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制度下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是貫徹“以德治國”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是保證富民強國的長期任務。當前青年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視道德知識傳授而忽視道德品質培養等問題,因此,應當更加注重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人本化、生活化、層次化和開放性。
關鍵詞:社會主義;青年學生;道德;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B821,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5-0060-03
作者簡介:魏大喬(1962- ),女,江蘇南京人,江蘇省中醫學校政工師。
道德教育是社會為使其成員接受并且遵循道德規范體系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處世為人,而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其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的活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21世紀的建設者,為了培養“四有”新人,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全面進步,必須十分重視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社會主義制度下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現實意義
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必然要求道德教育的規范、文明和進步。因此,社會主義制度下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十分必要。
1.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是貫徹“以德治國”的重要內容
“以德治國”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五愛”為基本要求,以“三德”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并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希望,他們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心理承受能力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決定著中華民族的興衰。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重點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道德教育,以及法制觀念教育等。
2.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青年學生道德教育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廣大青年學生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
3.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任務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必須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時機,重視和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鞏固已有成果,加強薄弱環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改進和創新,把青年學生道德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需求。
二、我國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目前,青年學生道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就全國來講,效果還不夠理想,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
1.重視道德知識的傳授與掌握,忽視道德品質的培養與鍛煉
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教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在課堂上傳授有關的道德知識,主要是告訴青年學生應當怎樣做,要求他們掌握社會所倡導的行為規范。通過考試,就可以得到一個好分數。至于學生們是否按照這些規范去做,那就不一定管了。既然做與不做沒有什么區別,也就沒有人重視這個問題了。應當承認,要求青年學生掌握道德規范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知道應當怎樣做才是更重要的。道德被馬克思稱之為“實踐精神”。道德規范、道德原則、道德理想這些精神性的東西不能變為人的實踐,道德的意義和價值又何在?知道應當怎樣做,但就是不去實行,這就只能說是懂得了一些做人的準則,還不能稱之為有道德。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認真研究道德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區別,以改變我們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些不切實際的做法。青年學生中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分離的現象,是我們道德教育中重教不重育的反映。
2.重視轟轟烈烈的集體活動,忽視默默無聞的個人修養
幾十年來,我們在青年學生中,開展過許多大規模的道德教育活動,也收到了許多成效,這種情況使一些人產生了錯覺,以為搞這些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就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與主要方法,這種想法與做法是值得研究的。一些實地的參觀、考察活動能引起青年學生興趣、產生激情,促使他們萌生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等。但是有組織的活動過多,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其一,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只能解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其二,易流于形式。其三,接受教育的主體往往缺乏主動性。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實踐非常重視個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能力的培養。《論語》的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時習之”,就是指學生自己時常練習、實踐老師講的道理,這就是一種主動修煉的精神。如果忽視個體道德修養,那么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就是一種空想。
3.重視道德教育中的道理傳授,忽視情感培養和美育教育
道德本身是一個既包含了道理又包含了情感的東西。道德規范、道德原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是一種外在于主體、不以個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的客觀要求,它可以以理性的形式存在于人的靈魂中。而道德情感一部分是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的好惡傾向,是一種價值選擇;一部分是道德典型的事跡對個體情感世界的沖擊、影響、感染;還有一部分是個體的道德體驗。在青年學生道德教育中,沒有道德理性的灌輸是不行的,沒有情感的培養同樣也是不行的。校園內青年學生中動拳頭、捅刀子、搶劫殺人的事不斷發生,不能不說與情感的扭曲無關。因此,改變道德教育中理多情少的狀況,已刻不容緩。
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青年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
1.道德教育人本化
政治道德化與道德政治化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不加區別、混為一談,也是相當長時間內中國教育存在的現實。但無論是政治教育還是道德教育,都應該以人為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道德教育中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色彩逐漸增多,道德教育回歸其本來應有的位置。“學會做人”、“學會關心”、“學會生活”成為社會主義制度下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題和核心思想,突出了“人的發展”的觀點,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重視青年學生道德教育,也就是重視青年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
2.道德教育生活化
道德教育生活化,首先是指,生活是倫理道德的生長點和作用點,是道德的惟一基礎,離開生活的基礎,道德將走向虛無。因此,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要以我國現代化的現實要求和青年學生成長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為基礎,直面現代道德生活的挑戰,關注青年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把接受道德教育和加強個人修養結合起來,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豐富自己的人生。其次,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更多地體現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使道德教育與豐富生活相聯系,做到生活過程德育化,德育過程生活化。因而,加強青年學生道德教育也就有了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強調潛移默化、個體覺悟和生活實踐,強調情感體驗和知行統一。
3.道德教育層次化
在過去“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我們一度無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經濟現實條件和社會成員的認知覺悟水平,一味強調共產主義道德的宣傳和教育,有意無意地“拔高”社會道德水準,道德教育脫離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因而難以形成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切實成果。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神圣化”傾向也造成我們片面重視崇高道德精神的塑造,忽視社會基本公德的陶冶。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程度、理論認識能力乃至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不同層次的,要求他們都達到同樣的程度、水平和境界,顯然是脫離實際的。構建社會主義制度下青年學生道德教育體系,強調青年學生道德教育要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對象和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是新時期青年學生道德教育的又一特點。
4.道德教育的開放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青年學生道德教育也逐步由封閉走向開放。首先,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禁錮”青年學生的思想,而是要“打開”他們的心靈世界,促進他們積極主動的道德思維,發展道德觀點、道德推理與判斷選擇能力,使他們的思想和道德價值觀永遠保持“開放”,在比較、判斷、選擇中不斷更新、創造,從而向未來的道德發展和更高的道德境界邁進。這是新時期德育工作者逐漸形成的共識。其次,道德教育應從封閉式教育轉變到開放式教育。學校道德教育過程是一個使學生在道德方面社會化的過程,因此,學校道德教育必須用現實社會的真實生活教育學生,讓他們在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認識社會生活的本來面貌,從而進一步學會怎樣參與社會生活的改革與創新活動。
責任編輯: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