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戰場,受到了愛好和平人民的廣泛關注和積極支持。在抗戰期間,那些熱愛和平的國際友人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法西斯做出了有益的貢獻。這里介紹的是抗戰期間一支活躍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小型國際醫療救援隊的情況,包括15名英國人,8名美國人,1名加拿大人,1名東印度人和38名中國人。他們對中國軍隊的傷員和受傷的平民進行力所能及的救護,被譽為中國戰場上“戰勤服務的光榮使者”。
醫療救護隊的基本情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戰場上活躍著一支國際救援隊,起初叫“戰友救護隊”,主要從事醫藥工作,減除反法西斯戰場的軍隊和人民的痛苦,還進行醫療器械的采購和運輸工作。他們的足跡遍及英國、意大利、法國、比利時、荷蘭、希臘、阿爾巴尼亞,北非、南斯拉夫、敘利亞、埃塞俄比亞、印度和中國。
上個世紀30年代,國際法西斯活動日趨猖獗,并最終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上的反法西斯斗爭形勢異常嚴竣,中美兩國的民間減災協會便商定,讓這支國際救援隊到中國進行醫療救援工作。美國、英國、加拿大的減災協會還對這支救援隊的活動給予了一些經濟上的支持。
他們的組成人員有男有女,社會背景不同,但大部分外國人都能夠講流利的漢語。他們當中有牛津和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有會開卡車的,有會做衣服的,有會開車床的,有會經商的,有的還是在校的大學生。戰地救護隊的成員靠減災協會的資助生活,帶有軍事共產主義的濃重色彩。根據《國際志愿者條例》的規定,私人錢財不得帶進中國,所以,這些救援隊的成員即使原來非常富有,當他們來到中國戰場進行救援的時候,也得要過普通的、甚至是難以想像的戰地艱苦生活,他們的意志品質需要磨煉,他們的技術水平需要提高,他們的生活習慣需要改變,他們適應中國戰場的能力需要提高。這支國際救援隊成員每月的生活費為6美元。
1939年,醫療隊成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其中有兩名醫生平均一天要做12個手術,星期天照常上班。9月,醫療服務隊到達中國的西南地區,在云南寶山和騰沖地區,分成4個醫療隊。這些更加小型的醫療隊,又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有比較穩定的住所,醫療設備較為齊全,在靠近前線的某個隱蔽的地點接收和治療傷員;另一種被稱作“戰斗行動”醫療隊,跟隨部隊上前線,根據部隊傷員的傷情進行處置和快速治療。
在云南偏遠的村莊
在中國西南偏遠的山村里,醫療隊建立了防疫站,為老百姓接種疫苗,治療傳染病和常見疾病。偏遠山村里的農村,從來沒有見過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服務機構,外國醫療專家來到這里,村民們都給嚇跑了。過了一段時間,看到接受治療的人恢復了健康,大家才消除了顧慮,開始接受外國醫療隊的治療。醫生們還勸說老百姓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使他們學會了許多減少疾病的簡單方法。當醫療隊趕赴前線的時候,把后方醫院交給了由他們培訓的中國醫護人員來管理,老百姓也因此能夠繼續享受到較好的醫療服務。

