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例是辭書的編寫規范和格式。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體例就是辭書編纂的規矩。它是保證辭書質量的必要條件,在辭書編纂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沒有體例所規定的種種要求,而是由作者、編輯在編纂工作中各行其事,那不管是什么人都絕對編不好辭書。因此,作為一名辭書編輯,在辭書編纂的全過程中一定要牢固地樹立起體例意識。
辭書的體例屬于辭書的形式范疇。由于各種辭書的性質和類型不同,因而反映內容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例如百科辭典,要確定收錄哪些學科,它們各自如何分門別類。學科辭典和人名辭典二者都收錄人名條目,但收詞標準卻有區別:學科辭典一般只收學科的帶頭人,而人名辭典收詞較寬,甚至可收本學科正高職以上的學者等。又如專科辭典的條目釋義要求簡明扼要,范圍一般包括定義和基本內容,而百科全書則要求追根溯源,介紹其由來演變,還可旁征博引,字數上也沒有硬性規定,一個條目甚至多則幾千字、上萬字。所以,各類辭書各有各的編法,各有各的門道,主要就是按各類辭書的性質和類型,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編纂模式。
不同的讀者對象,有不同的特點要求,這也決定了不同的辭書有不同的編法,包括收詞的多少、釋義的深淺等等。例如《新華字典》和《漢語大字典》的讀者對象不同,收字的數量相差好幾倍,《新華字典》只釋基本義常用義,《漢語大字典》的義項則要多得多,還有字體、書證等內容。又如《現代漢語虛詞小詞典》創立了“病例”的欄目;《新華諺語詞典》設計了“知識篇”的板塊,都是為了適應不同讀者的需要。
辭書編纂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到各方面步調一致,各項規定必須清楚明了,要像法律文本一樣盡可能細化,做到全面、細致、清楚,便于操作,使作者在編寫中能照章辦事,“有法可依”。例如《辭海》的條目涉及一百多個學科,所收范圍包羅萬象,有術語、學派、學說、作品、人物、事件、會議、組織機構等。每一類條目都必須規定一定的內容范圍、行文層次,以便各學科的同一類條目都能遵循統一的格式。又如,《大辭海》的引例僅古籍部分就浩如煙海,為此,辭海編輯部特選擇了常用、易見、易得的古籍二千余種,為《大辭海》古籍引例制定了統一格式,以方便作者寫稿、編輯審稿加工。如果在設計體例時不能對各種可預料到的問題作出條文式的嚴格規范,那么所編出的條目一定是五花八門、各寫各的。最后,全書成了亂七八糟的大雜燴,其質量也就難以保證了。
辭書的體例設計盡管周到、全面,但畢竟是紙面上的東西,對釋文編寫的要求一般也都比較原則,沒有經過實踐難以消化掌握。如何從紙上談兵到實戰演練,樣稿的試寫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辭書編纂一般沒有專職的作者隊伍,大多由教學、科研和行政部門的專業人員兼職編寫。這些作者在本專業或本部門都具有較高的造詣,熟悉本專業本部門最新的研究動態和有關資料,但在未接觸辭書編纂工作前,他們對辭書的編纂理論知之較少,如有的作者在剛編寫時往往從專業角度出發,把一些條目寫得既深奧又冗長,忽視了條目的編寫必須簡明、扼要的原則。通過撰寫樣稿,讓作者掌握每一類條目編寫的方法,使其合乎規范。例如,《辭海》編纂體例中有關國家條目的釋文范圍和編寫順序是:①簡稱或別稱;②位置、面積(以平方千米作單位)、人口(以萬作單位,注明調查年份)、民族構成、首都等;③自然地理,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及對外關系等。同時也要認真聽取作者從學科專業知識方面來完善體例的正確意見,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防止以后問題成堆,以致出現積重難返、不可收拾的尷尬局面。
