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教學概況、教學模式、教學考核與教學效果四個方面對我們的雙語詞典學教學作概略介紹,以求教于專家。
關鍵詞 雙語詞典學 教學 模式 考試 效果
全國外語院校或外語系中,據不完全統計,開展雙語詞典學教學的尚不足十分之一。雖有零星的文章呼吁開設雙語詞典學課,但應者寥寥,更難看到探討雙語詞典學教學的文章問世。《20世紀辭書學論文索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詞典研究中心、上海市辭書學會、《辭書研究》編輯部合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與《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路式成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2001)收錄的論文共計6萬余篇,其中竟然沒有一篇提及雙語詞典學教學的問題。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成立十余年來,亦尚未把這方面的研究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些都說明我國雙語詞典界對該問題尚未有足夠的重視。
另一方面,隨著老一輩的雙語詞典學家的紛紛隱退或謝世,雙語詞典編纂后繼乏人的問題日益凸現。因此,有意識地、成批地、快速地培養雙語詞典理論研究和編纂實踐人員,應該是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任務之一。
有鑒于此,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從1998年開始安排研究生學習雙語詞典學課程。本文擬就此介紹一些做法與體會,求教于方家,以利今后的教學與研究。
一、教學概況
按照學校研究生部的規定,本課程共40學時,每周4學時,一個學期(10周)學完,共4學分。教學計劃大致上是:第一周為指導課;第二周至第八周為討論課;第九周至第十周為個別輔導課。該課程通常安排在第二學年其他語言學課程基本結束之后,因為其涉及語言文學的大多數分支學科,如此安排較有利于教學的開展。
實際上,詞典學內容博大精深,絕非4JD學時所能學遍的,所以我們的教學內容僅限于以英漢、漢英詞典為主的雙語詞典編纂范圍。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詞典學的教學,使研究生了解該專業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與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從而掌握本學科的發展趨向,同時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與科研能力,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地對英漢、漢英詞典編纂方面的一些問題進行科研。
根據學生以前絕大多數沒有接觸過詞典學的實際狀況,我們選用“高等院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系列教材”(總主編戴煒棟)中的《雙語詞典編纂》(李明、周敬華編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作為主教材,再以教師個人的最新研究成果、L.Zugstar的Manuel of Lexwography(Academia,1971)、H.Bejoint的Modern Lexi-cography:An Introductmn(Oxford Univemity Press,2000)作為輔助教材,以歷屆雙語詞典學年會論文集作為參考教材。
教學基本上采取課前學生自學,課上先分章節進行討論,然后全班提問、質疑,最后教師作小結的方式。考試則以學生撰寫論文的形式進行,要求至少修改兩次。
二、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在制定教學模式方面作了這樣一些工作:
1.課前的書面與口頭調查
正式開課前請每級的班長、學習委員與學生代表座談,會后請學生填寫表格,以了解學生有關情況。調查中,除了詢問學生的姓名、年齡、性別、畢業學校、畢業論文情況以及地址和聯系方式外,以下一些問題也是必有的:
(1)你是否接觸過雙語詞典學?(絕大多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
(2)你看過多少雙語詞典學的書籍?(個別的看過一兩本。)
(3)你對本課程有什么想法、建議與要求?(反饋的信息多種多樣。)
(4)你是否發表過外國語言學方面的學術論文?若有,有幾篇?(只有個別人發表過一兩篇。)
此外,在開課前我們還同已給該年級研究生授過課的老師會談,通常了解該班的學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習的特點、表現較突出的學生以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運用得較為成功的教學法等。
通過開課前的書面與口頭調查,可基本摸清各班的實際情況,從而為教學計劃的制定打下較扎實的基礎。
2.開課初的課堂指導課
開課第一周的四節課為課程學習指導課。教師并不急于上新課,而是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闡述雙語詞典學的性質與研究范圍,使學生明確課程的學科性。
(2)概述國內外該學科的教學與研究情況,使學生了解學科的基本狀況。
(3)介紹目前雙語詞典研究與編纂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懂得研究的重點、難點與方向。
(4)介紹信息源,如學術期刊,重要理論專著,雙語詞典論文集以及導師的相關科研成果,還給學生列出課外閱讀材料目錄、參考書目與論文索引工具書目錄,以供學生深入學習與寫作。
(5)宣讀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
3.教學方法
