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出版的一些漢英詞典,在我國各民族名稱的英譯方面,存在著比較混亂的情況,誤譯和一名多譯現象時有發生,易誤導讀者,造成國際交流的失誤。本文選取國內四部較有影響的漢英詞典,對其中的民族名稱英譯進行了比較分析,并具體說明宜如何改正。
關鍵詞 漢英詞典 民族名稱 英譯 問題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民族名稱在民族文化交流及其大融合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變遷與演變。每一個民族的名稱都與他們活動的地域生態和經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充分反映出他們各自獨特的文化風貌,從而構成了絢麗多彩并著稱于世的中華民族文化。
由于許多民族的名稱來源復雜,歷史上一直存在著一族多名的現象。有鑒于此,1980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制定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我國民族名稱拼寫法》。1982年12月22日,國家標準局頒布了國家標準《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GB3304--1982),并規定自1983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該標準根據1980年第三次全國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制定的拼寫法,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考訂、修正而成。1991年8月30日,國家技術監督局又頒布了新版國家標準《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GB3304--1991)。此標準對1982年的標準又作了部分改動,于1992年4月1日開始實施。
國家標準統一了我國各民族名稱的漢字拼寫法和羅馬字母拼寫法,并在第一條中就明確規定:“本標準適用于文獻工作、拼音電報、國際通訊、出版、新聞報道、信息處理和交換等方面?!比欢覈霭娴囊恍h英詞典在各民族名稱的英譯方面多年來一直存在著比較混亂的情況,不少譯者甚至可能還不了解有這么一個國家標準,以致各行其是,誤譯和一名多譯現象時有發生。譯名的混亂容易誤導讀者,也不利于體現我國民族政策的嚴肅性。
筆者選取了國內四部主要的漢英詞典——《漢英詞典》(修訂版)、《新時代漢英大詞典》(以下簡稱《新時代》)、漢英雙語版《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漢英版”)和《新世紀漢英大詞典》(以下簡稱《新世紀》),對其中的民族名稱英譯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發現,這四部漢英詞典對我國各民族名稱的英譯極不統一,問題最多的是《現漢》漢英版,其他三本詞典也存在著不規范譯法。本文擬就我國民族名稱的英譯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威妥瑪式拼寫法的使用問題
威妥瑪式拼寫法是英國人威妥瑪(1818-1895)創制的一套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法。這套方法原僅作為外國來華人員學習漢語的注音工具,后來用途擴大,成為英譯中國人名、地名等的一種主要拼寫法。威妥瑪式拼寫法有許多不科學和使用不便的缺點,其中最大的缺陷是沒有充分考慮漢語的語音特點,沿襲了前人使用送氣符號來表示聲母的方式。在實際使用中,送氣符號常常被省略、脫落,結果造成大量音節混亂。國務院已于1978年發文,決定從1979年起在對外譯文中,正式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中國人名、地名等的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并取代威妥瑪式等各種舊的拼寫法。1982年8月,國際標準化組織頒發國際標準ZS07098《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規定漢語的拼寫以漢語拼音為國際標準。但是,上述四部詞典對有些民族名稱的英譯仍采用威妥瑪式拼寫法,如《現漢》漢英版中的“景頗族(Chingpsw)”、“土家族(Tuchia)”、“高山族(Kaoshan)”、“京族(Ching)”、“布朗族(Pulang)”,《新時代》中的“東鄉族(Tunghsiang)”、“仡佬族(Kelao)”、“羌族(Ch’iang)”,《漢英詞典》中的“壯族(Chuang)”、“布依族(puyi)”、“侗族(Tung)”、“保安族(Paoan)”、“赫哲族(Hoche)”,《新世紀》中的“傣族(Tai)、“納西族(Nahsi)”、“達斡爾族(Tahur)”、“裕固族(Yuku)”、“珞巴族(Lops)”等。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因種種需要而仍要保留威妥瑪式拼寫,可按《新時代》翻譯“納西族”的方法處理:Naxi(for-merly translated as Nahsi)nationality。
