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責任心的概念及其構成因素
責任心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重要內容,也是人的社會發展性的重要部分。所謂責任心,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中,對自身的社會角色以及角色所應承擔的義務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根據指向對象的不同,責任心可分為自我責任心、他人責任心、家庭責任心、集體責任心和自然責任心等等。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責任心是以人的認識為前提的:沒有人對是非標準的判斷、對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意義的理解、認識和準確評價,就不可能有責任心。責任心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對父母、對家庭的情感是一個人勇于承擔家庭責任的前提,同樣,一個人在危機時刻敢于挺身而出、勇于為他人、為社會和國家犧牲,是因為他對社會正義的追求和對人民的熱愛。責任情感是一個人對自己履行應盡義務的情感體驗。
研究認為,責任心依靠人的意志和毅力來維持和支撐,沒有意志和毅力的支持,人的責任心在遇到困難時才能抵制誘惑、堅持不懈。人的責任心是通過人的行為來表現的:責任心一旦形成,就成為支配人的行為的穩定的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內容,在行為上表現為履行責任和義務時的自覺和習慣。有責任心的人,在行為上表現為“負責任”:指人在自由的狀態下,經過獨立思考和判斷后,對其所作出的、滿足個人需要和愿望的決定和行為選擇承擔應有的責任。
一個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同時表明他具備高度的道德素質和能力。
二、責任心培養的現實意義和發展特點
1.責任心的重要意義
心理學研究認為,責任心是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我國教育學家陶西平認為,“責任感是做人的基礎。人自身的發展、人與人的交往、人對社會的貢獻,都來自明確的并且認真履行的責任。人的道德自律、遵紀守法也靠著責任感”。
責任心是當今社會對現代人才的要求。責任心是道德品質的重要內容,我國社會面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式,但是,在這個背景下,青少年道德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專家指出,當今社會并不缺乏技術革命和經濟發展,社會面臨的嚴重挑戰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問題。一個道德情感貧乏,缺乏責任心的人是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的。
對于個人而言,責任心是促進人才智和潛力發揮的基礎。責任心與意志和毅力緊密聯系。因此,如果一個人有知識、有才干、有創新能力,加上有高度的責任心,一定可以更加調動自身的能量,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相反,如果一個人缺乏責任心,那么,這個人在個體發展上是不健全的,他的聰明才智可能就不會對社會有積極意義。
2.責任心的現狀分析
2002年,“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系研究”課題組進行了一項全國性的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調查,調查發現,“害怕承擔責任”是當前少年兒童存在的7個不良習慣之一。
一項對中學生責任心的調查發現,當前中學生對自己、對于學習有比較好的責任心的,對同伴也有一定的責任心,但是,存在明顯的不足是,部分中學生對同伴以外的同齡人缺乏責任心,大部分學生對家庭、對集體的、對社會責任心較弱。總體上說,大多數學生的責任心處于一般的中等水平,部分學生明顯缺乏責任心。
2006年的一項對40個招聘大學生的企業的調查表明,在誠信之后,企業對大學生關注度排在第二位的是責任心。被調查者認為“這幾年畢業的大學生都屬于80年代后出生的年輕人,比較浮躁,缺乏自信和責任心,缺乏從基層做起的觀念,眼高手低的現象比較嚴重,一旦碰到挫折,責任心就會下降”。
青少年出現責任心問題的原因比較復雜。首先是學校德育實效性不高,不能遵循學生道德發展的規律,脫離學生生活的實際,在學生品德培養上沒有探索新時期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其次,受社會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評價和家庭教育的評價都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中心,忽視責任心的培養;第三,學校。家長把對學生品德的培養寄托于德育課,不注意各學科教育對學生品德的重要影響作用。第四,對于責任心的培養,缺乏科學的實證研究,不能提供充分而有說服力的科學依據。
3.責任心的特點和發展
關于責任心的研究是長期以來心理學家進行深入研究的課題。心理學研究顯示,責任心有對象性、穩固性、主體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研究認為,責任心總是與一定的任務相聯系并有明確的對象;責任心形成后,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對的穩定性;責任心一般表現為明顯的主體意識,責任心越強,主體意識也強;責任心在完成任務時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得到表現。
關于責任心的發展,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幼兒責任心的發展研究。北京師范大學陳會昌教授研究認為,幼兒責任心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強制責任水平、半理解責任水平和原則的責任水平。原則的責任水平的兒童表現為基本擺脫對成人的權威和畏懼,不僅估計到不負責的后果,而且還考慮到它的間接的、長遠的影響。浙江教育科學研究院王建敏研究員認為,兒童責任心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從依從階段到認同階段,最后達到信奉階段的連續過程。信奉的階段指兒童從內心認同責任行為,責任心已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
心理學家對責任心的發展研究指出,總體來說,責任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并且,研究認為,5歲是幼兒責任心發展的關鍵時期。
