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是范增游說項梁時引用楚南公的話。但自晉代以來,對它的理解卻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劉宋裴駟《史記集解》注云:“楚人怨秦,雖三戶猶足以亡秦也”,言楚人怨恨泰國,即便僅存三戶人家也要滅亡泰國。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注云:“‘三戶,漳水津也’……‘津峽名也’……‘為三戶津,在相州滏陽縣界。’然則南公辨陰陽,識廢興之數.知秦亡必于三戶,故出此言。后項羽果渡三戶津破章邯軍,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讖。”張守節將楚南公的話附會為預言,則顯系漢以來讖緯家之言。
比較起來,唐人司馬貞的“三戶”說更有道理。他在《史記索隱》里注云:“左氏(《左傳》)‘以畀楚師于三戶’,杜預注云‘今丹水縣北三戶亭’,則是地名不疑。”司馬貞將“三戶”釋為地名、但三戶究竟在哪里?范增用這個地名指代什么呢?司馬貞并未細說。但東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曾栽:“范蠡,楚三戶人也,字少伯”。晉虞預《會稽典錄》也有范蠡“本楚宛三戶人也”之說。《水經注》卷二十“丹水篇”栽“丹水又徑丹水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申息之師所戍也,春秋之三戶也”。由此可見,三戶不僅是楚。國地名,還是楚國申息之師的戍地。而申息之師是楚國在公元前682年滅掉申國、息國后所設的地方武裝,其裝備和戰斗力應遠低于楚國的,正規軍。
我們再看《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游說項梁的背景是率軍渡過江東的項梁,聽說首舉義旗的陳勝已死,并且秦朝章邯的大軍將至,便召集諸將在薛地商議對策。這時范增用楚南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話來游說他。這里的“三戶”指駐扎在三戶的申息之師:意思是。即使楚國僅擁有戰斗力極弱的地方武裝,但滅亡秦朝的也一定是楚國。他以此來反映楚國人民對暴秦的痛恨,堅定項梁反秦復楚的信心。
作者: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