在騰沖地區的醫療隊中有一名外國醫生,有一天突然從無線電里接到一名需要緊急救護的人的呼叫,請求他們立即動身前去查看。他早些時候已經聽說,這一帶有人患了淋巴腺鼠疫,于是趕忙動身,要證實一下這種傳染病是否存在。經過對病人的詳細觀察和檢查,他發現了這位病人身上確實有疫情存在,不過就身體的整體狀況而言,這種疫情已經過了高峰期,病人病情比較穩定,身體正在恢復。過了幾天,這位醫生和另外幾位同行,一同來為這位患者進行復查,發現病人身上存在典型的病菌標本。醫護人員知道,這種病菌是從死老鼠身上傳到了人的身上。為此,醫療隊緊急行動起來,對這種傳染病進行了緊急治療和預防,預防的措施主要是為群眾接種疫苗。經過醫療隊的艱苦努力,使得這種傳染病得到了控制,在這個地區挽救了無數的生命。
抗戰時期,中國西南部地區非常貧困,又很偏僻,國際醫療隊要在這個地區開展工作,特別需要精神上和體力上的耐力。開始時,醫療隊的大部分路程要步行,要扛著醫療器械翻山越嶺。他們的食物也很匱乏,通常吃的是油炸大米、喝的是白開水。晚上,醫療隊員還要進行手術,他們用一盞油燈照明,將這盞油燈掛在椽子上或放在桌子上。雖是在這般惡劣條件下,各種手術卻進行得仍很順利。盡管條件很艱苦,醫療隊中的5位外國女護士和6位中國女護士也和隊里的男士一樣,全身心地投入醫療救治工作,從未叫苦叫累。
一天晚上,醫療隊隊員被山那邊的槍聲驚醒,表明中國軍隊對日軍的進攻開始了。他們在慌亂中,只顧扛自己負責的醫療器械,把院子里拴著的騾子和平板馬車遺棄了,摸黑向前線進發。道路崎嶇、狹窄、泥濘,腳下很滑,走過一道山梁,又聽到了機槍的掃射聲、炮彈的爆炸聲、迫擊炮的怒吼聲。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第二天黎明時分。在黑暗中,他們幸運地找來一匹馬,讓它馱著醫療器械,省了隊員一些氣力,最后在一棵大樹下停下來,又在附近找了一間廢棄的小房,作為臨時手術室。
這時,從前線送傷員的擔架隊到了,醫療隊成員不顧一夜的疲勞,開始整理各種器械,準備為傷員進行手術和治療。那些抬擔架的人,頭上戴著用各種樹枝做成的隱蔽物,傷員已經停放在那里,不時地呻吟著。一名叫約翰的英國醫生,站在傷病員中間,靜靜地處理他們的傷口,還不進地對傷員說些安慰的話。護士們提著開水走過來,不一會兒,所有的傷病員都喝上了熱開水。醫生將一個傷員的骨折處對接上了,割掉了傷口周圍那些仍在淌血的多余的肉,上了夾板……不知不覺,緊張的一天又要過去了,國際醫療隊度過了一個災難性的夜晚,終于能夠休息一會兒了。
為前線補充供應品的奇特卡車
國際醫療隊在中國進行醫療救治的背后,是冒險、頑強和勇氣。他們來到中國一段時間之后,緬甸公路被日軍封鎖,石油供應緊張,給醫療器械運輸帶來極大的困難。隊員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制造了一種新型的卡車,這就是他們為之津津樂道的木炭卡車。這種卡車上方比較小,僅能容納一個比較大的木炭爐子,作為能源支持卡車運行;下部較寬,可以放各種醫療器械,原來設計載重量為1.5噸,實際載重卻能達2.5噸,后來證明這種卡車在山區很適用。
路狹窄陡峭,卡車到了山邊的急轉彎處,常常非常危險。有一次,卡車到了懸崖的邊緣,在爬一個陡坡,又是急轉彎。司機一看不妙,手疾眼快地從駕駛室跳下,卡車從他頭頂上滾了下去,摔到了懸崖底下,撞到了下面山溝里的一棵大樹上。這些醫療隊員不忍心扔掉他們親手制造的卡車,只好繞到卡車所在的山溝里,將車拆開,把各種零件重新背上來,再一件件安裝好,木炭卡車又緩慢地行進起來。
從開汽油車到開木炭車,對司機來說需要進行耐力的磨煉,在漫長的、偏僻的、常常需要行駛一個月時間的道路上,他必須學會維護、“哄騙”、激勵這輛木炭卡車。車每走一段時間,就需要換鏈子和軸承,對每一個零件都需要認真檢查,如果稍有不慎,它就會拋錨。如果木炭卡車要爬陡坡,就需要在火爐里加汽油為木炭車加大馬力。為了尋找一點汽油,他們費了不少力氣。
作為中國境內的一個民間減災救治組織,國際醫療隊為在中國境內從事抗日活動的各種各樣的人以及中國群眾進行醫療救治工作,為中國抗戰做出了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