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說誠通小馬拉大車,還是說華潤橫刀奪愛,其實大家都沒有跳出“搶花魁”游戲的思路。往往被人們忽視的是,華源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中國醫藥行業的窘境。實際上,中國醫藥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層次的危機。很大程度上講,正是這種危機感逼迫華源高管層鋌而走險。
近年來,中國醫藥行業的收入保持著20%左右的增長。從已公布的2005年年報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的均值為4700余萬元,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6.84%,每股收益均值為0.29元,盈利能力指標依然在制造業企業中位居前列。但從收入和利潤結構上看,醫藥業上市公司產品結構單一、新藥開發和商品化能力薄弱的積弊沒有大的改變,這也是中國醫藥企業在未來5-10年內面臨的重大瓶頸。
醫藥行業兼有傳統制造業和高技術行業的特征。從業務鏈條上看,從藥理研究到新藥開發,再到病理實驗和臨床研究,構成了醫藥工業的前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承擔著巨大的開發風險,這不僅僅源于反復試錯的成本,更有新藥在臨床階段出現的不適應癥以及其他更嚴重的后果;新藥經過臨床階段后,拿到新藥證書,就進入到規模化生產階段。制藥業的規模化效應非常明顯,一是因為制藥的邊際成本往往非常低;二是因為顧客對產品的忠誠度遠較一般消費品高得多。醫藥業最后一個業務環節是市場推廣,即新藥的商品化階段,這個階段要消化研發階段和生產階段的大量投入,畢竟規模經濟效應要靠出貨量來實現。從各個環節的重要性和獲利能力看,醫藥行業的價值分布呈“微笑曲線”:研發和流通環節的業務附加值高于制造環節的附加值。
中國醫藥企業的工業能力主要位于附加值較低的制造環節,而在研發和市場推廣方面建樹寥寥。世界級醫藥企業,如默克、輝瑞等,其商業模式與影視劇制片公司有相似之處。制片商要靠不斷推出大片來維系和開拓生存空間,而一部成功的影片不但能夠補償先前票房業績不佳的影視作品投入,同時也使公司具備了吸引優秀導演、演員乃至觀眾的號召力,是謂“大片模型”。
反觀中國醫藥企業,雖然在青霉素工業鹽、維生素以及解熱鎮痛類原料藥的生產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鮮有叫好又叫座的“大片”級新藥問世。我國化學制藥業基本上走的是一條仿制的道路。建國以來,我國生產3000多種西藥有99%是仿制的;近年來生產的837種西藥中,97.4%是仿制的。加入WTO后,仿制的成本將大大提高;另外,進口關稅的進一步降低將導致更多的進口西藥進入國內市場,給我國的化學制藥工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僅有的自有品牌類新藥幾乎全部集中在漢方藥領域。而從世界范圍看,日本和韓國的漢方藥占據著全球市場90%的份額,中國作為漢方藥的發祥國,并無競爭優勢可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從長遠看,新藥開發和商品化能力關系到企業能否在醫藥工業中生存下去。國際制藥企業開發一個新藥,一般花費1.5億-10億美元,歷時10年左右,且合成的單體能夠成功進入市場的機率只有1/10000-1/5000。那么,中國制藥企業可用于新藥開發的資本有多少呢?我們來看一下2004年醫藥類上市公司長期資本凈值的分布情況:
長期資本凈值等于凈資產與長期負債的和,減去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的和。長期資本凈值越高,意味著企業用于長線投資的財務能力越強;長期資本為負,則意味著企業在用“短融長投”的方式支撐目前的主業,有周轉不靈之虞。這個指標對中國藥業上市公司的意義在于,決定企業能拿出多少錢來用在新藥開發和商品化上。圖1給出三條重要信息。
2005年年末,我國醫藥類上市公司的長期資本凈值在正負10億元之間,比照世界級醫藥企業動輒10億元以上的新藥開發投資,中國醫藥企業目前顯然不具備大規模上馬包括開發、產品化和商品化在內新藥工業體系的能力。

資產規模居前的制藥企業往往背負著巨大的長期資本赤字,如排名第一的華北制藥,排名第三的太極集團。而這些企業長期資本赤字,一般都是在擴充生產能力的過程中形成的。
資本規模位居前10位的A股藥業公司的長期資本凈值之和不足6億元,也就是說,合中國前10大藥業上市公司之力,在上馬新藥工業體系方面仍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制藥企業之間的橫向合并不見得能帶來規模效益,反而有可能陷入周轉陷阱。
正是因為長期資本積累遠不足以支持企業發展新藥工業體系,中國藥業公司往往選擇將盈余投到生產環節或非相關多元化領域。前者必然導致中國藥業生產能力過剩,加劇企業間同質化的惡性競爭,而后者將進一步侵蝕企業面向新藥工業體系的投資能力。由此,中國醫藥企業面臨著長期投資能力不足與短期投資管理不善的悖論。
這幾年來,華源集團通過并購,在紡織和醫藥兩大產業高速擴張。特別是在拿下上藥和北藥這南北兩大醫藥集團之后,華源集團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企業集團。目前,華源集團旗下有7家上市公司從事醫藥制造和分配。但是,華源集團在醫藥行業的規模擴張顯然無補于面向主業的投資能力。相反,高負債并購模式迫使其走上了賣身自贖之路。
自2002年以來,華源旗下6家上市公司的長期資本凈值合計分別為-4010萬元、-14100萬元和-32200萬元。與此同時,華源醫藥產業的擴張對營運資本的增量要求也數量可觀。長期資本供應缺口日益擴大與資本需求日益呈饑渴狀,兩相疊加,注定華源醫藥走的是一條看不到希望的不歸路。
實際上,以華源在業界的影響力,以華源顯赫的中央軍背景,幾家銀行應不至于為幾十億元與之大動干戈。畢竟,對簿公堂并不是收回本息的惟一選擇,甚至也不是最佳選擇。就在華源事發前,周玉成仍堅信自己能夠填平窟窿。問題在于,貸款銀行已經對華源的無效擴張模式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華源的倒下如果僅僅為中國的資本運作故事添了一個噱頭,未免不值。有意義的是,中國還有多少華源,這些“華源們”還能堅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