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峙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譽滿天下,古往今來,名人、文人在此留下了燦若星河的詩文、楹聯,筆者將其中部分妙聯抄錄下來與讀者諸君共賞。“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這是書于岳陽樓風景區大門上的一聯,是明代魏允貞《岳陽樓》詩的前兩句,用作大門迎客,有先聲奪人之妙。此聯大氣磅礴,高度概括了岳陽樓風景區天下聞名之水、天下聞名之樓的特點。在大門上還有一聯:“眼前憂樂誰無意,天下江山此最雄” ,此聯出自明人楊一清的詩句,表明作者由眼前的壯麗景色生發出效法范仲淹先憂后樂的理想抱負,可謂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岳陽樓主樓一樓上有一副長聯,系清同治年間竇所作:“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此聯上下各有十一個短句,五十字,但對得極工、極巧、極妙,故有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文采超群,百讀不厭。上聯列舉杜少陵(杜甫)《登岳陽樓》詩,范希文(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憂”、“樂”名言,滕子京政績,呂純陽(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神話傳說,繼而發出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浩嘆。下聯化用范文,列舉巴陵勝狀,接著情不自禁地自問:“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這一句,引起讀者深思,“真意”是什么?當然是愛國之情,報國之志也!清嘉慶巴陵知縣陳大綱“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一聯,寫得明白如話,言簡意賅,抒發了這位父母官關心百姓疾苦的情懷。在主樓二樓,清末翰林鄭家溉所撰一聯,看似消極,實為悲憤:“湖景依然,誰為長醉呂仙,理亂不聞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憂時范相,瘡痍滿目一登樓?!睋Y料介紹,此聯作于1933年,當時日寇大舉侵華,國亂當頭,政府腐敗無能,民不聊生。作者面對眼前洞庭湖,想起祖國山河被日寇蹂躪,自己茍活亂世,只有一切不聞不問,像呂洞賓長醉不醒。但現實又是逃避不了的,希望有范仲淹這樣的賢相來重整山河,挽救危亡,但昔人(范仲淹)已經一去不返了,登樓一望,卻是滿目瘡痍,悲從中來。其愛國之情,悲憤之狀躍然紙上。在1944年,日寇進犯長沙時,作者拒不當漢奸,罵賊而死。這說明作者確實是一位言行一致、有民族氣節的愛國人士,人品、文品皆值得稱道。在主樓三樓有一副楹聯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大手筆:“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寥寥八個字就將洞庭湖萬千氣象概括無遺。僅從此聯即可窺見詩仙的豪放風格。在三樓還有清人黃道的“杜詩范記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樓”此聯妙在將洞庭湖、岳陽樓的自然風光及杜詩《登岳陽樓》、范文《岳陽樓記》的人文景觀融于一體,自然流暢,便于傳誦。但竊以為若能將“高”字換成“傳”字就更工整了。也許是作者另有其意吧。在岳陽樓牌樓上有一聯是清乾隆年間尚書張照所撰:“南極瀟湘千里月,北通巫峽萬重山” 此聯雖只在范文中的兩句后面各加了三個字,但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三醉亭(取自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神話傳說)上有清人方功浚所題一聯:“對月臨風,有聲有色;吟詩把酒,無我無人”好超脫!好逍遙!讀之覺有仙氣從字里行間飄飄而出。在懷甫亭上的一聯是當代書法家吳文蜀所撰書:“舟系洞庭,滿目瘡痍空有淚;魂歸洛水,換了人間已無詩” 此聯懸于斯亭,讓游人緬懷詩圣時,發思古之幽情,是再恰當不過。從岳陽樓的大多數楹聯中,可以看出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取意于范文和杜詩,都是從范文和杜詩中得到啟迪而創作出來的,足見范文及杜詩真是千古詩文,千古絕唱,這既是范、杜的驕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