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新是辭書的生命。辭書必須創新,但不可以創新為時髦,要在掌握辭書創新的特點,處理好創新與求實的關系。辭書的創新受制于實際,扎根于求實,即求實于學術文化的發展、社會大眾的需求和辭書本身。辭書創新以求實為基礎,辭書求實以創新為目標,二者相輔相成,貫穿于辭書編纂的過程之中。只有不畏求實之辛勞才能摘取創新之關果。辭書更應求實。
關鍵詞 辭書編纂 創新 求實
自從“自主創新”成為基本國策,隨之而起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知識創新、管理創新、網絡創新以及創新型企業、創新型省區的創新熱潮便一浪高過一浪,“創新”一詞也因而時髦起來。面對社會上日益興盛的創新熱,作為知識寶庫、科教工具的辭書如何因應,辭書要不要創新,辭書創新有何特點規律,如何處理創新與求實的關系、實現辭書的科學創新,便成為辭書編纂者和出版者所應重視的一個嚴肅問題。
創新是辭書的生命
創新是辭書的生命,辭書必須創新。這是為辭書的發展史所證明的,也是辭書的性質和功用所規定的。
我國辭書的創新首推兩漢時期的《說文》和《爾雅》。《說文解字》在中國辭書發展史上創造性地完成了后世字典的字頭、注音、釋義、例證等基本要素的雛形;其創用的依據漢字形體結構以相同偏旁對漢字分部歸類的方法,又開了后世辭書部首排檢的先河。《爾雅》成為我國綜合性詞典的先驅,其按詞語內容性質分類釋詞的方法,成了后世詞典分類排檢的濫觴。辭書創新,《說文》《爾雅》前所未有。
辭書的產生得力于創新,辭書的發展同樣有待于創新。《說文》以后的字典辭書,從魏《廣雅》、梁《玉篇》到清《康熙字典》,無不各有創新。如《玉篇》率先采用楷書字體,使用反切注音;《釋文》從《說文》的以六書分析字形為主轉向以注音釋義為主等。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我國古代辭書正是緊緊追隨語言文字的發展和儒家學者解經訓詁的需要,廣泛吸收語言文字、訓詁音韻的研究成果,不斷創新內容體制而逐步趨于完善的。上世紀初,以《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為代表的新型辭書,繼承和吸收中外辭書的編纂經驗和學術文化成果,創新內容,創新體例,以現代辭書的嶄新面貌呈現于世。80年代以后,我國辭書追隨改革開放的步伐和科學文化的發展,適應不同群體的多種文化需求,在題材、品種、體例、規模、內容、形式、普及、提高各方面廣泛改革創新,產生了《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一批里程碑式的巨著,迎來了辭書園地百花競放的春天。
現代辭書學告訴我們,作為大眾求知的工具,辭書不僅應當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而且內容和形式都要追隨社會發展而變化,反映跳動的時代脈搏,滿足大眾多方面需求。辭書創新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辭書能否及時拓展領域、創新選題,改進體例、更新知識,吸收新成果、反映新發現,已不僅是衡量辭書質量的標志,而且成了辭書能否追蹤時代、引領自身生存發展的關鍵。
辭書創新是有限創新
任何事物或科學的創新發展都離不開客觀條件和自身規律的影響與制約。不同的是,不同的事物或科學,其發展規律不同,與客觀外界的關系不同,創新發展所需要的客觀條件也不同,因而各自受其規律、條件所支配制約的內容、方式和程度也不相同。辭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比較其他文化產品如文學藝術作品、科學理論著述等,與客觀外界的關系更為直接密切,對于外在條件更具依賴性。編纂者在對辭書的主觀創造方面都要更多地受到來自社會的和辭書本身的影響與制約。這種影響制約縮小了辭書主觀創造的空間,限制了辭書創新的手段和途徑,辭書創新只能在這些制約下進行而不能突破制約,因此稱為“有限創新”。這些制約辭書創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表現。
1.社會學術文化及其發展程度的制約