二、關于“名從主人”的原則問題
細讀56個民族名稱的漢語拼音和羅馬字母拼寫法就不難發現,其中有30個名稱的漢語拼音和羅馬字母拼寫法相通。這30個民族是:阿昌族,白族,傣族,德昂族,東鄉族,侗族,高山族,仡佬族,漢族,哈尼族,回族,景頗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滿族,毛南族,苗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畬族,土家族,土族,瑤族,彝族,藏族,壯族。但有26個民族名稱的漢語拼音與羅馬字母拼寫法彼此不同。這是因為有些民族名稱是依“名從主人”的原則,按本民族的實際語音用羅馬字母拼寫而成的。這26個民族是:Blang(布朗族),Bonan(保安族),Buyei(布依族),Chosen(朝鮮族),Daur(達斡爾族),Derung(獨龍族),Ewenki(鄂溫克族),Gin(京族),Hezhen(赫哲族),Jino(基諾族),Kazak(哈薩克族),Kirgiz(柯爾克孜族),Lhoba(珞巴族),Monba(門巴族),Mongol(蒙古族),Oroqen(鄂倫春族),Russ(俄羅斯族),Salar(撒拉族),Sui(水族),Taiik(塔吉克族),Tatar(塔塔爾族),Uygur(維吾爾族),Uzbek(烏孜別克族),Va(佤族),Xibe(錫伯族),Yugur(裕固族)。但上述四部詞典對這26個民族名稱的翻譯,有的仍使用了漢語拼音,如“水族(Shui)”、“佤族(Wa)”、“京族(Jing)”等,這是不規范的。
三、關于“族”的英譯問題
這四部詞典中,同一民族名稱的英譯顯得很不一致;即使是同一部詞典內部,各名稱之間的譯法有時也不統一。這種情況在《現漢》漢英版中尤為嚴重,例如:“漢族”譯為Han nationality 0r theHan;“布朗族”譯為Blang(Pulang)ethnic group;“門巴族”譯為Mon-ba;“毛南族”譯為Maonans;“水族”譯為the Shui people;“東鄉族”譯為Dongxiang people;“彝族”譯為the ethnic Yi people,the Yis;“回族”譯為Hui ethnic minority people,or the Huis;“蒙古族”譯為Mongolianminority ethnic group。
把漢語的“民族”一詞及相關的詞“族”譯成英語,或者將英語中的nationality、people、ethnic group等詞譯成漢語,都是一件頗費心思之事。因為它們都是多義詞,翻譯時必須對其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有準確的理解,才能選好對應詞。“民族”一詞的義域范圍并不固定,有時指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所有民族或全體中華民族,如“民族團結”、“民族統一”;有時指各少數民族,如“民族自治”、“民族地區”等;有時專指某一個具體民族。各民族名稱中的“族”應屬第三種情況,表示的是狹義概念。我國各民族都是作為歷史文化的共同體、而不是作為政治實體被認定的。正是在這一點上,英語中有幾個可以表達“民族”概念的詞與漢語詞“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na—tionality就是一個具有較強意識形態色彩和政治意義的詞,其詞根是nation,與“國家”、“國民”有著詞源的聯系。它不但可以指“民族”,還可以指整個國家,甚至可以指國籍。在我國,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共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國家實體的單位成員,民族自治地方是統一國家內的某一級行政區域,并不具備獨立政治實體的性質。因此,把我國56個民族的“族”譯為nationality,難免會在國際政治、學術交流中引發歧義和誤解,既不利于對外宣傳,還可能被別有用心的敵對勢力所利用。1987年,英國出版了題為《西藏的地位——從國際法角度對西藏歷史、權利與前景的分析》一書。_3 J該書作者荒謬宣稱西藏是個獨立的國家,其使用的論證手法主要就是混淆“民族”與“國家”的區別。英國開放大學的伊恩-休姆訪華時曾一再指出,不要把“藏族”譯為Tibetan nationality,那樣譯與中國的立場不一致。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目前在外事場合,凡涉及我國少數民族的地方,都將“民族”、“族”的英譯由原來的nationality改成ethnic或ethnic group。這無疑十分有助于澄清民族概念的本質含義,并促使我國的民族概念和用法與國際慣例保持一致。如“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由原來的The State Nationalities Affairs Commission改為The State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我國一些重要的媒體通常也都把表示狹義概念的“民族”或“族”譯為ethnic group。