上課前在要求學生自學教材的基礎上,安排好每個學生要在課上宣講的內容,讓他們及時查找、認真閱讀各種參考資料,做好書面或口頭發言的準備(至少要寫好發言提綱)。課中每人限講20分鐘,嚴格執行,以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與準確性。然后由全班學生針對宣講討論、質疑,并要求宣講者答疑,以檢查其自學的深度與廣度。討論時的語言為英語或漢語。每次宣講結束后,由任課教師評講各人的宣講情況,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及其原因,對學生存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解釋,最后提出下次上課的要求。
教學進入第九周至第十周時,開始安排個別輔導。一般除了利用正常課時外,還有每周兩次、每次一個小時的課余輔導,著重解決每個學生面臨的學習難題或論文寫作中的困難,以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平時,我們經常要求學生定期閱讀有關學術刊物,如《辭書研究》以及發表雙語詞典學論文較多的外語類刊物《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教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等。閱讀的具體要求是“多讀,多思,多記”,為撰寫論文積累素材。論文寫作則要求做到“無中生有”(要有個人的新觀點)、“以小見大”(題目要小,內容要扎實)與“自圓其說”(立論正確,論據充分)。
三、教學考核
本課程的教學考核采取綜合評定的方法,以多方面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滿分為100分,必須達到75分才及格。教學考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討論
共占35%,其中:25%為個人宣講分,要求做到有綜述、有個人觀點與準確把握20分鐘的宣講時間;10%為每人的提問分,因為質疑是增長學問與培養能力的一種手段,同時,根據提問的深度和廣度也可檢查學生的學習程度。具體的評分標準是:
(1)宣講文獻/章節成績:宣講明白且創新點有重要價值,可得滿分100分;宣講明白且觀點很有創新性,90分;宣講明白且能提出自己的觀點,80分;宣講明白,75分(為基本要求);宣講不清楚,60分。
(2)參與討論成績:提出問題且觀點極有價值,可得滿分100分;提出問題且觀點很有創新性,90分;提出問題且觀點正確,80分;能提出問題,75分(為基本要求);未提出問題,60分。
2.期末考試
考試以撰寫論文形式進行,共占55%。具體要求如下:
(1)字數(5%),要求4000~5000字,用英文或中文撰寫均可,打印或手寫均可。
(2)及時交卷(5%),要求每學期第十周交卷,不準拖拉。
(3)參考文獻(5%),要求閱讀參考文獻不少于10篇(部)。
(4)內容(35%),要求分別是:如撰寫雙語詞典評論文章,被評論的詞典必須是近兩年出版的。這一則是因為詞典評論有時效性,二則是為了杜絕抄襲。若撰寫雙語詞典理論研究文章的,要求觀點新穎或在他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揮。具體的評分標準如下:
①90~100分(優):論點正確又有價值,論據很充分,論述很清楚,文字流暢。
②81~89分(良):論點正確,論據充分,論述清楚,文字通順。
③76~80分(及格):論點較正確,論據較充分,論述較清楚,文字較通順。
④75分以下(不及格):論點不正確,論據不充分,論述不清楚,文字不通順。
⑤0分:凡剽竊者,一律以0分計,并不予重修。
(5)規格(5%),要求文章的格式符合《外語教學與研究》的稿件格式。
3.上課出勤率
共占10%,主要是為了確保教學時間與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每次上課由班長嚴格考勤,對無故曠、缺課或遲到的學生酌情予以扣分。
以上要求如未達標,均要酌情扣分;而對那些能于上課期間在正式學術刊物上發表雙語詞典學研究論文的學生,則酌情加鼓勵分,每篇為3~5分。
四、教學效果
經過近十年的摸索與不斷改進,雙語詞典學教學的效果逐步提高。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了學生對雙語詞典學的興趣
絕大多數學生表示對該課程有興趣,有近四分之一的學生想把雙語詞典學作為自己今后科研的方向。
2.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
討論課中的講解、提問、答疑、爭辯、切磋,課前、課后的講解提綱,論文撰寫等教學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也使他們經受了如何準確把握時間及靈活應變的鍛煉,從而為畢業論文的撰寫與答辯打下了基礎。
3.促進學生提高科研能力,獲得成果
在雙語詞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資料檢索、大量文獻閱讀與論文寫作等實踐活動,學生對論文的結構、要素、要求、重點與規范有了進一步了解,科研能力有所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2003-2006年間,學生獨自撰寫或與導師合作的24篇論文分別在《辭書研究》、《上海翻譯》、《上海科技翻譯》、《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以及《雙語詞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等論文集上發表。還有一些學生參加了全國性學術會議的交流。
我們雖然對雙語詞典學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諸如怎樣做到大面積地引導學生以雙語詞典學作為研究方向,雙語詞典學教材應怎樣擇定或編寫,雙語詞典教學如何與雙語詞典編纂相結合,雙語詞典教學如何更多地促進科研成果的形成,如何加強雙語詞典教學理論化等問題,均有待于進一步摸索與探討,也希望參與、關心雙語詞典學教學的同仁們批評與指導。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200444)
(責任編輯 陸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