辭書是匯聚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書。作為辭書內容的主體部分是社會的或自然的科學文化知識,這些科學文化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創造的,很多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成果。辭書編纂者在利用這些成果編纂辭書時,既不能像藝術家一樣憑形象思維去形容描繪、想象夸張,也不能像哲學家那樣用邏輯思維去演繹推論、發揮創造。辭書編纂者只能按特定的標準和要求去遴選、吸收和匯聚這些知識,對其作出恰如其分的描述和解釋。在知識的空間(內涵、外延)上,它既不能擴大也不能縮小;在知識的時間(發生、發展)上,它既不能超前,也不能過于滯后。辭書必須永遠忠于知識的客觀實際,永遠處于對知識發展的追蹤狀態。因此,學術文化及其發展,必然制約甚至決定辭書的創新和發展。
專科詞典以各自的科學術語為收釋對象,而科學術語的孳生和發展,有待于學科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例如在計算機問世之前,還沒有大量計算機科學語匯產生,就不可能有計算機詞典。再如據統計,有關“市場經濟”條目在《辭海》1936年版中僅3條,1965年“未定稿”增至7條,1989年版增至16條,1999年版達到了69條。《辭海》各版本在此類條目上收詞的變化,記錄了其追蹤學術文化發展的足跡,準確地說應是追蹤了“市場經濟”在我國發展的足跡;反之,我們也由此看到了“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和程度對于辭書創新發展的制約作用。同樣,語文詞典以普通詞語為收釋對象,詞典編纂者既不能創出一字一詞,也不能創出一音一義,只能在廣泛搜集語言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去發現字詞的音義,并用精確的語言形式把它表述出來。語文詞典的創新不能不受語言實踐及其研究成果的制約。
2.大眾文化素養和社會需求的制約
辭書是供人使用的工具書,辭書的編纂出版必須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的需求也反轉來直接影響制約著辭書的創新發展。但使用者對工具書的需要首先受到的是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養的制約。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度,用不著辭書作為工具;隨著全民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對辭書的需求也必然愈加廣泛多樣。大眾的文化程度,決定了對辭書的需求,但決定大眾辭書需求的除文化程度以外還有其他各種社會因素。不同文化素養、不同年齡身份、不同行業職業的人對辭書的不同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還會受到教育文化發展的導向和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大,漢外詞典的需求激增;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詞典應運而生;隨著自學考試的興起,各種考試辭典搶手。大眾文化素養和需求,直接影響制約著辭書選題、內容、形式的創新發展,辭書創新也不能不受其影響和制約,受到大眾歡迎的創新型辭書總是產生于大眾的需求之中的。
3.辭書體制特征和編纂規律的制約
辭書既有工具書的一般性質,也有區別于索引、年鑒、資料匯編等其他工具書的體制特征;辭書編纂也有著區別于其他工具書的程序和規律。這正是辭書所以成為辭書的本質所在,辭書創新不能不受其制約。
辭書的體制特征具體體現在辭書的總體設計、收詞原則和編纂體例之中,它是在長期的編纂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約定俗成性的規定。每部辭書在編纂之前,都必須制訂一個科學可行的總體設計,一份嚴謹周到的收詞原則,一套縝密統一的編纂體例,這些設計、原則、體例既包含著辭書的共同的體制特征,也體現了所編辭書的創新思想和個性特色,每一個編纂者要自覺接受它們的約束和制約,不可隨意突破。這樣做不僅維護了辭書的體制特征和編纂質量,也是為了落實所編辭書體例設計中的創新思想和個性特色。
