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同時又是燦爛的巴蜀文明發祥地之一。現今,成都保留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如萬里橋西一草堂——杜甫草堂、全國祭祀諸葛亮的最大場所——武侯祠、川西第一叢林——昭覺寺、川西第一道觀——青羊宮、長江流域四大禪林之一——寶光寺、中國惟一建在地上的皇陵——永陵等。這些名勝古跡從不同面表現了古代成都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成就。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古跡中還保留有一些不同常理的“另類”塑像。欣賞這些塑像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杜甫草堂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現在有大廨、柴門、詩史堂、工部祠等建筑。建手清代的工部祠,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紀念杜甫的祠堂。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杜甫泥像東西兩側,還塑著北宋詩人黃庭堅和南宋詩人陸游兩位不同時期的“另類”像。縱觀中國名人祠堂,像這種相差幾百年的人同坐一排的現象恐怕只有工部祠一處。其實,只要仔細品味工部祠大門上的那副對聯就明白了:“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杜甫、黃庭堅、陸游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文人。他們雖然沒有在四川土生土長,但成都獨特的自然條件與歷史氛圍卻使他們鐘情并寄居蜀地。正如清人顧復初在草堂所寫的一副對聯中所說:“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三位文人都有堅忍不拔之志,同時在成都也做出很多留傳后世的詩篇,其文氣頗有相似之處,思想也相續相通。再者,成都人民似乎不想讓杜甫過得孤獨,故添兩人與其作伴。
永陵是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1942年發掘,新中國成立后成立博物館。在永陵中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兩尊石雕。一尊為坐像,有專家考證這就是王建的造像。另一尊現置于入大門右側。他全身直立,衣著像貌古樸。有人說他是翁仲(翁仲是戰國時期一位勇猛的將軍,后來帝王的陵墓前都塑其像以鎮守陵墓),但很多人持懷疑的態度。第一,全國其它王陵的翁仲都是立于陵墓前的右方,而這尊像是從陵墓中出土的。第二,翁仲是將軍,雖然在陵墓前不穿盔甲,但也穿王侯朝服。而此人衣著古樸,酷似蜀人。這個“另類”到底是什么身份,王建的侍從?大臣?親信?至今還不能說明白。
位于成都青龍場的昭覺寺,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在我國乃至東南亞部分國家都享有盛名。昭覺寺的佛像同其它漢傳寺院一樣,無需詳述;但在山門(第一重大殿)中除了哼哈二將外,還有一尊人像引人矚目,他就是清朝名將福康安。福康安怎么會坐在這兒呢?這里有一個故事:相傳乾隆年間,昭覺寺上道魁祖師,進京為太后說法,福康安亦聞祖師之名。1744年,年僅19歲的福康安被任命為四川總督。臨行前,太后特囑咐他問候祖師。他到成都后,每隔三曰必入昭覺寺,請師開示。一天,福康安忽然對上道魁祖師說:“假若我不當總督了,倒愿來此看門。”若干年后福康安病逝,托夢祖師,希望皈依佛門。祖師命其坐守山門。故人們在山門里塑了一尊他的像。只見山門中的福康安,頭帶關東大帽,玉管中插,白鶴亮翅補服,青緞底朝靴。當然也有人說他成了這里的土地爺。福康安一生受乾隆帝重視,是大將軍,又曾任四川總督。但無論如何,死后能在昭覺寺這樣有名的寺廟同其它菩薩同坐一堂守門,也算是上道魁祖師給他面子了。新都寶光寺是四川保護最好的禪宗寺院。寺廟中也并非完全是佛像,也有人或半人半神的“另類”位于其中。昭覺寺的山門塑著福康安的像,而寶光寺山門則塑著新都人引以自豪的明代狀元楊升庵和其父楊廷和兩人像。楊廷和曾任朝廷首輔,但在這里卻身著平民平服,一手拿著化緣簿,一手持毛筆,似乎在暗示香客,進廟后快隨施功德。