三、學校體育培養學生責任心的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文獻研究表明,對教學促進學生責任心的發展的研究尚不多,因此,體育教學是否能促進學生的責任心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和需要實驗研究的重要課題。專家研究認為,責任心在本質上屬于一個人的動機系統,而動機是可以培養和改變的。所以,依據責任心的心理構成、責任心的發展和特點,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培養學生責任心的實踐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1.團隊活動組織與活動中的責任分擔
體育教學中有大量的集體運動和游戲,在集體活動中,每個學生的活動是在團隊氣氛中進行,承受團隊的監督,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但是,如果不對團隊活動加以引導和組織,要想通過集體活動培養學生責任心的設想也很難實現。因為責任心的培養要與一定的任務聯系,因此,體育教學中要更多地組織集體運動,并且,在組織團隊運動或游戲中一定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每一個學生都要有明確的角色定位。
2.承諾與踐諾
承諾是一種信用和約定。一個人的承諾會對個人的行為產生積極的促進和調控作用。但是,與承諾相比,踐諾更重要。承諾可能只是一種形式,如果承諾了不遵守,那承諾就是一句空話。踐諾是一種誠信,是對自己、對他人的一種責任。體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的學習和鍛煉定出計劃和可行的目標,并且,把確定的目標以不同形式的承諾表現出來,并且,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和監督學生,使學生把承諾化為行動,努力實現承諾,使承諾落在實處。比如,讓學生先測試自己引體向上的次數,然后,教師與學生簽訂“鍛煉合同”——保證自己在2個月內使自己的引體向上的次數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5個,在兩個月內,老師指導、監督學生的鍛煉,兩個月后,組織公開的測試,檢驗學生的鍛煉結果。
3.強化對責任心的情感體驗
責任是建立在道德情感的基礎上的。個體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建立起對他人、對集體和對社會的積極情感的,在此基礎上進而培養起對他人、對集體和對社會責任感的。因此,體育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與他人進行交往與合作,在交往與合作中,使學生體驗到集體的榮譽和情感的融合,體驗到被同伴接納、受同伴歡迎的親密感。
體育教學中要有特別形式和程序激勵學生完成職責和踐諾的行為,強化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提高責任的自覺性和意志控制能力的目的。
體育教學要關注孤獨感的學生,以任務和結對的手段刻意安排這部分學生的活動和行為,在活動中培養和建立學生的按安全感和歸屬感。
4.及時的行為評價
責任心的培養除了自律以外,一個重要的途徑是通過外界的監督和強化。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要及時地給予表揚或批評,使學生得到及時的行為強化信息。責任心是一種重要的品德,而品德是通過品德行為來表現的。品德行為包括品德技能和品德習慣。品德技能可以通過練習和實踐掌握。品德行為中,有一種行為是不穩定的、有條件的,還有一種是穩定的、自動的和無條件的。后一種叫品德習慣,品德習慣要通過模仿、反復練習等方式來培養。因此,體育課堂中,對學生涉及責任心問題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及時的行為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行為強化,以促進責任心的培養。特別要注意的是,當學生出現責任行為失誤時,要讓學生承擔必要的責任,要鼓勵學生敢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5.發揮榜樣的作用
學生特別是兒童少年責任心的培養要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進行。教師、學生同伴是學生最親近、最生動的學習榜樣。因此,體育教學中首先是教師要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比如,教師是否對每節課、每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和環節負責,是否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區別對待等等,都會影響學生責任心的培養。其次,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樹立有責任心的學生同伴為榜樣,使他們在與同伴交往中被感染、被同化,從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責任水平。
參考文獻:
1.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孫云曉.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系研究報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林崇德.教育與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4.王莉莉.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研究,江西教育研究,1997.6
5.王健敏.兒童社會性三維結構形成實驗研究報告,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2
6.顧銳萍.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機制探析,江西教育科研,1999.2
7.莊素芳、李洪玉,等.小學中差生學習責任心培養研究,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6.4
8.龐麗娟,等.幼兒責任心發展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3
9.蔣培成,等.中學生自我責任心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教育探索,1999.5