辭書編纂規律體現在辭書編纂程序之中,辭書編纂程序一般需要經過設計方案、制定體例、收集資料、分工撰寫、審改定稿、統一編排等重要階段。一部高質量的辭書中,這些重要程序一個環節也不能少,而且每個環節的背后還包含有大量艱苦復雜的勞動,它是保證辭書質量的必要程序與制度,辭書編纂中的任何創新和創造都不應在程序上偷工減料或走捷徑。
4.前人辭書對后編辭書的制約
辭書文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又不斷更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后編辭書的自主創新與對前人辭書的借鑒繼承總是互為表里、接力傳承的。“一部后代的辭書不借鑒前人的成果而完全另起爐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前人辭書對后編辭書的制約。這種制約不僅表現在“你離不開我”即必須繼承借鑒上,而且表現在“你必須尊重對待我”即合理繼承借鑒上。前人辭書與后編辭書除了具有共同體制特征的各種要素外,在題材上,在收詞范圍、編纂規模、讀者對象上,也常有相同相類之處,辭書的內容交叉、詞目相重、釋文相似、釋文相同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以詞語釋義來說,由于同一詞語在一定時期所包含的意義概念或知識內涵是客觀穩定的,辭書釋文又要求客觀寫實、準確精練,編纂者需要付出大量艱苦勞動進行資料收集和科學研究,這種功夫下得越深,其釋義就越貼近詞語內涵的客觀實際,后編辭書也便越是難以創新和超越。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后編辭書也還必須接受前人辭書的嚴肅制約:既不能對它視而不見,也不能將它照抄照搬,而應當致力于研究發現。
以上制約辭書創新的四種表現來源于社會和辭書本身兩個方面,對于辭書編纂者來說它是來自客觀方面的制約。這些制約是不可突破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制約著辭書編纂中恣意創造的自由,卻維護了辭書編纂中學術創新的秩序;它制約了辭書自由創新的空間,卻指引著辭書科學創新的方向。
辭書的創新產生于求實
創新是辭書的生命,而生命的誕生與成長又必須受到來自外部世界和自身體制規律的多方制約,這就需要創新者在重重制約中去尋找生命萌芽的條件、生命扎根的空間和生命成長的養分,這就是求實。求實是辭書創新扎根成長的土壤。生命離不開土壤,創新離不開求實。求實伴隨著辭書創新的各方面,貫穿著辭書創新的每一環節,辭書的創新就產生于求實之中。
1.選題的創新
好的選題有時似乎產生于編輯的“靈機一動”或編者的“忽然想起”,但如果沒有深入的社會調查和深切的生活體驗,未必能夠“想起”,想到的也未必可行。要獲得一個新穎有效的選題。關鍵還在于求實。當今辭書市場品類齊備,琳瑯滿目,乍看起來新選題似已無插足之地。然而,只要社會在進步,學術在發展,人們的認識在提高,需求在變化,就必然有辭書選題創新發展的空間。
選題創新何所求實?一是求實于新學科、新行業、新技術、新語匯的產生。新學科、新技術需要辭書為之服務,辭書也需要追隨新學科新技術的發展而創新選題,以滿足社會需要。二是求實于大眾文化需求之變化。上世紀80年代上海辭書出版社適應人民大眾提高文化素養、鑒賞古典詩詞的需要,率先推出《唐詩鑒賞辭典》,不僅創新了辭書選題,而且創新了辭書理念和辭書類型,使“鑒賞型辭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風氣的變化,社會分工的多樣化和新的讀者群體的產生,人們對辭書的需求也必然愈來愈多樣化、多層次化。這種不斷變化著的大眾需求,是辭書選題創新的又一來源。三是求實于現有辭書所忽略或所規避的文化領域。我國傳統辭書為少數學者解經訓詁而著,選題狹窄,品種單調;新型辭書起步雖已近一個世紀,但大發展也才近30年時間,還有很多領域有待開發,辭書應當深入其中,大膽求索,在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上創造出新的選題。
2.收詞的創新
