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乃廚人,浸淫各種廚房三十余年。自謂精通廚道、學識淵博、技藝精良、老奸巨滑。自觀看韓國電視劇《大長今》后,便覺有些感悟,有些羞赧。去年3月在一個會上,遇見滬上飲食大家何義釗先生。何先生薦我觀看《大長今》,曰此片意味深長,值得一看,心中便有了一些印象。5月赴香港參加餐飲博覽會,港澳同仁告之,此片在香港大受歡迎,港人亦喜歡觀看。余平素并不喜韓劇,這次卻堅定信念,定要一觀。9月1日,所在的學校開學,工作繁忙。湖南衛視恰在此時領全國之先,每晚10點開播《大長今》。于是每晚放下一切,鎖定湖南衛視,連看45場(每場2集),一場不漏。45天來每天睡眼惺忪,筋疲力盡。至10月15日全劇結束,頓覺如釋重負。此劇觀完,便沒有興趣再看其它的電視劇了。回味《大長今》,心頭五味錯雜。嘆那小小韓國,一部影視劇,竟攪得中國人不安。文人驚呼,中國儒教文化的解釋權,該交給韓國人了;旅游業發現,由影視推動的旅游熱,諸如《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沒一個比得上《大長今》;國人埋怨,以中華浩蕩博大之文化、歷代宮廷之險惡、飲食、服飾之奢華,隨處拈來,皆成文章,然拿得出一部像《大長今》那樣挖掘深刻的好片嗎?吾輩廚人,對于上述仁智之見,均表同意。除此之外,以我廚人的目光,還另有三感。一為廚德 廚德即為食之人的德性。古人云,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衡量廚人第一位的應是其德性,而不是其手藝。以大長今所言,做食物的人應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要像母親對待孩子一樣,要讓吃的人感到愉悅。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西人所說,做食物是一種藝術,是創造生活之美,做食物的人的地位是崇高的。東西方對廚藝、廚德的認識,是如此和諧輝映。余進一步深思,廚德之論,亦即是國民道德之部分。君不見當今那些無德之商販,制劣食者有之,亂加添加劑者有之,哪管食者病焉死焉,沒有一些良心。余在開頭講到羞赧二字,是感到余在廚場三十余年,人稱“老法師”,光知道教授廚藝,為廚之德卻宣揚不夠,是《大長今》給我以啟迪,日后為鼓吹從廚之德不遺余力。二為科學合理地安排膳食即是食療,即是藥膳 對于這方面的了解,今人多有不悟。人體的保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出生到死亡,只有針對每個人的體征來安排膳食,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才稱得上以食物來養人,來治人,這才是食療。連喝什么水,喝多少水,什么時候喝,也是食療的一部分。偶爾地吃一次人參烏雞湯、蓮子燉燕窩,又有什么用呢?三為創新有道 廚人多喜創造新的菜肴、點心,每每創新,得到食者的首肯,便感到莫大的滿足。然創新須合烹飪之道,你不能把兩樣從未有人放在一起煮的東西做成一個菜,就稱之為創新,那么廚藝也太簡單了。例如,把水果丁和臭豆腐做成一個水果羹,用霉干菜來燉燕窩,這樣“新”的菜,連普通人都要笑掉大牙。所謂烹飪之道,須是配伍不能相克、五味須要調和、香氣須要充溢、形態須要美觀、色彩須要悅目、加熱須要合理、食后須要養人,才是正道。余本以為區區韓國烹飪,只不過是拾中國烹飪之牙慧。看了《大長今》后,才知道自己的“大國烹飪主義”是不足取的。長今給我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韓國烹飪藝術以及一種創新精神。至此,似乎沒什么余言了。只是希望,中國的影視界、演藝界不要去怪人家“韓流”,你也拿幾部“中國流”出來,哪還有什么“韓流”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