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人的生理活動與外界是有關聯的。冬天,人們受到寒冷的刺激,皮膚毛細血管處于收縮緊閉狀態,血流量減少,皮膚就像一堵擋風的墻,抵御著寒冷,減少熱量散發,維持人體恒溫狀態。由于體表血管收縮,使肝臟血流量增大,大腦的血液供應和氧氣供應也相應地增加。這樣,在漫長的冬季里,大腦逐漸養成了在高氧供應狀況下“工作”的習性。春回大地,天氣變暖,空氣由干燥趨向濕潤,使得人體血管和毛孔日漸擴張,皮膚的血流量大大增加,這樣供給大腦的血流量就相對減少了。同時,春天處處鳥語花香,萬紫千紅,空氣濕度、溫度也較適宜人類活動,加之晝長夜短,人體新陳代謝加強,耗氧量加大,腦的供氧量就顯得不足了,而大腦對冬天足供氧的依賴性一下還扭轉不過來,從而使人體感到困倦欲睡,全身疲乏無力(即通常人們說的“春困”)。由此可見,春天(尤其是初春)時的“春眠不覺曉”,并非什么反常現象,而是人體正常生理機能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要減輕“春困”癥狀,必須遵循春季的氣候規律和養生原則,做到以下幾點:(1)早睡早起,安排一定的時間午睡,同時要保證居室空氣的新鮮流通,避免室內氧氣含量減少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增多。(2)活動量要適中,要特別注意勞逸結合,盡量避免超負荷的活動。(3)合理飲食,應多吃些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小白菜、菜花等), 少吃些寒涼、油膩、黏糍類食品。(小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