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5日—29日,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館主辦的“四川海峽兩岸書畫展”在成都四川省美術館隆重推出。它成為當前推進四川與臺灣地區文化藝術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
此次書畫展共展出作品160件(四川120件,臺灣40件),受到專家、學者和廣大書畫愛好者高度評價。此次展覽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書法、繪畫同時展示,有豎的、有橫的;大的八尺上下,小的斗方大小,但經匠心布置,使各幅作品在有限的空間中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其二,展覽的書法作品從清末的顧復初到當今臺灣15歲的中學生,時間跨度達一百余年。這無疑是川臺兩地百年藝術交流史的一個概括的長廊。其國畫既有上世紀20年代的一批老畫家的墨寶,更有當今活躍在四川和寶島臺灣的一批老、中、青書畫家的作品。書法作品既體現清代尊碑之風,又表現民國尊碑抑帖和碑帖并舉之風,還展現當今張揚個性、追求闊大的展廳效應之風;且真、草、篆、隸四體齊備,陰柔陽剛,秀逸超邁,氣魄宏大,風格多樣。展覽中的國畫,既有工筆,也有大寫、小寫;既有山水,又有花鳥人物;既有傳統,又有創新,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其三,海峽兩岸書畫家創作的書畫藝術作品,反映出對祖國大好河山永恒的熱愛,抒發了海峽兩岸渴望統一的強烈愿望,表明了對中華數千年文明的珍惜和海峽兩岸一家親以及對落葉歸根的熱烈企盼。四川書法家羅永嵩先生撰聯:“海峽度春風,往來一解思鄉夢;神州同皓月,圓缺常牽愛國心”,就深切地傾訴了此種心情。臺灣畫家徐術修先生兩幅四尺整紙的國畫別具一格,饒有新趣。其與題跋一道,深情地反映出這位身在臺灣的川籍游子難舍難分的濃濃鄉情以及回歸大陸的強烈愿望。
本次展覽給人印象極深者首先是已故書畫家的作品。其中有辛亥革命時的同盟會會員公孫長子的碑筆對聯,有曾被清督趙爾豐扣押的顏楷的墨跡,也有著名學者趙熙、林思進、謝無量、徐無聞的對聯或單條,還有老共產黨員劉孟伉的單條、國民黨重要人物戴傳賢的對聯。這些作品用筆精到,有的氣勢宏大,有的秀逸靈動,有的厚重內斂,有的書卷氣濃郁。它們極生動地反映出近百年來四川書壇的不同時期的書風特點。
國畫作品也使人大飽眼福。其中有世界級大師張大千的工筆和大寫作品,還有國家級大師陳子莊的花鳥、劉既明的花卉和蘇葆楨的葡萄,也有著名老畫家江梵眾的山水,周子奇的花卉(與陳子莊合作),姚石倩的花鳥、呂林的觀音、閻松父的老虎、趙蘊玉的仕女、周掄圓和岑學恭、龍國屏的山水。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的大幅山水有多幅,如李學仁、湯榮新、葉進康、徐壽鵬、施秉偉、何大治的六尺山水,王維平、巫麗萍的八尺山水都各有風格,氣象萬千;而花卉禽獸也不乏大幅,如江蘋的六尺《松鹿圖》,譚昌的五尺《紫藤母雞》,邱應昌的八尺荷花,周先云、潘錫仁的四尺花卉,都使人耳目為之一新……
協辦單位、作為全國書法之鄉的蓬溪縣,也顯示出強勁的實力。劉炎琦的大寫墨竹有新意;張達煜的八尺中堂草書雄強厚實;歐陽福的行草流暢,章法別致……
來自臺灣的作品既有傳統的基礎,又有自己的強烈個性。趙安度的四尺書法,有厚實的帖學功底;唐曙光的行書用筆輕靈、自然;趙安度的對聯在碑筆上下了相當的功夫;李躍鈿的小寫《黃山迎賓客》,張子君的大寫《牡丹小鳥》和《一縷清音出毫端》、《荷塘游鴨》,生活情趣真實、自然;朱翔的山水,用西方風景畫的構圖融入國畫中,具有自己獨特的嘗試。雖然只展示了一幅臺灣15歲少年的書法作品,但從中也可窺見臺灣川籍人士對自己后輩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煞費苦心。
臺灣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中國。四川人民與臺灣的川籍人士的這次交流是川臺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讓我們兩岸的書畫藝術家攜起手來,滿懷愛國愛鄉之情,以妙筆丹青促進交流,加強往來,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作出貢獻。
作者:武侯祠博物館(成都)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