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蓮,又稱荷,對于當代國人來說,最直接的反映恐怕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形象了。然而,蓮的形象并非僅此而已。中國人愛蓮、喜蓮的傳統可謂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蓮被人們不斷賦予各種涵義,發展出豐富多彩的“蓮文化”。蓮的多重文化內涵,從眾多的民間藝術,如剪紙、年畫、織繡、陶瓷、磚石木雕、彩塑、印染以及日用器皿、家具陳設等物品的蓮紋圖案即可窺見一斑(見圖1)。
一、生殖崇拜:魚戲蓮
生殖崇拜是人類文明源頭的重要文化現象,是原始社會人類甚至也是上古早期人類的主要精神文化,是當今世界人類多方面燦爛文化的萌芽。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云:“宜爾子孫,振振兮。”它所表達的觀念就是祈求生育、繁衍、人丁興旺和氏族強盛。從出土的文物也可看出華夏祖先的生殖崇拜觀念源遠流長:原始社會的一系列豐乳、肥臀、大腹的女神雕像,陶器上裝飾的大量象征女陰的葉紋和花卉紋,殷商時有男女合體的“玉立人柄形器”裸體生殖崇拜玉雕,春秋早期有象征伏羲女媧的“人首蛇身飾”成對玉器造型,到了東漢則有擁抱親吻的“雙人像”浮雕等等。
雖然現在人們一提到蓮,首先聯想起的是一塵不染的謙謙君子,但先祖們對蓮的喜愛卻是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花,就其植物學的本質來說,就是一種生殖器官。而蓮的植物構造特別能夠體現“春華秋實”的生育特征。蓮的花心有子且一蓬多子,具有無限的繁殖能力,這正符合人類繁衍生息、多子多孫的美好愿望;再者蓮花瓣可狀女陰之形,這便使其成為了女性生殖崇拜物。

中國的生殖崇拜不同于印度那種赤裸裸歌頌男女性愛的表達方式,大多是通過象征、暗喻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因此蓮花作為象征生殖崇拜、男女情愛的隱喻紋飾,在民間廣為流行,尤其多見于婚嫁的居室裝飾、器具裝飾、服飾用品等。必須指出的是,蓮作為女陰、女性的象征意義,在表現繁衍生息的祥瑞圖案中只是其中一部分,人們通常用魚、鳥、子等形象素材與其組合成各種紋樣來表達完整的意義。最為世人所熟知的莫過于“魚戲蓮”(圖2)、“鴛鴦穿蓮”、“蛙鬧蓮”等等吉祥圖案。值得一提的是,在陜北的民間剪紙造型藝術中,“魚戲蓮”圖案細分為兩種——“魚戲蓮”和“魚鉆蓮”(或“魚唆蓮”)。二者在造型上的區別是前者魚在蓮葉上或水面上,意為戀愛;后者則是魚在蓮葉下去咬蓮莖,意為結婚(實暗喻性交)。聞一多先生曾對“魚戲蓮”作過一個著名的解釋:“用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等于說男與女戲。”在陜北民諺中有“魚兒戲蓮花,夫妻兩個沒麻瘩”,“魚兒鬧蓮花,兩口子上炕結緣法”的說法,因此“魚鉆蓮”的蓮花上可以剪一個娃娃造型,稱“娃開蓮”,意為可接二連三地生孩子,“魚戲蓮”則不可。
二、實用理性:蓮生貴子
生殖崇拜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發源的根系。中國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其根本都是生發于生殖崇拜的觀念;只不過前者其深層是對男根的推重,而后者是對女陰的推重。李澤厚先生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進行過一番淋漓盡致的剖析,他認為“實用理性”和“樂感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
“實用功利”這一傳統思想特征在蓮紋的發展中也有很生動的反映。同樣是蓮和魚的組合,“連年有余”紋樣的文化涵義顯然有別于“魚戲蓮”。蓮的生殖崇拜的文化意義在此得以分化,從人的原始生殖繁衍推廣至物產豐收和對生活富裕的美好向往。中國傳統的實用功利思想的浸染使民間發展出大量以蓮為題材的吉祥紋樣,手法多利用“蓮”、“荷”的諧音作彩頭,如“蓮”諧音“連”、“廉”,寓意持續、久遠、純潔、清白,紋樣有“連年如意”、“百子連科”、“連生九子”、“一品清廉”(見圖3)等;而“荷”與“和”、“合”同音,則寓意和睦、合作、團結,紋樣有“百年好合”、“和合如意”(見圖4)、“一團和氣”、“和舟共濟”等。
