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京報》報道,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05年度“廣州社會心理與情緒追蹤調查”中,對1013名廣州市民進行訪問,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個人日常生活以及個人價值取向等4個方面的相關指標作出評價,“收入差別”是最不滿意經濟指標,不滿意度達53.6%。
作為改革前沿的廣州,群眾對于“收入差別”竟然有如此不滿意率,個中原因可能有公眾嫉妒心理、仇富心理、收入過低等客觀情況,但我認為,背后的原因值得警醒。
其一,從業者因為壟斷行業人為造成的富裕人群,讓人們感到不平衡。財富作為個人價值的體現,不僅僅是工作量和社會價值的體現,更是社會公正和社會財富分配機制均衡、理性、穩定的體現,體現社會扶貧救弱道義??煽纯次覀兊呢敻环峙錂C制,供暖供熱、電信通訊、煤氣水電、醫院教育,由于資源的壟斷性和唯一性,在群眾需求和供需矛盾逐漸加大的今天,行業壟斷性有增無減,老百姓總要吃飯上學、聯系看病等,資源的普及型造就了財富的迅速積累。前段時間,某省的電信公司竟然用“錯收話費”榨取了消費者的100個億,這些行業從業者相應也就能夠得到不菲的價值回報,而優質學校老師的收入竟然比弱勢學校高達200%等。同樣都是為社會服務,勞動量相當,因為行業的差別,卻造成收入有不小的差別,壟斷經營成為劫貧濟富的合法幌子,放到你身上,你也不會平衡。
其二,斂取財富的非正當渠道加重了人們的心態非穩定性。不可否認多數高收入者是憑借辛苦勞動換取收入,可在社會轉型期,在法規和制度還不是非常健全的社會背景下,仍有人是憑借不正當手段和不良渠道得到財富和收入。有的人打著“經濟投資,造福地方”的招牌,開發污染項目,自己得到了財富,用群眾生活質量降低換來了自我利益,造成當地生態嚴重惡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陷入永久性枯竭;有的人靠營私舞弊、官商勾結、裙帶交易進行暗箱操作,斂取不義不仁之財;還有的專門研究政策漏洞,巧取豪奪,大發橫財,讓公眾為自己埋單;更有甚者,有些權力資源者,憑借手中的“人民權力”,營私舞弊,貪贓枉法,貪污腐敗,禍害國家和單位等等。這些財富擁有者雖然得到了財富,卻在道義上失去了大眾信任,所以群眾很不滿意。
其三,高收入者的為富不仁加重了人們的心態失衡。財富的本來品質就是“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正如卡耐基所言,“富人在道義上有義務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對弱勢群體和社會履行社會責任、無償救助和人文情懷??煽纯次覀兊母呤杖胝?,他們扮演的社會角色屢屢叫人不解甚至是憤怒:溫州的百萬富翁想法搞到“下崗證”,為自己免稅。據報道,國內不足20%的富人們雖然占有國人80%的存款,但其個人所得稅繳納僅占總量的10%不到。對國家和社會責任非常吝嗇,拈輕怕重,而對于奢侈性消費卻興趣盎然,財大氣粗、花天酒地、縱容不良等等,價值取向、人格操守和道德追求傾向于炫耀性,讓人不敢恭維。公眾的不滿不是沒有理由!
當羨慕演化成眼紅和不滿的時候,接下來可能就是仇視和報復性攻擊性行為,因此,社會要警惕這種對抗性發展因素,消除造成社會財富不均衡的不利規則,化解人們對貧富差別的不滿心理,多培養穩定健康的積極因素,多消除非穩定性和對抗性負面心態,這是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