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和諧與否,對社會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由于家庭是國家組成的細胞,一個國家的形成,是由千萬個家庭組成。如果一些家庭出現不和睦,不團結,影響其他家庭,也可能造成許多家庭出現不和諧,社會、國家的和諧也將是一句空話。
我國傳統非常重視家庭和諧。堯舜時期,要求“九族和睦”、“慎徽五典”。[1] 《周易》“家人”卦云:“六親和睦,交相愛樂”。周成王告誡民眾“爾室不睦,爾惟和哉”[2],要求“室家之壺”[3]。家庭中父母、兒女、兄弟、夫妻,一家子捆在一起,團結一致,相親相愛。這是由于家庭的和睦是國家、社會和睦的前提。
先賢之所以重家庭的和諧,探索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國與家是血肉相連的。從歷史的淵源看,家庭的起源早于國家。《呂氏春秋·恃君覽》云:“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孟子說:“國之本在家”[4]。《禮記·大學》亦云:“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又說:“家齊而后國治”。早在遠古時期的母系社會中,在無君無國的時候,以母親為中心的家庭就出現了。郭沫若先生說:“原始社會所謂‘狉獉時代’,與木石居,與豕鹿游,沒有現代社會的那種組織。其后漸漸離開獸域,才有家庭的出現……由家庭發展到家庭組織,居住才有一定。……由家庭人口的繁殖,擴大范圍,遂轉變到大的氏族。”[5]后由多個氏族,建立了國家。我們所說的國家,先國后家,是從大義而言;若從淵源講,應是先家后國,稱“家國”。”故有“國是擴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的說法。春秋戰國時期,《易·家人·彖》云:“家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為君,家則是國了。
其次,由于國家是千萬個家庭組成,那么國家的利益當與絕大多數家庭利益是一致的。國家維護家庭利益。而每個家庭擁戴、維護國家利益則是天經地義的。比如,在強大的自然災害面前,單一家庭,無法抗拒。國家當組織力量,幫助這些受災的家庭抗災救災。同樣,當國家受到外族入侵時,家庭應義不容辭地支持,并積極參與抗擊外族侵略,這則是保家衛國,或愛國愛家。儒家提出的“仁政”、“仁民”、“親民”理論,既是維護國家統治、國家利益,也是維護老百姓個人及家庭利益。故歷代絕大多數統治者都遵循,老百姓也樂意接受。
第三,重家庭和諧,主要是重人的道德素質培養。在家庭中,有濃濃的親情,能互相關愛,易于養成對他人的關愛、寬容、誠實、謙虛等優秀品德,也易于克制私欲的膨脹。這些優秀品德的養成,不是靠外在壓力,也不需辦學習班,而是靠自律,靠與家人朝夕相處的長期實踐中,逐漸養成,形成一種心理習慣。一個人,他既是家庭成員,又是社會成員。在社會中,不管是做官,或是做老百姓,在與人交往中,都需要這些優秀品德。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泰勒先生在《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學術會上致詞》中所說:“孔子推崇家庭和建立一個美滿家庭所需要的互愛互尊。家庭單位是建立在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的那種基本關系的基礎上的。同樣,這種關系的紐帶也存在朋友之間,乃至于存在一國的領袖與該國的公民之間,這種關系尤其體現在互愛、互尊和克己。而我們的世界急切地需要這些。”[6]
如何搞好家庭和諧,這不是一句兩句口號可以實現。它是經過數百代,上千年的文化積淀,嚴格要求每個家庭成員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而實現的。這就是“五常”或“五倫”。“五常”的提出,早在堯舜時期。據《尚書·堯典》載,舜要求家庭要“慎徽五典”。“五典”即“五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又任命契為教化的官,負責教化老百姓懂得“五常”。看出堯舜時期,已開始懂得國家的治理,把家庭的和諧放在首位,規定作父、母、兄、弟、子應盡的責任。戰國時期,孟子承繼了這個觀點,對“五常”作了新的解說,主要內容雖然未變,但范圍由家庭擴大到社會了。《孟子·滕文公上》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明顯看出,孟子把家庭的“五常”(或“五倫”)擴大到社會的“五倫”(或“五常”)。“五倫”,要求自己在家庭的某個位置,就要擔當某種責任,這也許叫“崗位責任制”吧:作父母的要愛護子女,作兒女的要愛敬父母;作國君的要走正道,作臣下的要忠;作丈夫的要義,挑起家庭的重擔,作妻子的要順,作好助手;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妹,作弟妹的要尊敬兄長;朋友之間交往,要有誠信。家庭之中,互愛互敬,團結和諧,克制私心,各盡義務,各作奉獻。
