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細閱讀了本刊2006年第4期張成老師的《立定跳遠簡易測量新法》之后,眼前為之一亮,張老師對體育教學(xué)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值得我們一線教師學(xué)習(xí)。但我對文章中所提此法為一種“簡單、易行、準確”等的新測量方法,持有不同的想法,借此文與張老師共同商榷。
一是看似“簡單”實為麻煩
此法所需“小木棍一根”,該“木棍要足夠長且細而直”,在實際操作中,這種木棍容易折斷,也不利于保管,而且一般學(xué)校的體育教師要找到更多的這種木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是測試條件過于苛刻
沒有了陽光,“投影測量法”就不能實施。然而,天氣因素是我們一線教師不能控制的,師生同在陽光下進行操作,對師生來講,尤其是教師,整個上午或下午均在烈日下進行,勢必會影響測試效果,有損身心健康。
三是對準確度存有疑議
我們都知道,立定跳遠成績的記錄是以“厘米”為單位的,其誤差也就是1cm。學(xué)生每完成一次,教師都要“使木棍投影恰好垂直于測量尺”不僅費時,而且實難把握,況且,太陽并不是固定不動的(以地面為參照物),隨著太陽的移動,教師也要不斷地移動起跳線(點)的位置,否則相同的起跳點和落點,其測試木棍投影點所反映到刻度尺上的距離是不同的(可采用移動室內(nèi)燈泡得到印證)。
四是易造成教師頸部、視覺疲勞
此法教師確實是免去了“彎腰測量”的勞苦,但教師連續(xù)這樣站立幾節(jié)課姑且不說腰酸背痛,更主要的是容易造成測試人員的視覺疲勞和頸部勞損,畢竟卷尺的刻度是比較小的,從170cm左右的高度來看這種刻度,會讓人眼花繚亂和頸部疲勞。因此,這種方便也就不方便了。
筆者在近17年的教學(xué)實踐中,逐漸摸索并制作了一套簡易的測試器材,較好地解決了以上的弊端,使用起來也十分方便,愿與各位同仁分享。
一、材質(zhì)
木條數(shù)根,釘子數(shù)顆
二、做法
1.刻度標尺
取長200cm,寬10cm,厚1cm左右的木條,制成刻度標尺(單位為cm)。
2.測試手柄
形狀為“⊥”型(“_”為①,“︱”為②)
①用長20cm,寬、厚4cm左右的木條制成;
②用長100cm,寬5cm、厚1cm左右的木條制作,并在其一端固定一長5cm左右的釘子一顆。
3.枕木二塊
制15~20cm長、寬、高的枕木2塊(在枕木上放置刻度標尺,以縮短兩眼與刻度尺之間的距離)。
三、測量方法
教師根據(jù)學(xué)生的能力,擺放刻度標尺。一般從距起跳線100cm處將刻度標尺放于枕木上,置于測驗場地并固定。學(xué)生每完成一次,用測試手柄前端的釘子在落點處沙面或土質(zhì)松軟的平地上劃一刻線(若后兩次近者不劃,遠者再劃),待三次完成后,取最遠處刻線為測試成績,并將①緊貼刻度標尺,②左或右側(cè)與刻線重合,讀出成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