而楊升庵則身穿官袍,手托元寶。山門里塑他們的像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楊廷和與楊升庵都是新都人,尤其楊升庵是歷史上罕見的多產作家。《明史》記載:“明世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楊升庵名慎)為第一。”除了桂湖內的升庵祠是專門紀念升庵的地方外,這里也算是紀念他的地方。第二,楊升庵父子對寶光寺都非常有感情,曾為寺廟的培修捐過銀兩。楊廷和手中拿著化緣簿,楊升庵手中托著元寶也說明了這一點。寶光寺羅漢堂是我國四大羅漢堂(另外三座是北京碧云寺、漢陽歸化寺、蘇州西園戒幢寺羅漢堂)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羅漢堂中塑著四佛、五菩薩、十八羅漢、二十八祖師、十四位禪宗高僧、本寺清初八位方丈和五百阿羅漢。五百羅漢神態各異,第215位晴夜多尊者和第360位直福德尊者又特別與眾不同。他們不是僧人打扮,而是頭戴風帽,身著黃袍,雙手放手膝間。第一位是康熙皇帝,第二位是乾隆皇帝。清代從順治開始的帝王,尤其是前期的幾個都是虔誠的佛教徙,對佛教雖談不上走火入魔,但也離此不遠了。其中,乾隆帝手中拿著一個元寶,相傳清代寶光寺恢彰和尚進京化緣時,乾隆帝曾扮富家大爺送過他3張千元銀票,這個元寶正是象征3000元銀票。也正是這個原因,乾隆帝也被說成羅漢的化身。當然,大多數人說這是四川人在“拍馬屁”。羅漢堂是道光年間四川雕塑大師黎廣修領導南北兩派藝人雕塑的。后來,黎廣修被請到昆明筇竹寺塑500羅漢。有了寶光寺的先例,他膽子更大了。除了把康熙、乾隆二帝塑成羅漢,還把云南總督、自己等現實的人塑進羅漢之列。這之后,很多寺廟都把兩個皇帝看成羅漢而讓他們進入。
除了寺廟中“另類”塑像外,成都一些道觀中也有“另類”出現。青羊宮是我國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道教宮觀。青羊宮從南到北依次是靈祖樓、混元殿、三清殿、斗姆殿、八卦亭、玉皇樓。而位子最高處并不是供奉哪位神,而是塑著李淵夫婦和李世民的唐王殿。青羊宮相傳始建于周,在唐代達到鼎盛。唐朝統治者自稱老子的后代,大興道教,青羊宮自然得以增輝。此外,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唐僖宗因黃巢起義軍逃往蜀地時都曾駐扎于青羊宮。更有趣的是有人說在這里地下挖出了一塊“太上平中和災”的磚,意思是太上老君幫僖宗平定叛亂。所以,一些人將唐朝前期的兩個皇帝的像塑在道觀中,地位比老子還高。唐王殿是全國道觀中少見的建筑。
位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現山上保留了大量宮觀樓閣。天師洞是青城山的主要宮觀,相傳東漢張道陵曾在此筑壇傳道。天師洞主體建筑三清殿的殿前石欄上刻有許多看似小和尚的孩童。他們頭上無發,穿著開襠褲,嬉戲玩耍,好不快活。道觀中這些“和尚”也就是“另類”像了。有人說,當年女皇武則天信佛不信道,于是青城山下飛赴寺的和尚在長老的率領下,沖上青城山,占了天師洞。后來玄宗上臺,官司打到他那兒。唐玄宗下詔調解:“勿令相侵,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各有區分。”道士最終贏了。但還有道士不服氣,于是在觀內雕了一些光頭光屁股的和尚以諷刺和尚只知胡鬧。但現代有專家指出這種說法不可靠,現存殿宇主要建于明清,不可能扯到唐代去。這些孩童頭上無戒疤,并非和尚,只是普通孩童罷了。石欄上還有海螺的石雕。海螺遇到山風會發出悅耳的聲音,這叫作“天籟”。《老子》講:“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意思是希望人們永遠保持嬰兒那種純潔善良之心。故整組石雕可稱作“天籟靈嬰圖”,反映了道家古樸的哲學思想。
杜甫草堂中有陸游、黃庭堅的像;永陵中有一尊非帝王而貌似蜀人的石雕;昭覺寺中坐著福康安將軍,寶光寺里則有楊升庵父子及康乾爺孫的像;青羊宮中李淵夫婦及李世民則高高在上;天師洞有貌似“和尚”的孩童的雕刻——這些“另類”人物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座祠堂或宗教場所的獨特之處,也是整個成都名勝古跡的獨特地方。今天,當來自全國各地的游人走近這些“另類”時,一定會饒有興趣地去觀賞它們,體會其與眾不同的含義。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