傳統道德“五常”之中,尤重孝德的培養。從歷史的淵源看,孝德的產生極其久遠。在史前的母系社會中,人們特別愛敬自己的母親,便有孝的現象產生;在知母也知其父的時期便開始愛敬自己的父母,孝的觀念開始形成。堯舜時期,先哲已能用它來培養愛心,和睦家庭,和諧人際關系。《尚書·伊訓》記載,殷商時期,伊尹定下國策:“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所謂“親”,主要是父母。對父母的愛,特稱為孝。西周時期,則把它作為社會公德來培養,在選拔官吏、判斷人是否善惡時,都把是否孝作為首要條件。[7]這類史料在先秦典籍中,大量保存著。
成王時的樂歌《詩經·大雅·既醉》篇的末章云:“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類維何,室家之壸。君子萬年,永錫祚胤。……”詩中所言,孝子的美德代代相傳,它使每個家庭捆在一起,達到和睦、團結,再將此推及天下(全國),則使千萬個家庭和睦,團結。《孝經》提出的“以孝治天下”,均是這種邏輯的推演:以孝為核心,從縱的方面團結家庭、家族,從橫的方面,推廣社會,達到天下和諧。《大雅·卷阿》云:“有憑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豈弟君子,四方為則。”西周把孝作為治國理論的憑借,依據,作為諸種品德養成的根本。以后,孔子教育學生,第一個內容就是孝悌。孟子提倡仁義,而仁義的根本則是孝悌。《孟子·離婁上》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義,從兄是也”;又說:“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其他如禮、智、信、樂等,均是圍繞著仁義展開,而仁義的發端是事父、從兄,即家庭中的孝悌。易言之,我國傳統道德的仁、義、禮、智、信,均是從家庭孝悌中來,故錢穆先生說:“中國的社會倫理,乃奠基于家庭,而家庭的倫理,則奠基于個人內心自然之孝悌。”[8]這是基于一個最起碼的常識。各種美德的培養,均離不開愛敬,而父母與子女間的愛,是人性中最為真誠的部分。父母生育養育子女,是無私的,并樂意付出艱辛;要求子女孝,報答生育、養育之恩也是天經地義的。故歷代重孝,把它看作“至德”而頂禮膜拜。它不僅是傳統家庭倫理的核心,也是社會倫理忠信的源泉。忠孝,是我國傳統道德的兩大支柱。五常之中,占據第一、二的位置,稱為“君父大義。”若從大義講,先君后父,先國后家;若從淵源講,先家后國,孝為忠之本。于是儒家經典就有“以孝事君則忠”、“人臣孝,則事君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經》)。這也是歷代帝王要在孝子中尋找忠臣的根本原因。
今天,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人們的物質生活空前提高,已進入小康的大門,這是事實。可是在金錢物欲的洪流中,傳統美德卻被沖得七零八落:有的人為了滿足個人的物質欲望,可以不養活父母,拋妻棄子女,兄弟反目,甚至殺害親人,走向犯罪。家庭的不和諧,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安定。這類連自己的父母、兒女都不愛的人,絕不可能愛朋友、愛他人,也絕不可能有良好的品德。現在不少犯罪,是因家庭而起;而家庭的和諧,則要靠每個家庭成員的良好道德素質。重視傳統美德的培養,重視傳統家庭的和諧,無疑對樹立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具有積極作用;因為家庭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注釋:
[1]《尚書·堯典》。
[2]《尚書·多方》。
[3]《詩經·大雅·既醉》。
[4]《孟子·離婁上》。
[5]郭沫若:《論古代社會》第404頁。
[6]《孔子誕辰2540周年學術討論論文集》,第5頁。
[7][8]《中國學術思想論叢》,臺灣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88頁。
作者: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成都)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