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為《文史雜志》2005年第4期子華先生摘編的《日本為何將入侵稱作“事變”》一文所激,終在友人之助下草就此稿,謹與國人商榷。
“名稱”一詞,《辭?!肺从枇袟l;《現代漢語詞典》釋為“事物的名字”。我國歷來對“名”或“名稱”極為重視??鬃哟鹱勇穯枴靶l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時曰:“必也正名乎!”又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茍子也主張“制名以指實”??磥?,這“名”不只是—個名字(記號)而已,它實在有著更為豐富的含義。應該說“名”或“名稱”有廣狹二義:狹義的,就是一個名字吧;廣義的,則包含有這個事物,特別是這個“事”的內容、原由和性質?!懊皂槨?,是我國人民為人處世的重要前提,是鼓舞我們理直氣壯地去完成一種事業的巨大動力。按此含義,回顧審視我國抗日史上,問書、史料和有關文藝作品中對其間幾個事件的名稱和民間流行的個別稱呼,很有必要重新加以界定。
例如:“甲午風云”,“甲午”是紀時,指公元1094年;“風云”指時局的變化。按這個事件是日本發動并吞朝鮮、侵略我國的戰爭。而這個名稱,既無這次戰爭的內容,也無有關它的原由和性質的表述。因此,它是不明確的、不完整的?!凹孜鐟馉帯被颉凹孜绾稹蓖瑯佑猩鲜龅娜笔?。建議改稱“甲午抗日戰爭”。有了“抗日”二字,便有了事件的原由,表述了事件的性質。
又如“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三個名稱,也有同樣的缺失。按“事變”一詞,特指突然發生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或泛指一般的事物變化。這兩種解釋,能說明上舉那些事件的真相嗎?它們同樣沒有正確和完整的表述。何況它們是日本侵略者蓄意炮制出來的。其罪惡意圖有二:一是抵賴侵略罪行,妄想逃避國際法的制裁和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正義譴責。二是蔑視中國人民,沒有把中國視做一個獨立的國家,從而也再圖逃避侵略罪責。對這樣帶有侵略和污蔑的名稱,我們還能敵我不分、是非不辨地繼續沿用嗎?建議對上舉各次事件的名稱分別改稱:“九一八日軍侵東北”、“七七盧溝橋抗戰”、“八一三淞滬抗戰”,這樣才能符合事件真相??傊?,必須堅決摒棄敵人強加的所謂“事變”的罪惡名稱。
其次,再看看我們在抗戰中幾次大勝的名稱。如“平型關戰斗”、“臺兒莊會戰”和“百團大戰”等,同樣也有上述的缺失。建議分別改稱“平型關抗戰大捷”、“臺兒莊抗戰大捷”和“華北反‘掃蕩,大捷”,以全面反映這幾次大戰的全貌。
日本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深惡痛絕,稱他們為“日本鬼子”;還從道義上蔑視他們,稱他們是“小日本”。這雖屬情理中的事,但現在來看,有些籠統。按當時日本國內,除了部分軍國主義戰爭狂人外,也有很多珍重文明、愛好和平的人士,所以還是加以區分為宜。這些稱呼,目前有的可以不再使用;有的應加上“侵略”字樣予以界定,如用“日本侵略者”代替“日本鬼子”等。我國人民素有自己生存,也讓別人生存的仁心;我泱泱中華更素有大同之理念。我們十分渴望擁有一個真正和平、友好和和諧、互助的國際關系。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