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峨眉山市境內,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是峨眉山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而另一處就是峨眉山大廟飛來殿。飛來殿距峨眉山市城區北郊約兩公里處,坐落在綏山鎮的大廟飛來崗上,占地約兩萬平方米,交通十分方便。
飛來殿原名東岳廟,始建于宋代初年,殿內原祀東岳大帝,就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大殿內開始供奉佛像,又稱此殿為峨山廟。宋淳化四年(993年)和元泰定四年(1327年)的碑文說,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曾敕建家慶樓(坍于1644年)于飛來崗上,意為“家家吉慶”、企盼“國泰民安”。家慶樓“高十二丈,殿內楠木巨柱,裝飾金玉,瓦為琉璃,工藝十分精巧,建筑雄偉壯觀。”
北宋淳化四年,即在家慶樓后修建飛來殿,后圮敗;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飛來殿,并以飛來殿為中心,在飛來崗上逐漸擴建廟宇。從元代至明代、清代,先后建起九蟒殿、打鼓殿、香殿、觀音殿、毗盧殿、星主殿、十殿、玉皇樓等,形成龐大的古建筑群(建筑面積2119.6平方米),增供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十殿閻羅、牛頭和馬面等,形成道釋共處、雜神群祀的殿宇。因此,到了清代,又稱此廟為大廟。從此,每年的正月初八,善男信女們都要前往大廟燒香化紙、拜神供佛,并在山前的“奈河橋”畔,為死亡的親人招魂祭祀。現在則融入了新的內容,形成旅游踏春、娛樂休閑和燒香祭祀為一爐的“朝火廟”民間傳統活動。
至于飛來殿的由來,可從元泰定四年的重修東岳廟記碑中略知其意。記碑載:“淳化、景祜間斷碣去;廟址,神所自擇,嘗一夕,有風雷之變,遲明,小殿巋然”,意思是廟為飛來之物,民間亦有傳說,故稱此廟為飛來殿。明崇禎八年(1635年),嘉州太守郭衛宸為大殿題寫匾額“飛來殿”,懸掛于大殿門上,遂使此殿更加引人注目。
香殿兩邊有“非道卻傳千年香火,無神無像且看萬人來朝”的楹聯,體現出道家大道無為的思想。
以飛來殿為中心的古建筑群,布局宏偉,風格各異,各殿字樓楣雕拱,金碧交映。特別是飛來殿左、右正柱上的兩條泥塑金身蟠龍,造型生動,至今保存完好。左邊的蟠龍上站著金甲閃光的龍女;右邊蟠龍上則屹立伸爪瞪目、赤裸上身的龍子。兩條蟠龍婉蜒欲飛,形象逼真,氣勢榜礴,為宋元時期風格。大殿平面柱子分布成減柱造,組成極為牢固的框架結構。檐下斗拱木架,縱橫交錯,逐層向夕眺出,托起梁架;每塊斗拱都雕刻有不同形狀的龍頭。大殿屋頂采用單檐歇山式造型,上覆小青瓦,顯系明、清時期風格。
飛來殿是目前中國西南地區少見的、保存極其完整的古代木構斗拱建筑。以它為中心的古建筑群保留了宋、元、明、清各代建筑風格,是研究中國建筑史和建筑科學的可貴實例。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歷史的原因,飛來殿自宋代以來,幾經興廢,殿內的各種神像早已形骸無存,古建筑也遭到嚴重破壞。1983年,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對飛來殿進行維修保護,并按照古建筑的要求燒制了仙人、走獸,換上了金色琉璃瓦,還在殿前的空地上鋪設了地磚,加固了保坎,新修了石柱欄桿,使整個古建筑更加雄偉壯觀。
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古跡,開展科學研究,繼承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發展旅游事業,峨眉山市人民政府近年來加強了對飛來殿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投入資金進行配套建設,先后修建了長達620米的圍墻;并在內墻邊沿栽種了大量的楠竹、苦竹和慈竹;還修建了假山魚池,苗圃花草,使整個廟宇置身于綠草濃蔭、花香四溢之中。峨眉山飛來殿正以新的面貌恭迎著八方客人的到來。
作者單位:峨眉山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