們對記者說,加入合作社后,實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茶葉聲譽提高,身價陡增,2004年人均種茶收入2173元,2005年2900元,比上年增收33%,并帶動了全市數萬茶農加入到名茶和有機茶的開發中。
據統計,截至2005年6月底, 浙江省共有202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社員22.65萬戶,社員年均增收2358元。
孔滿祥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們的贏利秘訣是,經過統一購買種子來降低成本,規范農藥使用來提高質量,統一收購來保證價格,讓農民獲得了切實的好處。
對此,童日暉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在農業抗災避害、農產品營銷、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新技術推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高效農業建設,農民收入也有了明顯提高?!?/p>
合作社期待明天會更好
2005年5月12日,浙江省委副書記周國富在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驗交流會上提出了“浙江全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到2010年將發展到3000家,其中的1000家要成為產業優勢明顯的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目標。同時他指出,今后將爭取浙江全省每一個縣的優勢產業都至少有一個專業合作社,從事優勢產業生產的專業大戶基本上入社。
然而,一項新制度的推行并不會一帆風順,總是要遭遇不同程度的阻力和障礙。
目前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長”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煩惱”,如由于觀念認可度上存在的偏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具體運作過程中難以得到一些政府部門的支持等。記者了解到,是按照工商登記會員的人數來享受免稅政策,還是應該以實際會員的數量來享受免稅政策,合作社農民兄弟的理解和有關部門的認定還存在差距,這給合作社的壯大和發展帶來障礙。
此外,以往零碎的合作社要進行規范化建設,難度和工作量很大。童日暉表示,他們采取了“符合政策的支持,不符合的不支持”的態度,不一刀切。同時,童日暉指出,合作社不是萬能的,要理性看待它的作用和它的興衰。要量力而行,規模適度,萬一遇到倒閉也是市場經濟的正?,F象,不能把它神化了。
目前,浙江省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驗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許多省市紛紛來浙江取經。據悉,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在積極醞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立法工作。
作為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股潮流,作為農民致富的一條途徑,農民專業合作社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助推中國的農村現代化建設,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經受“風霜雪雨”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