不同辭書各有不同的收詞原則規定,收詞創新是辭書內容創新的重要部分。收詞創新,一要求實于詞語世界的新陳代謝。社會的發展帶來語言的變化,新詞匯、新術語通過網絡媒體、學術文獻、大眾文字和口頭交流不斷涌現,原有詞語也有一部分在大眾的交流中緩慢地默默地產生著詞義變化,另一些詞語又在緩慢地默默地退出語言交際,這些都需要辭書及時收錄更新、規范處理。二要求實于社會大眾的特定需求,以新的視角,界定新的收詞范圍和標準。如特定地區的知識詞語,特定行業、人群或民族所需要的知識詞語,特定專題領域的名詞術語等。創新收詞范圍和收詞原則上的整體特色,同時也帶來選題、題材的創新。三是彌補前編辭書收詞上的偏頗缺失。辭書雖然都有收詞原則規定,而要執行原則萬無一失非常困難,實踐中收詞失衡、缺漏者常見,即便收詞較完備的辭書,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詞語的產生而顯出不足。所以辭書需要不斷修訂補充或出版續編、新編去補正。從這個角度來看,上世紀80年代出齊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漢語大詞典》至今已13年了,現在看來不僅很多今詞今語今義未及收錄,而且古詞古語古義也有不少缺漏,對其增補修訂或出版續編已經很有必要。
3.體例的創新
體例是辭書形式的內在規定。辭書體例有共性和個性之分。共性規定辭書與他書的區別,如條目集約、方便檢索等;個性則依據辭書題材、收詞原則、讀者對象和編纂目的不同而定。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體例創新體現的是辭書的個性特征。辭書體例的創新首先要求實于辭書的內容。內容決定形式,辭書的選題、收詞、編纂目的及所收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決定了辭書釋義方式、條目結構、編排方式、相關條目處理等方面的形式特征;其次也應方便讀者查閱檢索,在表現內容結構和方便讀者使用的結合上去探尋體例創新。筆者曾編著過兩本自以為體例上有所創新的辭書,一是《常用典故詞典》(上海辭書版),根據漢語典故一典多詞語而意義相同相近的特征,采用以典源帶詞語集中釋義、分別舉例的方式,既便于讀者檢索典故詞語,更有利于了解典故源流、詞語用例的全貌。另一是《中華山水掌故辭典》(廣東人民版),根據山水掌故與自然山水、名勝古跡及古典詩詞多方面相關相聯的立體文化結構特征,考慮讀者山水旅游檢索閱讀的方便,創用掌故、名勝、詩詞三位一體的條目釋文結構,以及由自然山水、相關名勝和掌故條目組合的山水掌故單元結構,設立“山水名稱”、“掌故”、“名勝”、“詩詞”四種目錄索引,可收一查數得之效。體例的創新擴大了辭書的功能效用。
4.釋文的創新
釋文是辭書內容的主體,是辭書向讀者提供知識的核心部分。從根本上來說,辭書釋文的創新有待于科學知識的創新,而知識的創新則有待于社會科學技術、學術文化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拓展、提高,并非辭書釋文所能創造。因此,辭書釋文的創新,歸根結底是追蹤知識的發展變化,創新對知識的文字表述形式。而要追蹤知識發展、創新知識的文字表述形式,就必須求實于客觀知識本身。要廣泛收集有關知識及其發展變化的信息、資料,要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以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對包括前編辭書在內的有關知識進行逐條逐項的微觀研究,以充分掌握該知識的內容、實質、表現形式和發展規律,對前編辭書已有的研究成果,也要進行比較檢驗,以保證提供給讀者的是新知、真知,避免前后辭書間的將錯就錯、以訛傳訛。這也是大中型辭書必須建立語料庫、資料庫,必須組織專家撰稿的主要原因。所以釋文創新的首要表現就是其所提供的知識的新與真。其次,釋文創新還應適合辭書的性質、規模和讀者對象。如同是一個“司馬遷”的人物條目,文學辭典的釋文必然側重其文學活動及其作品《史記》的文學價值;歷史辭典則應從史學視角側重其著史活動、作品的史學價值。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文史知識辭典對該條的釋文與《辭海》的釋文也必然有別。顯然,這種創新就需要求實于辭書的性質規模和讀者的文化層次使用需求。可見,辭書釋文的創新不在創新知識,而在創新對于知識的選擇和表述。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創新型科學文化,創新型科學文化呼喚著創新型辭書。面對全國的創新熱潮,辭書的選擇只能是求實。求實以創新為目標,創新以求實為基礎。辭書只能在求實中創新,在求實中前進。也只有那些不畏辛勞勇于求實的人,才能摘取辭書創新成果。
(責任編輯 葉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