如新華社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一文中,“鄧小平同志是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一句的英譯是“ComradeDeng Xiaoping was an outstanding leader enjoying high prestige acknowl-edged by the Party,the army and the people 0f all ethnic groups throughoutChina”。1995年3月9日《中國日報》在題為《江澤民強調團結、穩定》的報道中多次用ethnic group指稱我國的各民族:China is a bigfamily comprising 56 ethnic groups.The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among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s an important advantage for strenthening na-tional unity.and promot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allethnic groups。
一般來說,我國的民族名稱如果是作定語修飾名詞,英譯時通常不需譯出“族”。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Tujia-Miao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Xiangxi;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云南)Lahu-Va-Blang-Dai Autonomous County of Shuangiiang;納西族文化Naxi culture。如果專指“××族”,一般就要譯出“族”。如:回族Hui ethnic group;哈尼族Hani ethnic group。若要表示“黎族人”,可譯為the Li people或the Lis。
四、幾個特殊民族名稱的翻譯問題
四部漢英詞典對我國有些民族名稱的英譯照搬了外國的民族名稱拼寫形式。如“俄羅斯族”,《漢英詞典》譯作the Russian na-tionality,or the Russians;《新時代》譯為Eluosi or Russian nationality;《現漢》漢英版譯為Russian people;《新世紀》譯為Russian nationali-ty,Russian ethnic group,Russians。然而,根據新版The New OxfordDictionary of English的釋義,Russia指a country in northern Asia andeastem Europe;Russian意為of or relating to Russia,ots people,or theirlanguage。在漢語中,對于雖為同一個民族但分屬中外者,一般是用“××族”和“××人”來加以區分的。如“俄羅斯族”和“俄羅斯人”在《辭海》中就是分別列條的。前者釋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后者釋為“俄羅斯人數最多的民族”。因此,“俄羅斯族”指我國的少數民族,應依據國家標準譯為Russ,以避免與“俄羅斯人/民族”的概念相混淆。同樣,“朝鮮族”也不宜像這四部詞典那樣,譯為the Korean nationality或the Koreans。為了防止與朝鮮和韓國的民族名稱及相關概念相混淆,國家標準規定我國“朝鮮族”的羅馬字母拼寫法應為Chosen。
五、編校錯誤
由于編校工作不夠細致,這四部詞典中部分民族名稱的英譯還出現拼寫錯誤。如“撒拉族”,《現漢》漢英版譯Sarla,《漢英詞典》譯Sala,《新時代》和《新世紀》譯Salar;“塔塔爾族”,《現漢》漢英版譯Tartar,其他三部詞典譯Tatar;“獨龍族”,《漢英詞典》譯Drung,其他三部詞典譯Derung。根據國家標準,這三個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應分別為Salar、Tatar和Demng。
上述四部詞典都是在1992年新的國家標準《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實施后出版的,對于民族名稱理應按照國家頒布的標準進行翻譯。一名多譯或誤譯,不僅會造成讀者使用和理解上的困難,還有損于民族的形象和尊嚴。必須指出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的《漢英大辭典》(第二版)中,各民族名稱的英譯不僅譯法混亂,而且漢語名稱也出現錯別字,如“毛南族”錯成“毛難族”,“仡佬族”誤作“仡老族”。更為嚴重的是,該詞典只收了52個民族的名稱及其英譯,未收“德昂族”、“基諾族”、“土家族”和“土族”,這不能不引起辭書編纂、出版工作者的重視。
我國各民族名稱的收錄和翻譯是一項十分重要和嚴肅的工作。筆者呼吁,漢英詞典的編纂者應重視民族名稱的英譯問題,已經出現不規范譯法的辭書應在再版時盡快予以糾正、完善。
(紹興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浙江312000)
(責任編輯 陸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