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和證券法獲得高票通過,立法者備極艱辛,功不可沒。期待公司法和證券法這一姊妹雙星,輝映出我國公司和資本市場的美好前景。
寺廟之香火并非一天燒旺,構建市場信用亦非朝夕之功。在這一漫長的制度和文化養成過程中,構建強有力的問責機制至為關鍵。然而,修訂之前的《公司法》恰恰在此孱弱無力。
舉例而言,公司法規定,監事會由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公司職工代表組成,具體比例由公司章程規定。但顯見的情形是,公司章程由股東大會議定,一旦大股東掌控股東大會,由于不情愿導入對自身的監督,它絕少會在章程中確立可觀的職工代表監事比例。因而在實踐中,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就其數量而言,往往成為圣誕樹上的小花燈——純粹的小裝飾而已。
再如,修訂前的公司法雖然規定監事有權檢查公司財務、對高管的違規行為進行監督并要求其糾正等,但由于監事無權以公司名義外聘援手——會計師事務所,對于公司財會人員和高管相勾結而衍生的種種詭異多端之詐欺行為,監事囿于專業知識,往往難以察覺,更談不上予以棒喝了。
鑒于此,新公司法將規定,“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行使職權所必需的費用,由公司承擔”。在此規定之下,監事會這一“沒有牙齒的老虎”,有望得以鐵腕面目示人。
除內修監事制度之外,新公司法還通過強化股東知情權、導入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力圖從外圍構建公司的信用綠洲。
“知情方能舉”——知悉公司運作狀況,是外部股東制衡公司內部人的首要條件。新公司法關于股東的知情權成為了一大亮點。除保留既有規定外,它還將股東名冊、公司債券存根、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納入了股東可以查閱和復制的范圍。在此基礎上,立法再往前邁出了一大步,規定股東可以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當然,為制衡可能出現的無聊、搗亂、敲詐等不良查閱動機,法律同時規定,股東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應當向公司提出書面請求,說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據認為股東查閱會計賬簿有不正當目的,可能損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絕提供查閱,并應當自股東提出書面請求之日起十五日內書面答復股東并說明理由。公司拒絕提供查閱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在法律修訂過程中,多有主張應將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會議記錄一體納入股東可查閱和復制的范圍,但事實上,此兩項會議記錄可能事涉公司商業秘密,以及因高管發言可能多有錯謬因而公布后有損其尊嚴,故不宜公開。
強化股東知情權,著眼于股東維權,而導入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則強調制衡股東坑騙債權人之惡劣行徑。在公司制企業中,由于股東只須以其出資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實踐中屢屢出現股東出資少許設立公司后,高額借貸或從供應商處騙得貨物后揮霍殆盡,抑或以商務考察為名行個人消遣之實,最后概由公司債權人買單。對此種種濫用有限責任的不端行為,新公司法科以兩項規定:其一,對一人公司的股東施加過錯推定責任,即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其二,增加一般規定,即“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此兩項規定的要義在于,揭開股東有限責任這一“公司面紗”,直擊股東個人責任。可以想見的是,自此以后,法官將面臨著認定“何為濫用有限責任”、“逃避債務”等極大的壓力。然而,或許市場的倒逼,正有利于司法裁量水準之提升。
此外,強化信息披露,加強證監會職權,實乃證券變法的一大方面。“如果一個人被迫在公眾面前裸體,他一定會注意自己的形體”。新證券法一方面擴大了應予披露的信息的范圍,包括公司高管涉嫌犯罪被司法機關采取強制措施等均應披露,另一方面大大強化了信息披露違規而應承擔的責任,如由于發行信息披露瑕疵而損害投資者利益,發行人和履行保薦職責的券商高管必須承擔過錯推定責任。在這種責任機制下,法律首先推定他們存在過錯,如果他們要免除責任承擔,必須首先證明自己沒有過錯。這比過去由受到損失的投資者證明其存在過錯,責任要重得多。除加重信息披露責任外,還擴大了證監會和作為一線監管部門的交易所的權限。證券法修訂之前,證監會只能申請司法機關凍結存在違法嫌疑的資金和股票賬戶,而不能自行凍結。但在實踐中,由于“司法地方化”,各地證監局向當地司法機關申請凍結賬戶時,對方往往借故不予配合。新證券法將查封、凍結賬戶的等準司法權一體賦予證監會,同時還賦予證券交易所對出現重大異常交易情況的證券賬戶限制交易的權力。
(作者為華東政法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