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隱喻被認為只是一種修辭手段,但后來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它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思維方式,語言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本文以《朗文當代英語詞典》第四版為例,從隱喻的角度對英語學習詞典的微觀結構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英語學習詞典的編纂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 隱喻 英語學習詞典 微觀結構
自從1980年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約翰遜(Mark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出版以來,隱喻研究便擺脫了以文學和修辭學為本的傳統隱喻理論的束縛,正式進入了認知科學領域。隱喻不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被認為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思維方式。它具有泛人類的普遍性,每一種語言都有具體的隱喻化系統。同時,人類的認知機制又是相同的,不同的語言也可能有相同的隱喻化過程。英語學習詞典的功能主要是幫助英語學習者提高語言能力并使該能力向交際能力轉化。因此,英語學習詞典的編纂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盡可能讓學習者充分發揮認知能力,最有效地利用詞典,以掌握他所需要的詞語。本文擬從隱喻的角度對Longnum D/ct/onary of ConttemporaryEnglish(《朗文當代英語詞典》,以下簡稱LDOCE)第四版的微觀結構進行分析,旨在為英語學習詞典的編纂提供新的視角和思索。
一、隱喻和義項的安排
隱喻的本質是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另外一種事物;隱喻過程就是從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部分特征的投射映現,這種特征可能是典型特征,也可能是非典型特征。自然語言中語言符號的多義性大多是隱喻表達派生的,換句話說,大部分單詞的多義性都可以看作是隱喻化的結果。為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需要為新的事物命名,而主要且又經濟的命名方法就是使用隱喻手段,即利用源域和目的域之間的相似性,以源域之名指代目的域之實。這樣既避免了詞匯量過多帶來的記憶負擔,又由于源域和目的域有相似性,記憶更為形象、快捷。譬如,LDOCE中machine1條的第一個義項是“a piece 0f equipment with moving parts that uses powersuch as electricity to do a particular job”如“washing machine”、“sewingmachine”。第三個義項是“a group of people who control and organizesomething”,如“the powerful American war machine”。第五個義項是“aperson or animal that does something very well or without having to thinkabout it”。這里的三個義項有隱喻聯系。第一個義項相當于源域,第三個義項和第五個義項相當于目的域,“機器”的一部分特征映射到了后兩個義項上面。“強大的美國戰爭機器”是指施行戰爭行為的美國政府,于是“機器”的部分特征映射到了“政府”上:機器的部分特征是“功能強大的”、“有系統的”,而部分核心人物操縱的政府也有系統的組織性,并具備個人或別的組織所不具有的強大能量,能夠去發動產生巨大破壞力的戰爭。在這些所映射的特征中,“功能強大的”是突出特征。機器除了上述的特征外,還有“精密,不易出錯”的特征,這個特征映射到了第五個義項“能把某事做得很好或不用思考就能做某事的人或動物”上。
可見,對于不同義項之間有內在隱喻聯系的詞,LDOCE如此安排義項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表示源域的詞條在前,表示目的域的詞條靠后,源域的特征部分地映射到了目的域上;由于二者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讀者不僅減輕了記憶負擔,而且理解起來更為形象生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語言的經濟性和有效性。
然而,LDOCE第四版對有些類似machine的多義詞,義項安排得卻不盡如人意,如:
crane1 n [ C ] 1 a large tall machine used by builders for lifting heavythings ; →hoist 2 a tall water bird with very long legs
crane2 v to look around or over something by stretching or leaning:craneforward/over ere The children craned forward to see what was happening. | Hecraned his neck above the crowd to get a better view.