辭書編寫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復雜的智力勞動過程,不可能經過作者的一次實踐就完成,必須經過編輯對辭書的加工予以完善。再者,辭書通常是大協作的產物,參與的作者眾多,編寫者的學識、經驗各不相同,在貫徹體例進行條目編寫時,各自掌握的分寸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稿子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偏差和分歧。另外,由于一部辭書涉及的條目眾多,有的還跨越多個學科,編者在處理稿件中也難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狀況。為此,辭書編輯必須要有強烈的體例意識,嚴格按照體例的要求,對稿件進行認真的、全面的加工,將體例的規定真正落實到全書中,防止出現某些條目前后矛盾、上下沖突、零亂重復、互不貫通等弊病,以保證辭書的質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平衡。一部辭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單科詞典中同一級別條目的選收必須平衡,綜合性辭典中各學科間同一類條目的選收也要平衡,重要的詞目必須盡可能地完備,不能畸輕畸重,特別是成套、成對的詞目。如經濟學科中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缺一不可。同類條目在釋文內容、字數、規格上也必須平衡。例如,人物條目的生卒年、頭銜、字號、籍貫、主要經歷和成就等內容要素必須保持一致,不能一部分條目這樣寫,另一部分條目那樣寫。圖片配置也要平衡。例如,收入《辭海》彩圖本中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條目、世界各國家的條目,不管其大小和強弱都應一視同仁,按照體例的要求給予配圖,不能缺漏。
統一。一部辭書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組成辭書的每個條目,必須做到:立目形式、釋文內容、圖片規格、歷史紀年的表述、古今地名的夾注、引文格式、外文標注格式、譯名的標準、別稱的用語、參見的用法、數字的表示以及字體的選用、標點和計量單位的使用等方面均應一致。如各學科的名詞術語、人名地名等,往往有主名和從名、本名和別名、現名和舊名、全稱和略稱等的區別。在辭書編纂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做到,規范其正名和副名、主條和參見條的定名,做到主次分明、輕重得宜。例如,“解放戰爭”這一名詞在正規的出版物上,有“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全國解放戰爭”等多種稱呼和寫法,辭書一般采用最為簡捷的“解放戰爭”作為全書統一的釋文用語,使同一事物的表達在不同的條目中做到相互一致。又如人物籍貫表述上,一般是“某省某縣人”,不能有的只寫省不寫縣,有的只寫縣不寫省,有的卻寫到所在的鄉和村;在行文層次上,籍貫一般放在字號后,絕不能有的在前有的在后。同類條目圖片配置的規格也必須一致,不能有大有小。
完善。辭書體例的貫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在1989年版《辭海》的編纂中,編輯發現了釋文用語的不統一問題,如中國歷史中出現了西漢、前漢和東漢、后漢,以及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大革命等同一事物的幾種稱呼在不同條目的釋文中并存。辭海編輯部就在1987年3月,制定了《(辭海)統一用語舉例》,將歷史、政治、法律、軍事、宗教、高等教育(包括學校、學位、學銜)、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文化機構以及外國人名、地名中,凡是一物多名的詞語再作了規定。這個《統一用語舉例》就作為《辭海》的補充體例。當然體例的修正補充,進行得越早越好,而且已經確定的體例不要輕易改變,更不能朝令夕改。
專項檢查。辭書的編纂是一項系統工程,編寫者每人負責一塊,往往很難顧及到整體,當全書合攏時就會發現諸多問題,這就需要通過專項檢查來解決。專項檢查的工作,中小型辭書可以由責任編輯在審稿中一并進行,大型辭書可以組織多個專項檢查小組,采用人工或電腦核查的方法逐一核對。檢查的項目主要有:古今地名夾注,歷史紀年與公元紀年對照,外國人名、地名的譯名統一,詞目外文括注,參見條落實等。特別要注意解決“雙包”條,即同一事物,不同學科都涉及到,可能出現重復或相互矛盾。專項檢查是辭書編纂質量把握的最后一關,必須認真做好。
綜上所述,辭書編輯的體例意識對保證辭書的質量、提高編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辭書編輯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40)
(責任編輯 葉玉秀)
(浙江師范大學圖書館 金華321004)
(責任編輯 陸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