隨著蓮文化的發展,人們對蓮的生殖崇拜逐漸演變,其涵義更有了深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蓮生貴子”紋樣。人們從原先的祈求“多生子”到“生貴子”的觀念演進,已不再是單純的生殖崇拜,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實用功利性。“生子當如孫仲謀”是民間傳統的生育心態,其潛在內涵是“望子成龍”。許多神話傳說都反映了這種“貴子”意識,例如《北斗本生經》載,天皇、紫微二大帝與北斗七星是因為周御王愛妃在金蓮花溫浴池洗澡時有感懷孕,之后才降生的。更為人熟知的是哪吒生自蓮花苞,死后又復生于蓮荷的傳說。
獲取功名利祿與實現榮華富貴,在封建社會多以參加科舉考試為途徑。因此,蓮紋也進入了科舉文化中。尤其在明清時期,大量的蓮荷形象與鷺鷥組合成吉祥圖案表示對應試考生的祝福,如“一鷺蓮荷”表示“一路連科”,祝愿考生求取功名之路順暢通達。可以看出,這里的蓮荷,只利用諧音表示科舉和功名意識,生殖崇拜文化色彩則已消失殆盡了。
三、佛教文化:化生童子
蓮與佛教有著極其密切的源遠流長的關系。自從佛教在印度創立以來,無論僧侶和信徒都賦予蓮花以特殊而神圣的意義,佛經稱“蓮經”,佛座稱“蓮臺”、“蓮座”,佛寺稱“蓮宇”,僧人所居稱“蓮居”、袈裟稱“蓮花衣”、佛龕稱“蓮龕”等等。在佛教藝術中,蓮花代表“凈土”,寓意吉祥,象征“自性清凈”。佛教修行中,不但“博地凡夫”帶孽返生“佛國凈土”,須經投胎蓮花,“化身凈土”方能達到目的,就是“十地菩薩”也是“坐寶蓮花王座”而后成就佛道的,因而蓮花是佛教修持圓滿成就的標志。
我國傳統蓮紋的豐富和發展,與印度佛教的傳入有很大的關系。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在華夏中原的廣泛傳播,蓮紋作為佛教的重要裝飾紋樣也隨之興盛,印度蓮紋與本土蓮紋相互影響以至完美融合。在南朝時期出現的大量的裝飾蓮瓣紋的碗、盤、蓋托、罐、尊等青瓷器就是明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產物。最有代表意義的是上世紀70年代出土于南京東郊靈山的一對南朝青瓷蓮花尊(圖5)。該尊通體采用蓮瓣紋裝飾,從腳到頸蓋依次是覆蓮瓣二層,仰蓮瓣二層,覆蓮瓣三層,花邊和蓮花各一層,共四組九層,大有“跳出三界”、“造七級浮屠”、“登九重天”之意。隋朝的石窟藻井蓮花圖案、唐代發展成熟的由蓮花、牡丹結合而成的寶相花紋樣(見圖6)皆是佛教文化影響的產物。


盡管佛教贊美蓮的圣潔,極力強調修行中的戒欲和不染,但佛教故事和造型藝術表明,它的蓮文化其實也源自于生殖崇拜。印度同樣有“蓮生貴子”的故事,即蓮花夫人為烏提王生了500個能征善戰、英勇無比的男孩。因此,傳統的“蓮生貴子”紋樣有一說來源于“化生童子”。化生童子常化生在蓮花中,表現在紋樣上就是一個肥肥胖胖的小兒立在盛開的蓮花中。化生童子又稱磨喝樂,是梵文的譯音,它的形象通常是手拿著一枝蓮葉或蓮花玩耍的兒童,俗稱“太子玩蓮”圖(見圖7)。唐代“化生童子”和七夕節日的“乞巧”風俗又有結合。《歲時紀事》記載:“七夕,借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樣,謂之化生。”“化生童子”顯然已和中國傳統的“宜男”、“宜子”觀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
通過上述對傳統蓮紋的文化意義的歷史尋繹,我們可以發現今人對蓮的理解其實已呈萎縮狀態。蓮,其實并非只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單薄形象。周敦頤的“君子蓮”實際是利用了佛教蓮文化,以儒家文化為遺傳母體,在宋明理學的籬笆內培養而成的變體。而蓮的這種高潔形象多出現在文人畫中,民間的裝飾蓮紋卻多是以生殖崇拜、實用功利、佛教影響為表現形式的。中國的傳統紋樣可謂浩如煙海,它們原本皆有豐富的寓意,但隨著歷史車輪無情地向前駛去,國人已漸不識其舊日容顏。本文僅對蓮紋的文化意義作了粗淺的探索,竟已發現它的背后潛藏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理念、審美觀念、價值尺度、道德標準的深意。嗚呼,繼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
作者: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