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名人孫髯翁先生撰寫的昆明大觀樓長聯,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此聯下聯中有“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之句,其中“唐標鐵柱”四字,概括了唐王朝在云南境內設治的一段重要史實。但歷來注釋諸家多以現存云南省彌渡縣的“南詔鐵柱”為“唐標鐵柱”。如姚玉章主編的《中國名聯大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李興東主編的《云南名勝古跡概覽》(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辭典》,均持這種觀點。實際上這種觀點與史實明顯不符。
查考史籍可知,“唐標鐵柱”是唐中宗李顯于景龍元年(公元707年)為平息吐蕃擾亂,派御使兼姚道討擊使唐九征率蜀兵討伐后所立。唐人劉肅《大唐新語》載:“時吐蕃以鐵索橋跨漾水、濞水為界,以通西洱河,筑城以鎮之。(唐)九征盡刊其城,命書記閭丘均勒石劍川,建鐵柱于滇池(筆者按:應為洱海之誤)以紀功焉。”“開元末,與吐番贊普書,波州鐵柱唐九征鑄,即謂此事。”又據《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名志》(大理州地方志辦公室1991年編印)及新編《漾濞縣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記載,唐軍當時拆毀了漾濞江和順濞河上的鐵橋,并立鐵柱記功。由此可知,“唐標鐵柱”乃是唐王朝“以紀功焉”所立。對此,詹全友先生在《南詔大理國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中寫道:“707年,唐朝姚道討擊使唐九征大破吐蕃,燒毀城堡,拆除鐵索橋,在洱海地區豎鐵柱記功。昆明大觀樓著名的長聯寫云南歷史上的‘唐標鐵柱’即紀此事”。此說準確無誤。
關于“唐標鐵柱”立柱的地點,《不識小錄》中說:“唐御使唐九征,立鐵柱于點蒼山之湍溪?!泵魅死钤枺ㄖ拇罄砦幕瘜W者)在《游石門記》中亦說:“唐九征立鐵柱地,今失其處”?!巴南本烤乖诤翁??查前揭《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名志》及新編《漾濞縣志》可知,其地在點蒼山西側之漾濞彝族自治縣境內,也即漾濞江及黑惠江一帶,故“唐標鐵柱”又稱“漾濞鐵柱”。蒼山兩側是當年唐軍與吐蕃軍交戰的古戰場,戰后唐九征為表功立記功鐵柱,這是合乎情理的。但又為何“今失其處”呢?筆者認為,這是戰后南詔與唐王朝失和所造成。南詔在“天寶戰爭”后一度歸附吐蕃。752年,吐蕃贊普派使者在鄧川正式冊封閣羅鳳為“贊普鐘南國大詔”(“鐘”即“弟”之意),給金印,號“東帝”,又封閣羅鳳的長子鳳伽異為“大瑟瑟告身知兵馬大將”,南詔正式投靠吐蕃,與唐朝為敵。吐蕃為了“雪恥”,當然要南詔方面把這根“恥辱柱”拔掉,故“今失其處”。
今存云南省彌渡縣城西北6公里處的太華鄉廟前村鐵柱廟內的“南詔鐵柱”(又稱“崖州鐵柱”),系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柱廟在團山腳下,坐西向東,背負青山,門迎原野,大殿高懸“威鎮昆彌”巨匾,兩楹掛有清人李菊村先生撰寫的長聯“蘆笙賽祖,氈帽踏歌,當年柱號天尊,金鏤翔環遺舊壘;盟石掩埋,詔碑苔蝕,幾字文留唐物,彩云深處有荒祠”。此鐵柱高3.3米,圓周1.05米,重約2069公斤,分五節鑄成。柱頭有鳥,與《南詔中興圖卷》所繪一致。柱身陽文楷書:“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按“建極十三年”相當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其立柱時間比“唐標鐵柱”的時間整整晚了165年。元人郭松年在《大理行紀》中也記載:“白崖甸(今云南省彌渡縣紅巖)西南有大廟,中有鐵柱,高七尺五寸,徑二尺八寸,乃昔時蒙氏第十一主景莊王所造,題曰:建極十三年壬辰四月庚子朔十有四日癸丑鑄。土人貼金其上,號‘天尊柱’,四時享祭,有鑄必應?;蛞詾槲浜睿ㄖT葛亮)所立,非是也?!卑础疤熳稹睘榉鸺艺Z言,意為至高無上?!凹乐笔窃颇仙贁得褡宓囊环N古老習俗,在云南晉寧石寨山戰國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中,便有“殺人祭銅柱虎耳細腰貯貝器”和“殺人祭銅柱蓋貯貝器”(見《云南晉寧石寨山古遺址及墓葬》,《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第55頁,圖版五)。此外,在《南詔圖傳》中亦有“白子國主”、“云南大將軍”張樂進求邀請“西洱河右將軍”楊農棟、“西洱河左將軍”張矣牟棟、“巍峰刺史”邏盛、大部落主段宇棟、趙覽宇、施棟望、李史頂、王青細莫和細奴邏等9位首領祭鐵柱的場面。可知“祭柱”習俗在云南由來已久,其含義正如張增祺先生在《滇文化》(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一書中所說:“關于這件貯貝器上的祭祀場面,晉寧石寨山發掘報告稱其為‘殺人祭銅柱場面’。”然而從該圖像中有人持點種棒,有人肩荷銅鋤,還有人頭頂籽籃等情景看,顯然不是一般的祭銅柱,而是一次與農業有關的祭祀活動,即祭農神的活動。我國南方邊地和東南亞地區古代民族的某些部落在祭祀農神時,往往要用活人頭顱作祭品,據說只有用“血祭”的方式才能使農作物茁壯成長,也才能收獲更多糧食。關于此,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陳明芳女士在《中國懸棺葬》(重慶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一書中也有精辟分析。由此可見,現存云南彌渡的南詔鐵柱實為一宗教紀念柱無疑。另外,民國時所修《彌渡縣志》也曾記載說:“每于春間,俱停止農作,一般女流穿紅著綠,與眾男子頭頂氈窩,各擔柴炭,購置糖酒,選村中寬敞隙地,立一秋千架,對立一桿,上懸燈幡,下焚香火,夜間男女雜沓,聚眾打歌。正月十四日早,至鐵柱廟領歌,殺羊為牲,焚化香紙,次日復來打歌,是晚回村下秋千標桿,虔送出村,以求一年清吉,六畜興旺”。
此外,關于“南詔鐵柱”的功能,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南詔景莊王世隆為紀念其祖先細奴邏建立南詔國而建立的紀念柱。(參見張繼:《古道樞紐話勝跡》,載川滇11市地州政協編《今古生輝南絲路》,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綜上所述,“唐標鐵柱”與“南詔鐵柱”的性質、立柱時間、立柱地點均不相同,故“南詔鐵柱”并非“唐標鐵柱”。這就是本文的結論。
作者:宜賓縣二中歷史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