在crane1條中,第一個義項是“建筑人員用來提升重物的大而高的機器”,相當于hoist(起重機);第二個義項是“一種高高的長著長腿的水鳥”。我們知道,在水鳥“鶴”和“起重機”之間是存在著隱喻關系的——起重機高高的桿子和可以轉動的長臂與長腿長頸的鶴具有外在認知特征上的相似性。這里“長腿長頸的水鳥”之義應屬于“源域”范疇,“起重機”之義應屬于“目的域”范疇。從“源域”到“目的域”之間,是存在著隱喻映射的,隱喻的基礎就在于其外形的相似性。因此,如果把“源域”義項排在前面,把“目的域”義項排在后面,就能幫助讀者在腦海里實現從“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即能夠使讀者在知道“長腿長頸的水鳥”這個意思后再看到“起重機”,便能夠很容易地在二者之間建立起一種基于外形相似性的隱喻聯系,便于掌握該單詞的各個意思,進而掌握由其引申出來的意義。
crane2條的動詞意義是由crane1條的名詞義變化而來的,而“伸長脖子看東西”與“長頸長腿的水鳥”的關系比“起重機”更密切。由名詞義“長頸長腿的水鳥”到動詞義“伸長脖子看東西”的聯想是很自然的。一般來說,大腦記憶時遵循先人為主的原則,放在第一位的東西更容易被記住,而且在記憶后面的東西時很容易與第一位的東西相聯系。因此,如果把“長頸長腿的水鳥”作為第一個義項,那么,讀者隨后再記動詞義時就可由彼及此,很容易理解“伸長脖子看東西”這個意思,而不用再思索“起重機”會與這個意思有什么關系。
二、概念隱喻模塊與語言提示
萊考夫把隱喻分為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等。結構隱喻是用一種概念對另一種概念進行比擬闡述,其構成需有兩個成分——被比喻的概念“本體”(tenor)和用來作比的概念“喻體”(ve.hicle)。本體和喻體應當是不同的概念,有質的差異,但兩者之間又有某種相似之處,所以能用喻體概念來理解和認識本體概念。
語言提示(language notes)是LDOCE第四版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特色,正文中用插頁的形式安排了關于冠詞、情態動詞、習語等的語言提示。這些語言提示對讀者幫助很大,但倘若能考慮到隱喻的認知功能,在適當的地方加入以概念隱喻模塊為基礎的語言提示,無疑會顯得更加完備,讀者也能夠從詞典中獲益更多。有些詞典便充分考慮到了隱喻的強大認知功能,并把隱喻理論引入詞典編纂,《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便是其中之一。例如,該詞典在angry條下附了一個淡紅色底紋的方框,并用紅色粗體的Metaphor標明這是隱喻模塊:
Metaphor
Beirm anKTv is like heinz hot or on fire.She Imrned with indignation.◆He has a fiery temper.◆Jack was ahot-tempered young man.◆Their parents were having a heated argmnent/debate about where to go.◆They were having a blazing/flanllng row.◆Sheoften flares up over nothing.◆It made my blood boil.◆I,lost my cool.◆Alison was getting very hot under the collar.
Losing your temper is like an explotsion.
When she told him,he nearly exploded.◆He blew up at her.◆Stevecouldn' t contain his anger any longer. ◆It was an explosive situation.◆ I' m sorry I blew my top.◆ There was anther angry outburst from Chris.◆ Alex was bursting with anger.◆She' ll blow a fuse/a gasket if shefindsout. ◆ Bob went ballistic when he saw what they had done. ◆ A major rowerupted at the meeting.
Zoltn Kveeses和P6ter Szab的實驗也表明,利用隱喻概念把一組單詞組建成概念隱喻模塊,其所產生的記憶效應可以保持得更長久。當讀者看到Being angry is like being hot or on fire這樣的隱喻概念時,便會很快在腦海里與下面句子中要掌握的單詞建立起聯系。而且有些單詞(如explode,blow up,explosive等)意義上本就有某種聯系,將它們歸在一個隱喻概念下,實際上便把它們放在了一個場景中。這樣處理的詞群比零零碎碎的單詞更容易記憶,且記起來更有趣,不容易遺忘。這時,即使讀者在欄目里遇到生詞,也很可能會饒有興趣地去查閱。
三、隱喻變化和釋義
我們知道,詞的意義隨時都在變化。從傳統意義上講,詞義變化可以從擴大、縮小、隱喻和詞義轉移這幾個方面來描述。在An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一書中,講到了“鳥范疇”(BirdCategory)的隱喻變化和原型特征(prototypicality)。“bird”一詞從16世紀進入英語以來,意義有了很多變化,但它大部分的隱喻用法都來自鳥范疇中典型成員或邊緣成員(尤其是邊緣成員)的特征。如little bird的意思是“secret source of information(秘密信息來源)”,這個意義是基于鳥的“chirps,can fly(啾啾地叫,能飛)”這些特征;bird作為“areoplane(飛機)”的隱喻用法是基于鳥“能飛”、“有翅膀”的特征;它作為“囚犯”的意思是基于有些鳥(如鸚鵡)被鎖在籠子里的特征。
讀者本來可能會對bird為什么有“囚犯”的意思感到不解,但一經與鳥被關在籠子里的特征相聯系,便可恍然大悟了。LDOCE第四版對bird條中do bird的解釋是“to serve a prison sentence”。筆者認為,如果能在該釋義后面注上“relating to some birds locked incages”,則會有畫龍點睛之效。筆者發現《英漢大詞典》就采取了這種方法。它對digitalis一詞的處理是:“digitalis…[植]洋地黃…[NL 通過詞義間的隱喻映射來合理安排詞條,更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通過組建概念隱喻模塊來補充詞典中的語言提示,能夠使讀者在有關聯的場景下更好地掌握一組意義相近的詞。對釋義中的隱喻現象添加適當的注釋,也會對讀者理解詞義有所裨益。總之,把隱喻與詞典的微觀結構結合起來,能夠對詞典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視作為詞典編纂工作者改善詞典編纂提供了新的視角。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200444) (責任編輯 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