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的高度是其身長的百余倍,堪稱世上動物的跳高冠軍。然后,給跳蚤罩上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結果它碰到了罩頂。連續多次后,跳蚤竟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起的高度總保持在罩頂以下。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總在碰壁后主動改變跳躍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實驗者于是把玻璃罩取走,再拍桌子時,跳蚤卻不跳了,變成了“爬蚤”。跳蚤成為“爬蚤”,并非它喪失了跳躍能力,而是在一次次受挫中,它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雖然玻璃罩已經不復存在,它卻連“再跳一次”的機會都放棄了。生活中,不少人也有著類似的“經歷”。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遭受外界太多的批評、打擊和挫折,心靈上產生的“玻璃罩效應”,使他們原先那種奮發向上的熱情、一往無前的斗志、干一番事業的成功欲望,被“自我”壓制、封殺,打起了退堂鼓,既對失敗惶恐不安,又對失敗習以為常,隨遇而安,隨波逐流,成了真正的失敗者。挫折乃是人生常態。成功者與失敗者非常重要的區別在于,成功者從不言敗,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總是對自己說:“我不是失敗了,而是還沒有成功。”他們視失敗為機會,在遭遇打擊、挫折后,決不輕言放棄。美國著名電臺廣播員莎莉·拉菲爾說:“我被人辭退18次,本來可能被這些厄運所嚇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結果相反,我讓它們鞭策我勇往直前。”身受腐刑的司馬遷,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戰勝了巨大的身心痛苦,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永表后世的《史記》巨著的作者。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卻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霍金,面對那突如其來的常人難以想象的挫折,用堅強的意志制作了一條通向宇宙的“航船”,與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