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力先生主編的《讀名著·有智慧》系列叢書第一輯共五種(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其中有通過三國宏大軍事敘事和激烈政壇斗爭描寫從而領味大至國計民生、小至接物待人等處世哲學的《三國演義的人生智慧》;有通過盡展世態百相、江湖俠義從而凸顯奮斗創業、人際交往等人生智慧的《水滸傳的人生智慧》;有借助神話佛道背景,張揚對生命意義的堅忍和對理想追求的執著等生活哲理的《西游記的人生智慧》;有梳理情感智慧并通過批判短智、小智從而彰顯大智慧的《紅樓夢的人生智慧》,有通過仙狐鬼怪等傳奇故事來隱喻人世社會從而講述人生奧妙和情感警示的《聊齋志異的人生智慧》。
眼下闡釋人生智慧的書籍多如牛毛,數不勝數?!蹲x名著·有智慧》系列叢書關注最廣泛的讀者群,讓讀者從原來泛泛的名著閱讀中真正領略名著中的深層意蘊。它不是對“智慧”的浮泛之論,也不是對人生的敷衍了事,而是對蘊藏在古典名著里的人生智慧的分析概括。它關注以往人們關注不到的,洞察往常人們想關注而不知道怎么去關注的。它選準了一個絕好的獨特的視角,以全新的文化視野觀照傳統文本——通過對古代名著的解析,來觀照現實的林林總總。它選取不同的視角實施多元化聚焦,多層次解讀,并印證現實社會的真情實錄,以觀其形,明己身,讓大徹悟、大智慧穿越長長的歷史隧道,對接現實世界,以完成對文本的再加工,并使之得以實踐。
例如,由張偉著的《水滸傳的人生智慧》一書,便能夠讓讀者在重溫《水滸傳》中各路英豪精彩故事的同時,領略到故事里的人生百味,進而與我們所生活的世態百相進行對比,給讀者提供生存的參照。此書從為人處世、奮斗創業、組織管理、人際交往和愛情婚姻家庭五個方面分門別類地對水滸故事進行挖掘和透析,其中“宋江的領導藝術、吳用的軍師謀略、公孫勝的淡泊、柴進的慷慨、魯智深的菩薩心腸、武松的瑕不掩瑜、燕青的忠信與感恩、李逵的粗中有細、石秀的精細聰慧、盧俊義的居安不能思危、楊志的無志、呼延灼的報喜不報憂、高等奸佞的欺上壓下、黃文炳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管營差撥等的變色龍形象、武大郎等小人物的命運、梁山水泊的發展壯大經驗”等,作者都進行了透辟的條分縷析。此中所蘊含的東西,都能夠讓讀者從別人的成功、失敗亦或是錯誤中尋求到智慧的啟迪。
張偉的《水滸傳的人生智慧》,明白曉暢,深入淺出,可讀性強。它剖析《水滸傳》中的故事或人物,不但緊緊緊扣住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性格、命運等的多端變遷,正確地把握住關節,總結出其中的人生謀略和機巧;還能夠從既定的故事或人物中走出來,蕩開去,結合古今中外與之相應的名人大家的人生經歷,拓展擴充,加以典型的深化和升華,讓原本呼之欲出的人生智謀更加晶瑩剔透,讓讀者在了解水滸故事的當口,不僅增添了智慧,而且增加了知識。
在《水滸傳的人生智慧》里,格言警句似的用語,適時地點撥一下,讓某些略微顯得深奧的智謀在淺近凝練中得到總結和提煉。因此,讀者在感受作者運用語言勇氣的同時,又能處處領略到其強烈的審美自信。正是因為這種自信,作者才能如此從容而激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其雖傳統但不乏棱角,雖淺白但不失新意。
流暢的文筆,開闊的思路,詳盡的資料,是《水滸傳的人生智慧》所擁有的。它給了弱者堅忍,給了卑者信心;讓正面的智慧引導你,讓反面的機謀警醒你。
由周錫山著的《紅樓夢的人生智慧》一書,具體分析了《紅樓夢》中的小智慧。作者對大觀園里的女強人、閨閣精英、裙釵群體、奴婢等進行了鞭辟入里的解剖——史太君的善于用人和治家、劉姥姥的善于公關、薛寶釵的深藏不露和機敏、王熙鳳的機關算盡、邢夫人的貪婪自私、晴雯的剛烈、襲人的忠誠、平兒的委曲求全等等,在瑣碎的家長里短中,揭示出更深層的意義;對江湖之士、書生、賈氏父子等人生教訓的分析(如賈雨村的奸猾毒辣、甄士隱的善良、賈政的無能平庸、寶玉的聰明和癡狂等),能夠讓讀者切身地感受到《紅樓夢》中人生智慧的延展,讓人受益匪淺。另外,對賈府衰敗原因的梳理和《紅樓夢》中大智慧的總結,又能讓讀者得到切實的精神的潤澤和提升。作者由小見大,細致入微,通過對小說中不同的人物類型、或小或大的事件的分類、縷析和總結,對《紅樓夢》要表達的小智慧、大智慧,分別介紹并解釋,給讀者理解和欣賞名著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叢書的另外三本也都不拘舊說。雖然作者謙為一得之見,但創獲仍豐。他們對如何汲取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并化為精神的愉悅與人生的智慧,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對讀者的影響和啟示,當是顯而易見的。
在進行人生智慧的探究過程中,如果說,許許多多的人采取的方法是由理論到理論的話,那么,《讀名著·有智慧》系列叢書則不妨概括為從史實到理論,再由理論到現實。說到底,本叢書從創意到整個創意的實現,無不是傾力為讀者打造出最具有實踐意義的讀本。融學術性、實踐性為一體,知識性與可讀性并重,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是這套叢書的鮮明特征。真正的精品必有其穿越時空的精髓存在。相信許多人在讀名著的時候,常常會有這種感受。
當然,這套叢書也不是萬能的教科書。生活是常新的,如果一味地運用某些公式化的思維去硬套現實的案例,那只能是僵化守舊,固步自封。正如喬力先生在“總序”中寫到的那樣,“期待讀者朋友們能夠從中尋找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以便在激烈的職場競爭和緊張繁重的學習生涯里,獲得一些寬慰與勸諭,更為練達、睿智、理性;而當你們走進這片綠蔭下小憩時,也會變得更為清醒聰明,讓生命活躍在豁朗樂觀的心緒中,滿懷信心地再次審視、瞻望自己的未來人生和發展機遇?!比绻x者朋友能夠從中領會到這番苦心,我想主編和諸位作者就很欣慰了。
作者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